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

藥材名稱:澤漆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漆莖、大戟(《別錄》),貓兒眼睛草、五風草(《綱目》),倒毒散(《四川中藥志》),五朵雲(四川),乳漿草(江蘇)。

基源: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澤漆的全草。

原植物:澤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

歷史:澤漆始載於《本經》,列為下品。《別錄》載:“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又云:“此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白汁故名澤漆。”《本草圖經》載:“今冀州,順州及近道亦有之。”《證類本草》引《本草圖經》的冀州澤漆圖,與今之澤漆近似。《綱目》澤漆條載:“春生苗一科,分枝成叢,柔莖……葉圓而黃綠,頗似貓眼,故名貓兒眼睛草;莖頭五葉……抽小莖五枝,每枝開細花,青綠色,復有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又名五風草,綠葉綠花草。掐莖有白乳汁粘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為大戟苗者,誤也。”所述及附圖與本種無異。《植物名實圖考》載:“今處處有之,……煎熬為膏,敷無名腫毒極效。”

形態:一、二年生草本,高10~30cm。莖無毛或僅分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紅色,上部淡綠色。單葉互生,葉片倒卵形或匙形,中部以上有細鋸齒,先端鈍圓或微凹缺,基部闊楔形,長1~3cm,寬0.5~1.8cm,無柄或有短柄;莖頂端具5片輪生葉狀苞,與下部葉相似,但較大。多歧聚傘花序頂生,有5傘梗,每傘梗又生出3小傘梗,每小傘梗又第三回分為2叉;杯狀花序鐘形,總苞頂端4淺裂,裂間具腺體4,腎形;子房3室;花柱3。蒴果無毛;種子卵形,長約2mm,表面有凸起的網紋。花期4~5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625頁.圖298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荒野溼地及山溝,溪邊,林緣路旁。

生藥

採集:4~5月開花時採收,除去根及泥沙,晒乾。藥材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江蘇、浙江產量較高。

鑑別:全草長10~30cm。莖圓柱形,鮮黃色至黃褐色,光滑或具不明顯的縱紋,有明顯的互生褐色的條形條痕。葉常破碎或脫落,皺縮,暗綠色。莖頂端具多數小花及灰色的蒴果,總苞片綠色,常破碎。氣酸而特異,味淡。以乾燥、無根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含槲皮素-3,5-二-D-半乳糖甙(Quercetin-3,5-di-D-galactoside)、菜豆凝血素(Phasin)、丁酸、澤瀉醇(Helioscopiol)、澤漆內酯(Helioscopinolide)A、B、C,β-二氫巖藻甾醇(β-Dihydrofucostero1)、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1]。乳汁含間羥基苯基甘氨酸、3,5-二羥基苯甲酸。幹乳汁含橡膠烴(聚萜烯13%,樹脂62%,水溶性物25%)[1]。種仁含脂肪油、蛋白質、纖維素、糖,另含12-去氧大戟二萜醇(12-Desoxyphorbol)及其酯衍生物、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順芷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順芷酸-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十二硫二烯酸-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苯乙醯基-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2-甲基-順-2-丁醯基)-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2-甲基-順-2-丁酸)酯[1,2]。根含澤漆酮(Euphohelionone)、澤漆素(Euphohelioscopin)A、B,大戟寧(Euphornin)A、B、C,大戟黑林(Euphohelin)A、B、C、D、E,澤漆品(Euphoscopin)A、B、C、D等[3],大戟素(Euphorbin)、澤漆毒素、麥芽糖等[1]。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214。


[2]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251。


[3] 中草藥,1990;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