菾菜根

藥材名稱:金銀花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忍冬(《別錄》),忍冬花(《唐本草》),銀花(《溫病條辨》),子風藤(浙江麗水),雙花、二寶花(《江蘇驗方草藥選》),白色花(上海),茶葉花(東北),鷺鷥花(《植物名實圖考》),金花(《江蘇植物藥材志》)。

基源: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部分種類的花蕾。忍冬屬全世界約有200種;中國產約98種,其中藥用的有約29種。

原植物:《中國藥典》收載的正品金銀花有4種: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紅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又名腺葉忍冬(《中藥大辭典》)。山銀花L.confusa DC.,又名毛萼忍冬(《全國中草藥彙編》)。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又名水忍冬(藥學學報),水銀花(廣西)。其他9種忍冬的花蕾在部分地區也作金銀花入藥:淨花紅腺忍冬L.hypoglauca Miq.ssp.nudiflora Hsu et Wang,又名淨花菰腺忍冬(植物分類學報)。大金銀花L.similis Hemsl.[L.similis Hemsl.var.delavayi(Franch.)Rehd.],又名吊子銀花(《全國中草藥彙編》)。淡紅忍冬L acuminata Wall.(L.fuchsioides Hemsl.)。巴東忍冬L.henryi Hemsl.。網腺葉忍冬L.rhyltidophylla H.-M.(L.reticulata Champ.),又名左轉藤、皺葉忍冬(《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金銀忍冬L.maackii(Rupr.)Maxim.,又名馬氏忍冬(《中國北部植物圖志》),金銀木(山東),胯把樹、雞骨頭(《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大花忍冬L.macrantha(D.Don.)Spreng.,又名大金銀花。剛毛忍冬L.hispida Pall.,又名硬毛忍冬(《全國中草藥彙編》)。柳葉忍冬L.lanceolata Wall.,又名西藏小葉忍冬(西藏)。

歷史:忍冬始載於《別錄》,今藥材通常以莖藤稱忍冬藤,其花稱金銀花,常用的都是花。古代多用莖,或根、莖、葉花均可,常用的為莖。《本草經集註》:“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唐本草注》雲:“此草藤生繞覆草木上,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色皮膜,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紫。”《救荒本草》記:“草附樹延蔓而生,莖微紫色,對節生葉,葉似薜荔葉而青,又似水茶臼葉,頭微團而軟,背頗澀……開花五出,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白色,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名金銀花。”《綱目》亦有類似說法。以上所述均為本種。

形態:忍冬為半常綠木質纏繞藤本,莖細,中空,左纏;老枝棕褐色,呈條狀剝離,幼枝綠色,密被柔毛,葉對生,卵形至長卵形,長3~8cm,寬1~3cm,頂端漸尖至鈍,全緣,嫩葉兩面有柔毛,後則上面光滑。夏初開花,成對腋生,花梗及花均有短柔毛;苞片葉狀,寬卵形至橢圓形;花萼五裂,無毛,有時有疏毛;花冠細筒狀,呈二脣形,上脣四裂,下脣不裂;雄蕊5,花柱和花絲伸出冠外,子房下位。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247頁.圖版623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達1500m的丘陵、山谷,林邊,籬旁,野生或栽培,常作庭圓觀賞蔽蔭植物。分佈於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主產於河南、山東。產河南者稱“南銀花”,產山東者稱“東銀花”或“濟銀花”。

紅腺忍冬的主要特徵為:幼枝、葉柄、葉上下面中脈以及總花梗均密被淡黃褐色短柔毛,有時略具糙毛;葉紙質,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4~6cm,下面有時粉綠色,密生柔毛或桔紅色腺毛;花冠長約3.5~4cm,白色,有時現淡紅暈,後變黃色,外面倒生微伏毛;萼齒三角狀披針形,有緣毛。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2卷.247頁,圖版62∶7-9)生於海拔200~700m(西南部可達1500m)灌叢或疏林中。分佈於中國華東,華南及四川、貴州等地。

山銀花的主要特徵為:葉紙質,卵狀至卵狀矩圓形,長3~7cm,幼時兩面被短糙毛,老葉上面脫落:花冠長3.2~5cm,外被開展的倒生短糙毛及長短兩種腺毛;萼齒三角狀披針形,連同萼筒外面密被短糙毛;苞片1~2mm,披針形,非葉狀。花期4~5月,有時9~10月開第2次花,果熟期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247頁.圖版62∶56)分佈於中國華南各地,

毛花柱忍冬的主要特徵為:葉紙質;小枝、葉柄和總花梗均密被灰白色微柔毛;苞片極小,三角形,長1~2mm,遠比萼筒為短;花冠長2~3.5cm。花期3~4月,果熟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2卷.245頁.圖版6101)生於海拔300m以下水邊灌叢中。分佈於廣東和廣西。越南北部也有分佈。

