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爺藤

藥材名稱:桃仁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桃核仁(《本經》)。

基源:為薔薇科桃屬植物桃或山桃的種子,桃屬約有40多種;中國有12種,約6種藥用。

原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 L.[Prunus persiica(L.)Batsch]。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C.de Vos(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又名榹桃(《爾雅》)。

歷史:桃在《本經》列為下品。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核仁入藥,當取解核者種之為佳,山桃仁不堪用。”蘇頌曰:“汴東、陝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藥當用本生者為佳。今市肆賣者,多雜接核之仁,為不堪也。”《本草衍義》載:“山中一種桃,正合月令桃始華者,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入藥。”《綱目》載:“桃品種甚多,易於栽種,且早結實。……惟山中毛桃,即《爾雅》所謂榹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惡。其仁充滿多脂,可入藥用,蓋外不足者內有餘也。”據上述,古時所用桃仁,桃及山桃都有,而以未嫁接過的桃為佳。

形態:桃為喬木,高3~8m;樹皮暗紅褐色,老時粗糙呈鱗片狀;小枝細長,無毛,綠色,向陰處轉變成紅色,具大量小皮孔。單葉互生;葉片長圓披針形,橢圓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7~15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在脈腋間具少數短柔毛或無毛,邊緣具細鋸齒或粗鋸齒,齒端有時具腺體;葉柄粗壯,長1~2cm,具1至數枚腺體,有時無。花單生,先於葉開放,直徑2.5~3.5cm;幾無梗;萼筒鍾狀,被短柔毛,綠色,具紅色斑點;萼片5,卵形至長圓形,頂端圓鈍,外被短柔毛;花瓣5,長圓狀橢圓形至寬倒卵形,粉紅色;雄蕊20~30;雌蕊1,子房上位,被短柔毛。核果形狀和大小均有變異,卵形、扁圓形或寬橢圓形,色澤變化由淡綠白色至橙黃色,常在向陽面具紅暈,外面密被短柔毛,腹縫明顯,果梗短而深入果窪;果肉白色、淺綠白色、黃色、橙黃色或紅色;核大、橢圓形或近扁圓形、側扁,頂端漸尖,表面具縱、橫溝紋和孔穴;種仁味苦,稀甜。花期3~4月,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8~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圖2338)

生境與分佈:桃原產中國,各地廣泛栽培。世界各地亦均有栽培。

山桃與桃的區別在於葉兩面無毛;果實近球形,直徑僅2.5~3.5cm;果肉薄而幹,不可食;核球形或近球形,兩側不壓扁,頂端圓鈍。(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圖2337)生於海拔800~3200m的山坡,山谷溝底或荒野疏林及灌叢中。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四川、雲南。在華北主要作桃、梅、李等果樹的砧木,也有栽培供觀賞。

生藥

採集:6~7月採摘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晒乾。藥材主產於四川、陝西、山東、河北。

鑑別

性狀:桃仁扁長卵形,長1.2~1.8cm,寬0.8~1.2cm.厚0,2~0.4cm,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鈍圓稍偏斜,邊緣較薄;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密佈顆粒狀突起,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有顏色略深不甚明顯的合點,自合點處散出多數縱種維管束。種皮薄,子葉2,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

山桃仁類卵圓形,較小而肥厚,長約0.9cm,寬約0.7cm,厚約0.5cm。

顯微 桃仁粉末:黃白色。 ①種皮外表皮的石細胞側斷面觀貝殼形,盔帽形或弓形,突出於表皮層的部分拱形,壁厚至34μm;表面觀類圓形、圓多角形或類方形,紋孔(底部壁)大而較密,紋孔中有的可見微細斑點。 ②種皮外表皮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壁薄,有的皺縮,細胞界限不清楚。 ③種皮內表皮細胞斷面觀為1列類長方形色素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 ④內胚乳細胞斷面觀1~數列,類方形,壁稍厚,胞腔內含脂肪油滴。 ⑤子葉細胞較大,含糊粉粒,較大的糊粉粒可見擬晶體或有一細小的簇晶,並含脂肪油滴。(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555頁.圖271) 山桃仁粉末:黃白色。 ①石細胞散在或聚集,有的排成柵狀,側斷觀貝殼形、矩圓形、橢圓形,或長條形,突出於表皮層的部分略圓拱形,佔高度的一半以上,層紋細密整齊,無孔溝或稀少,底部厚薄不勻,較薄處層紋少見孔溝較密,壁厚處層紋明顯而無孔溝,表面觀類圓形、類六角形,長多角形、類方形或類斜方形,有的一端銳尖,壁厚壁相間,角隅處特厚,層紋明顯而無孔溝,壁較薄處層紋不明顯而有孔溝。有的石細胞壁稍厚,紋孔溝多而明顯,似“紋孔細胞”。另外細小石細胞,偶見石細胞延伸呈非腺毛狀。 ②草酸鈣簇晶少數,存在於皺縮的種皮薄壁細胞中,直徑12~27μm。另可見種皮外表皮細胞,內胚乳細胞,子葉細胞。(圖見同上,第557頁.圖272)

理化:取樣品粉末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過夜,吸去石油醚,揮千,再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取乙醇溶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苦杏仁甙為對照,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為展開劑,展距18cm,用碘蒸氣薰,苦杏仁甙呈黃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第377頁.圖273)

加工炮製:①燀桃仁 取淨桃仁置沸水鍋中,煮至外皮由皺縮至舒展,能搓去種皮時,撈出,放在冷水中浸泡,搓去種皮,晒乾,簸淨。 ②炒桃仁 取去皮桃仁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24-亞甲基環木波羅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α1-谷甾醇(Citrostadienol,4α-Methylstigmasta-7Z-24(28)-dien-3β-0l)、豆甾烷-7,Z24(28)-二烯-3β-醇[Stigmasta-7Z-24(28)-dien-3β-ol,即7-去氫燕麥甾醇(7-Dehydroarenasterol)]、野黑櫻甙(d-扁桃腈葡萄糖甙,Prunasin)、扁桃甙(Amygdalin)、L-色氨酸、甲基呋喃果糖甙(Methyl fruetofuranoside)、甲基吡喃葡萄糖甙(Methyl glucopyranoside)、葡萄糖、蔗糖等[1]。從總蛋白中分得二個均一蛋白成分,組分F和組分G,分子量分別為257,000和19,000[2]。

參考文獻

[1] 生藥學雜誌(日) 1983;37(1):46。


[2] 中藥通報 1986;1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