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勞子

藥材名稱:天泡子

名稱出處:《分類草藥性》

概況

異名:沙燈籠(《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燈籠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天泡草(《常用中草藥治療手冊》)。

基源:為茄科酸漿屬植物黃姑娘的全草或果實。酸漿屬全世界約120種;中國約5種,2變種。

原植物:黃姑娘Physalts minima L.,又名小酸漿(《中國植物誌》)。

歷史:民間用治小兒天泡瘡而得名。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40~90cm。莖微傾,多分枝,具細柔毛或近光滑。單葉互生,葉片卵圓形,長2~10cm,寬1~5cm,葉端短尖,葉基偏斜,全緣或波狀或具不規則疏粗齒,下表面毛茸較多;葉柄長1~4cm,被毛。花單生於葉腋;花萼鐘形,5裂,具硬毛,果時增大如燈籠狀,徑約1.5cm,有明顯縱稜5條;花冠鐘形,淡黃綠色,5裂,近冠筒基部有斑塊;雄蕊5枚,著生於冠筒基部;子房圓形,2室,花柱線形,柱頭頭狀。漿果圓球形,黃色,徑約1cm。種子多數,扁圓形,綠白色。花期6月,果期7月。

生境與分佈:生於田野、村旁、曠地草叢。分佈於中國南北各地。

生藥

栽培:對氣候適應較強,宜於溫和向陽、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中生長。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開穴,深3~4cm。播時,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內撒入穴裡,每畝用種子350~400g。播後覆土,保持溼潤。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苗2~3株,並用人畜糞水追施1~2次。

採集:6~7月採收帶果全草,洗淨,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全草含多種三萜類苦味素,酸漿苦素A(Physalin A)、酸漿苦素B(Physalin B)、酸漿苦素C(Physalin C)[1]、酸漿苦素D(Physalin D,52,6β-Dihydroxyphysalin B)、5,6β-環氧酸漿苦素B(5,6β-Epoxyphysalin B)、魏察酸漿苦素A(Withaphysalin A)、魏察酸漿苦素B(WithaphysalinB)[2]、魏察酸漿苦素C(Withaphysalin C)[3]及Withaminimin[4] 另外含黃酮成分:5,6,7-三甲氧基黃酮(5,6,7-Trimethoxyflavone)、5-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5-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和金絲桃甙(Quercetin-3-O-galactoside)[5,6]。

參考文獻

[1] J Nat Prod 1976;39(6):405 。


[2] Planta Med 1979;37(3):268 。


[3]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 1976;(11):1244 。


[4] Phytochemistry 1987;26(6):1801 。


[5] Phytochemistry 1988,27(11):3708 。


[6] CA 1989;110:20527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