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花草

藥材名稱:木藤蓼

名稱出處:《青藏高原藥物圖鑑》

概況

異名:康藏何首烏(《西藏植物誌》)。

基源:為蓼科蓼屬植物木藤蓼的帶藤全草。

原植物:木藤蓼Polygonum aubertu L.Henry,又名醬頭叢葉蓼(《中藥大辭典》)。

形態:多年生藤本;莖細弱,攀緣或懸垂,長達3m;枝略帶木質,皮褐色,易剝離。葉簇生,略帶草質;葉片卵形、闊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長1~3cm,寬05~2.5cm;先端銳尖或鈍;葉緣波狀;基部箭形或心形,兩面均無毛;葉柄細,長0.5~2.5cm;托葉鞘斜形,褐色膜質。腋生或頂生圓錐花序或頭狀花序;花軸具毛;苞片膜質、褐色、漏斗狀,含2~8朵小花;小花梗絲狀,長約1cm,近基部有關節;花被粉紅色,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3片特厚,具全緣的翅,下延可達花梗的關節部;內面裂片2,卵圓形,結果後花被膨大,包被瘦果呈長圓形或倒卵形,先端有缺口;雄蕊8,花絲錐形,下部有白色柔毛,花葯淡黃色;雌蕊1,柱頭3,盾狀,瘦果橢圓形,具3稜,平滑面有光澤,包於花被內,肉質並具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圖見《秦嶺植物誌》,第1卷,第2冊,156頁,圖132)

生境與分佈:常生於1900~3000m間較乾旱和溫暖山坡路旁,山谷水邊或灌叢中。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四川、雲南、西藏。

藥性

性味:苦、澀。

功效:清熱解毒,調經止血。

主治: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經不調,疔瘡初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6~15g。 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