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藥材名稱:三稜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

根(《抱朴子》),京三稜(《開寶本草》),紅蒲根(《圖經本草》),光三稜(《藥材資料彙編》)。

基源:為黑三稜科黑三稜屬植物黑三稜、小黑三稜、狹葉黑三稜的塊莖。黑三稜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約6種。

原植物:黑三稜Sparganium stoloniferum(Graebn.)Buch.-Ham.(Sparganium racemosum Huds.subsp.stoloniferum Graebn.)。小黑三稜Sparganium simplex Huds.。狹葉黑三稜Sparganium stenophyllum Maxim.ex Meinsh.

歷史:常用中藥。始載於《本草拾遺》。《中藥志》等考證歷代本草,正品三稜為黑三稜,同屬植物小黑三稜及狹葉黑三稜亦同收入藥。一些本草著述中曾一度將莎草科藤草屬植物荊三稜Sciirpus yagara Ohwi誤為黑三稜。

形態:黑三稜為多年生草本,無毛。根狀莖橫走,下生粗短圓錐狀塊莖。莖直立,高60~120cm,上部有短或較長的分枝。基生葉或莖下部葉線形,長60~100cm,寬1.4~2.5cm,頂端漸尖,基部稍變成鞘抱莖,中脈明顯;莖上部葉漸小。花莖常單一,上部分枝,長30~50cm;花單性;雄花序球形,直徑約1cm,數個或多個著生花枝上部或頂端,每花具花被片3~4,倒披針形,膜質,長約2mm,頂端平截;雄蕊3,花絲白色,絲狀,長約3mm,花葯黃色;雌花序球形,直徑約1.4cm,1個著生於最下部花枝頂端,或1~2個生於較上部花枝下部,每花具花被片3~4,倒卵形,膜質,長2~3mm;子房紡錘形,長約4mm,花柱與子房近於等長,柱頭鑽形。聚花果直徑約2cm,果實近陀螺狀,長約8mm,頂部金字塔狀。花果期6~8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174頁.圖174)

生境與分佈:生於水溼低窪處或沼澤地,除新疆、青海和臺灣外,各地均有栽培。幾遍佈全中國。日本至亞洲西部也有分佈。

小黑三稜和狹葉黑三稜與黑三稜的主要區別在於植株較瘦小,無橫走根莖,塊莖小和莖不分枝。植株高40~50cm;葉長45~60cm,寬5~8mm;雄花序直徑約1cm,花被片狹線形;雌花序最下面的1~2個有梗,花被片狹匙形;聚花果直徑約1.5cm。花果期6~7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225頁.圖176)生於沼澤水草中。分佈於中國東北及內蒙古、雲南。歐洲、北美洲也有分佈。

狹葉黑三稜植株高26~40cm,不分枝或上部有1細分枝;葉長達65cm,寬2.5~4mm;雄花序直徑約8mm,花被片狹匙形;雌花序無梗,直徑約8mm,花被片倒卵形或狹倒卵形。花果期6~7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225頁.圖177)生於沼澤地或水溝中。分佈於中國東北及河北。朝鮮、原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也有分佈。

荊三稜各項參見“荊三稜”條。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潮溼環境,適應性較強;在流水的溪邊、溝邊以及水田等低溼處均可種植。用塊莖繁殖。在冬季收穫時,揀出小塊莖作種栽,窖藏於田邊。次年3~4月栽種,按行株距各33cm開穴,每穴平放種栽2~3個,芽頭一律朝上。栽後覆土,按水田作業進行管理。注意灌溉,拔除雜草。在生長過程中,可用人畜糞、堆肥、草木灰等肥料追施2~3次。夏季莖葉生長過旺時,可將莖葉彎折打結,抑制莖葉徒長,利於塊莖肥大。

採集:秋、冬季均可採收,挖取塊莖後,去掉莖葉及鬚根,削去外皮,乾燥。主產於江蘇、河南、山東、江西等地。

鑑別

性狀:黑三稜圓錐形或倒卵圓形,略扁,上圓下尖,下端稍彎曲,長2~10cm,直徑2~4cm;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頂端有莖痕,點狀密集的小鬚根痕,略呈橫向環狀排列,兩側的鬚根痕較粗。體重,質堅實,難碎斷,入水下沉,碎斷面灰黃色或淺棕色,稍平坦,有多數散在的小點及條狀橫紋。氣微,嚼之略苦澀、微麻辣。

顯微 球莖橫切面:皮層為通氣組織,薄壁細胞分枝狀,枝端彼此相連,形成大的細胞間隙;內皮層細胞排列緊密,有的細胞內壁及側壁增厚。中柱薄壁細胞類圓形,壁略厚,內含澱粉粒;維管束外韌型及周木型,雜湊,外有束鞘纖維;導管及纖維非木化。皮層及中柱均散有分泌細胞,內含棕紅色分泌物。(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175) 粉末:黃白色,氣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①澱粉粒單粒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12μm,層紋不明顯,較大粒隱約可見圓點狀臍點,微小者常數十粒聚成類圓形、卵圓形團塊,直徑5~16μm,長至29μm;復粒較少,由2~3分粒組成。 ②厚壁細胞多單個散在,黃綠色、淡黃色、黃棕色或綠棕色,呈短梭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分枝狀,邊緣微波狀凹凸,長14~270μm,直徑9~54μm,壁厚2~27μm,非木化或微木化,壁極厚者層紋明顯,孔溝細密。 ③木化薄壁細胞呈類長方形、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壁厚2~5μm,連珠狀,微木化。 ④導管旁薄壁細胞偶見,呈類長方形,長90~108μm,直徑9~18μm,壁厚2~3μm,連珠狀,微木化,紋孔較密。

此外可見導管,星狀細胞、木纖維等。(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75)

加工炮製:常見的炮製方法有切片和醋制。 ①三稜片: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時,撈出,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 ②醋三稜:取三稜片,用米醋拌勻,稍悶,用文火加熱,炒幹,取中放涼。每三稜100kg,用醋15kg。此外,尚有麩炒制、酒麩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醋三稜,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澱粉。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