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子

藥材名稱:芥藍

名稱出處:《農政全書》

概況

異名:芥藍菜(《南方通稱》)。

基源:為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芥藍的根及莖葉。

原植物:芥藍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

歷史:芥藍始載於《農政全書》,雲:“芥藍,芥屬也,葉色如藍,故南人謂之芥藍”。後又見於《植物名實圖考》,書中載“《嶺南雜記》:芥藍甘辛如芥,葉藍色……”。按上述及後者所附之圖,實為本種。

形態:一年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有粉霜。莖直立,高30~100cm,具縱稜並有分枝。基生葉粉綠色,質厚,近卵形或近圓形,長10~15cm,不分裂或在葉基具小裂片,葉緣具微小不整齊裂齒;葉柄長3~8cm;莖生葉卵形或卵圓形,長5~10cm,邊緣波狀或有不規則的鋸齒,基部耳狀,沿葉柄下延,葉柄兩側常有稀疏的裂片;莖上部葉長圓形至橢圓形,長8~15cm,寬2~4cm,不分裂,邊緣具鈍圓齒或全緣,基部略寬,近無柄。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直立,開花時漸向上延伸;花柄長1~2cm;花大,萼片4,披針形,綠色,長5~7mm,寬2~3mm,邊緣膜質透明;花瓣4,白色或乳黃色,瓣片長圓形或長倒卵形,長2~2.5cm,寬5~7mm,有顯著脈紋,頂端全緣或微凹,基部漸狹成爪;雄蕊4長2短,花葯長橢圓形;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柱略短,柱頭頭狀。長角果圓柱形,長5~8cm,頂端具喙;果梗長2.5~3.5cm,斜向著生。種子近球形,直徑約2mm,紅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9頁.圖403)

生境與分佈:多生於向陽、排水良好而肥沃疏鬆的土地。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廣為栽培供蔬食。

化學性質

全草含少量槲皮甙(Quercitrin)和維生素K[1],還發現有澱粉樣蛋白(Amyloid),一種具有高度分枝的多糖[2],一種12S球蛋白[3]。尚分離到羰化呋喃(Carbofuran)和3-羥基羰化呋喃(3-Hydroxycarbofuran)[4]。

附 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芸香甙[5]、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生育酚(Tocopherol)[6]、2-脫氫菜油甾醇(2-Dehydrocampesterol)[7]、24-甲基膽甾-5,E-22-雙烯-3β-醇[8]、硫代異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s)以及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9]、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天冬氨酸(Asparagic acid)[10]。種子中還含有棕櫚油酸(Palmitoletc acid)、硬脂酸、亞油酸、油酸、亞麻油酸、花生酸、芥子酸[11]。

參考文獻

[1] CA 1959;54:26276。


[2] Carbohydr Res 1971;17(1):97。


[3] CA 1970;74:9645Z。


[4] CA 1980;93:93605j。


[5] CA 1960;54:21337h。


[6] CA 1960;55:3744a。


[7] PhytochemiStry 1983;22(8):1830。


[8] J.Am Oil Chem Soc 1982:59(12):521。


[9] CA 1982;97:20718w。


[10] CA 1977;88:73221z。


[1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