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地錦

藥材名稱:檉柳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殷檉(《爾雅》),人柳(《三輔舊事》),雨絲,蜀柳(《綱目》),山川柳、西河柳、西湖楊(江蘇),三春柳(《陝西通志》),觀音柳(廣州、南京),紅筋條(河南),紅荊條(山東)。

基源:為檉柳科檉柳屬植物檉柳、檜檉柳和多枝檉柳的細嫩枝葉。

原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檜檉柳T.juniperina Bge.和多枝檉柳T.ramosissima Ledeb.

歷史:最早記載檉柳的書為(《爾雅》),載:“檉,河柳也”;《開寶本草》劉志曰:“赤檉木生河西(泛指黃河以西之地,今陝西、甘肅及內蒙古之鄂爾多斯,阿拉害,額濟納)沙地,”後在《中國藥學大辭典》記載:“河柳,比吾吳俗,所以皆名之為西河柳也。”《詩疏》陸璣雲:“生水旁,皮赤如絳,一名雨師,枝葉似鬆。”李時珍《綱目》謂:“檉柳小幹弱枝,扦之易生,赤皮,細葉如絲,婀娜可愛。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長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色。”歷代本草記載,從其形態、生長習性和分佈地,均與現代檉柳相似,惟分佈範圍已從黃河以西延伸至長江中下游各省,向南直至廣東、廣西和雲南。

形態參見“西河柳”條。

生藥

栽培:檉柳適應性較強,宜溼潤又耐旱,旱地、坡地、溝邊路旁均能栽種,用扦播育苗繁殖。在早春或秋末,選取2~3年生枝條,剪成16~20cm長的插條。然後按行距33cm開溝,深13~15cm,再按株距約10cm,將枝條斜插於溝裡,覆土壓實,枝條上端約3cm露出地面,澆水保溼。成活後須培育2年後移栽定植,於冬初或早春時進行,株行距各為1m,每穴1株。成活後,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越冬時需用土雜堆肥覆蓋。生長期間,注意病蟲防治。

採集:4~5月花未開時,折取細嫩枝葉,陰乾。藥材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雲南、福建、廣東。

鑑別

性狀:枝梗圓柱形,嫩枝直徑不及1.5mm,表面灰綠色,生有許多互生鱗片狀的小葉;質脆,易折斷。粗梗直徑約3mm,表面紅棕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狀的葉基;粗梗的橫切面黃白色,木部佔絕大部分,有明顯的年輪,皮部與木部極易分離,中央有髓。氣微弱,味淡。以色綠、質嫩、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 粉末:灰綠色。 ①葉表皮細胞橫斷面觀類方形,外壁稍隆起,有的(葉緣)乳頭狀突起,角質層厚6~9μm,內緣細齒狀;表面觀方形,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細密連珠狀增厚,於角隅珠狀增厚較大,有的可見半月形角質突起。下陷氣孔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34μm,副衛細胞4~6個,有的一個特小。 ②石膏結晶,多存在於皺縮的薄壁細胞中,大多簇狀,直徑5~34μm。有的稜角大而少,有的稜角相互散離;另有少數方形及細小針狀結晶。 ③纖維(枝)多成束,甚細長,直徑8~22μm,壁厚2~7μm,木化,紋孔圓形。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石膏結晶,形成晶纖維。 ④葉柄基部纖維,末端長尖或圓鈍,有的邊緣齒狀,直徑10~17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瘛 ⑤薄壁細胞(髓)類長方形,直徑12~37μm,長約至56μm,壁稍厚,紋孔明顯,有的胞腔內含石膏結晶。此外,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7~19μm。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短段,乾燥。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樹脂、槲皮素[1]。嫩枝含山柰酚-4’-甲醚、槲皮素-3’,4’-二甲醚、山柰酚-7,4’-二甲醚、沒食子酸[2]。還含檉柳酚(Tamarixinol)、檉柳酮(Tamarixone)、檉柳醇(Tamarixol)、β-谷甾醇、胡蘿蔔甙、3’,4’-二甲氧基槲皮素、硬脂酸、正三十一烷,正三十一烷醇-(12)及三十二烷醇乙酸酯[3]。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81。


[2] 中草藥 1989;20(3):4。


[3] 藥學學報 1988;23(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