淨花紅腺忍冬的主要特徵為:與紅腺忍冬的區別在於花冠無毛或僅花冠外面有少數倒生微伏毛,而無腺。生境同紅腺忍冬。分佈於中國華南及貴州等地。在兩廣、湖南和貴州作“金銀花”收購入藥。

大金銀花的主要特徵為:小枝無毛;葉矩圓形至寬披針形,長4~10cm,下面密生灰白色氈毛;總花梗單生葉腋或數個集生枝端,長達1cm;萼齒三角形,具睫毛;花冠長5~6cm,外面無毛或有極稀之腺毛,脣形,上下脣均反捲,短於花冠筒2~6倍;雄蕊5,花絲長約2cm,無毛,花柱稍長於花冠,漿果卵形,黑色。花期5~6(7)月,果熟期9~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249頁.圖版63∶8-9)生於海拔550~1600m山谷溪旁或山坡灌叢。分佈於中國華南,華中及西北地區。

淡紅忍冬的主要特徵為:幼枝、葉柄和總花梗均有捲曲黃褐色糙毛或糙伏毛,有時夾雜開展的糙毛和微腺毛;或僅著花小枝頂端有毛;葉薄革質,卵狀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8.5cm,兩面被毛,或至少上面中脈有糙伏毛。花冠長1.5~2.4cm,黃白色而有紅暈,漏斗狀,外面無毛或有開展或半開展的短糙毛;萼齒無毛或僅邊緣有毛;苞片鑽形。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生於海拔(500~)1000~3200m山坡和山谷的林中,林間空曠地或灌叢中,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及西南地區。在四川部分地區和西藏昌都作“金銀花”收購入藥。

巴東忍冬的主要特徵為:幼枝紅褐色,有短柔毛;葉短矩形至披針形,長4~11cm,中腺有毛;總花梗集生於小枝頂端近傘房狀和上部葉腋,長達15(~25)mm,萼齒三角形;花冠黃白而帶紅色,長1.5~2cm,外無毛,內有柔毛,脣形,下脣反捲,花絲長於花葯二倍,下部有毛;花柱除頂部外有毛。漿果紫色或藍黑色。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229頁.圖版5724)生於海拔1000~3200m的山坡和山谷林中。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西北等地。

網腺葉忍冬主要特徵為:幼枝、葉柄、葉下面及花序均有黃色短氈毛;葉寬橢圓形至卵狀短圓形,長3~9cm,革質,上面脈紋凹陷皺縮;花序頂生或腋生,傘房狀,萼齒矩圓狀披針形,密生短硬毛;花冠先白後黃,長2.5~35cm,外密生短柔毛,呈二脣形,上脣4裂,下脣反捲;雄蕊5,稍長於花冠;花柱無毛。漿果近球形,藍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254頁.圖版3673-6)生海拔400~1100m山地灌叢或林中。分佈於中國華東,華南及湖南一帶。江西上猶縣作“金銀花”收購。

金銀忍冬的主要特徵為:灌木,幼枝具微毛,小枝中空;葉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cm,頂端漸尖,兩面脈上有毛;總花梗短於葉柄,具腺毛;相鄰兩花的萼筒分離,花冠長達2cm,脣形,花冠筒2~3倍於脣瓣;雄蕊5,與花柱均短於花冠。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漿果紅色。(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圖版55∶45)生於海拔1800~3000m林中或林緣溪流附近的灌叢中。分佈於中國東北、華東、華中及西南。朝鮮及原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大花忍冬的主要特徵為:幼枝有毛;葉卵狀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稀披針形,長4~11cm,頂端尖至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上面中脈有毛;總花梗多個集生呈傘房狀;萼筒無毛,萼齒披針形,長約1.5mm;花冠先白後黃,外具毛和腺毛,長4.5~7cm,脣形,上脣4裂,下脣反捲,短於花冠筒2~3倍;雄蕊5,與花柱均稍超過花冠。漿果球形、黑色。花期4~5月,果熟期7~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72卷.249頁.圖版63∶1-5)生於海拔400~1500m的山谷和山坡林中或灌叢中,分佈於中國華東、華南各地,尼泊爾至越南也有分佈。

剛毛忍冬的主要特徵為:幼枝具剛毛和短柔毛。葉卵圓狀橢圓形,長2.5~8cm,頂端尖,有毛狀睫毛,總花梗從當年小枝最下一對葉腋生出,長約1.5cm;苞片寬卵形,長1.5~3cm;萼筒常具腺毛和刺剛毛;花冠漏斗狀,長1.5~3cm,外面有短柔毛,基部具囊。漿果紅色,橢圓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2卷.206頁.圖版51·3-5)生於海拔1700~4800m的山坡林中、林緣灌叢中或高山草地上。分佈於中國西北及四川、雲南一帶。原蘇聯中亞地區至印度北部也有。

柳葉忍冬的主要特徵為:幼枝具微腺毛;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頂端漸尖,兩面疏生腺毛;總花梗長約1cm;相鄰兩花的小苞片合生,長為花冠筒之半或稍短;萼齒三角形;花冠淡紫色,長約12mm,脣形,花冠筒約為脣瓣之1/2,基部具囊,內面有柔毛,脣瓣反捲,伸出雄蕊和花柱。漿果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生於海拔2000~3900m針闊混交林中或林緣灌叢中。分佈於西藏、雲南、四川等地。尼泊爾至不丹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5~6月間,在晴天清晨露水剛乾時摘取花蕾,攤席上晾晒或陰乾,並注意翻動,否則容易變黑。忌在烈日下曝晒。藥材產於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山東產量最大,河南產的質量較佳。

鑑別

性狀:①忍冬:呈棒狀,上粗下細,略變曲,長2~3cm,上部直徑約3mm,下部直徑約1.5mm。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貯久色漸深,密被短柔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2mm。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脣形,雄蕊5個,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②山銀花:長1.6~3.5cm,直徑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③紅腺忍冬:長2.5~4.5cm,直徑0.8~2m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無毛或疏被毛。萼筒無毛,先端5裂,裂片長三角形,被毛。開放者,花冠下脣反轉。花柱無毛。 ④淡紅忍冬:長0.9~2cm,直徑1.8~4mrn表面黃棕或綠棕、微紫紅或紫紅,萼筒類球形,齒緣疏生毛。

顯微 花蕾表面製片 ①忍冬 1)腺毛多見,一種頭部呈倒圓錐形,頂部平坦,側面觀約10~33細胞,排成2~4層,直徑48~108μm,柄(1~)2~5細胞,長70~700μm;另一種頭部呈類圓形,或扁圓形,具6~20細胞,直徑24~80μm,柄2~4細胞,長24~80μm。 2)厚壁非腺毛單細胞,稀2細胞,長45~990μm,直徑14~37μm,壁厚5~10μm,微具疣狀突起,有的具角質螺紋;另有薄壁非腺毛極多,甚長,彎曲或皺縮。 3)草酸鈣簇晶直徑6~45μm,以萼筒組織中最為密集。 4)花粉粒類球形,直徑60~92μm,表面有細密短刺及圓顆粒狀雕紋,具3孔溝。 ②山銀花 1)腺毛頭部倒圓錐形或盤形,頂端多凹陷,側面觀10~100細胞,排成3~5層,直徑32~152μm,含紅棕色物,柄2~4細胞。 2)厚壁非腺毛長約至848μm,具雙或單螺紋。 ③紅腺忍冬 1)腺毛頭部盾形而大,頂面觀約8~40細胞,直徑60~176μm,側面觀約7~10細胞,排成1~2層,柄極短。 2)厚壁非腺毛長38~1408μm,有的呈鉤狀。 ④淡紅忍冬 厚壁非腺毛長224~1144μm,有曲折或倒折,壁疣呈泡狀突起,偶見2~3細胞毛。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0.1g,用甲醇2ml,冷浸12小時,濾過,濾液點於矽膠G-CMC板上,以綠原酸、異綠原酸為對照品,以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上層液為展開劑,展距10cm,置紫外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在與對照品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熒光斑點。 ②取樣品粉末0.5g,置帶塞錐形瓶中,加甲醇微熱,浸泡約2小時,不斷振搖,浸出液點於層析紙(新華1號)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2)為展開劑,綠原酸、異綠原酸為對照品,展開後,置紫外燈(254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339頁.圖238-2A.341頁.圖238-5、6、7)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含異綠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綠原酸、木犀草素(Luteolin)、肌醇、揮發油[3],5-羥基-3’,4’,7-三甲氧基黃酮、柯廉波辛(Corymbosin)、獐牙菜甙(Sweroside)、7-乙氧基獐牙菜甙異構體、Epivogeloside、β-谷甾醇、肉豆蔻酸、棕櫚酸、蔗糖等[4]。

金銀花的花蕾含揮發油,共鑑定了47個化合物,佔全油的79.65%。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佔全油的19.95%,其它成分有2-甲基-1-丁醇、2-呋喃醛、順-3-乙烯-1-醇、2-甲基丁酸、1-己醇、2-庚醇、苯甲醛、3-乙烯基吡啶、己酸、苯甲醇、苯乙醛、順-芳樟醇氧化物、反-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香葉醇、1,1’-聯二環己烯、3-甲基-2-(2-戊烯基)2環戊烯-1-酮、反-反-金合歡醇、順-反-金合歡醇、金合歡醛、苯甲酸苄酯、棕櫚酸乙酯、亞油酸甲酯、亞麻酸乙酯、衣蘭油烯、畢澄茄烯、β-欖金烯、苯乙腈[1]。雙花醇[(-)順-2,6,6-三甲基-2-乙烯-5-羥基-四氫吡喃]有較強的體外抑菌活性,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2]。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藥雜誌 1990;15(11):40。


[2] 化學學報 1980;38(6):573。


[3]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073。


[4]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科研資料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