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

藥材名稱:辛夷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辛矧、侯桃、房木(《本經》),新雉(《甘泉賦》),迎春(《綱目拾遺》),術筆花(《蜀本草》),毛辛夷、辛夷桃(《山西中藥志》),姜樸花(《四川中藥志》),木筆花(《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木蘭科木蘭屬植物辛夷和玉蘭的花蕾。

原植物:辛夷Magnoliia liliflora Desr.〔M.quinquepeta(Buchoz)Dandy〕,又名木蘭(《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紫玉蘭(《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玉蘭M.denudate Desr.〔M.heptapeta(Buchoz)Dandy〕,又名白玉蘭(《中藥大辭典》)。

歷史:本品《本經》列入上品。陳藏器謂:“初發如筆頭,北人呼為木筆,其花最早,南人呼為迎春。”李時珍謂:“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

形態:辛夷為落葉大灌木,高達5m,常叢生。幹皮灰白色,小枝紫褐色,枝條除梢端外,餘均無毛;冬芽被淡灰綠色絹毛。葉倒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長8~18cm,寬3~10cm,全緣,上面暗綠色,疏生柔毛,下面綠色,沿脈有柔毛;葉柄粗短。花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單生於枝頂,鍾狀,大形;花被片9,每3片排成1輪,最外輪花被片黃綠色,披針形,長2.3~3.3cm,其餘的矩圓狀倒卵形,外面紫紅色,內面白色,長8~10cm;雄蕊多數,螺旋狀著生於伸長的花托下部:心皮多數,離生,著生於花托上部,花柱1,頂端尖,微彎。聚合果矩圓形,長7~10cm,淡褐色;蓇葖果頂端有時稍彎曲。花期2~5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88頁.圖1575)

生境與分佈:原產於湖北、安徽、浙江、福建一帶。現中國各地栽培。

玉蘭 落葉喬木,高達15m。小枝淡灰褐色,有毛;冬芽密生灰綠黃長絨毛。葉倒卵形至倒卵狀矩圓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長10~18cm,寬6~10cm,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被灰白色柔毛;葉柄短。花大先葉開放,單生枝頂,白色,有芳香;花被片9,3輪矩圓狀倒卵形;雄蕊多數;心皮多數,離生,均螺旋狀著生於伸長的花托上。聚合果圓筒形,長8~12cm,淡褐色;蓇葖果頂端圓形。花期2~3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86頁.圖1572)

生境與分佈:野生於闊葉林中。分佈於中國華東,陝西、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現中國各地均有栽培。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氣候。宜在向陽、土質肥沃而深厚的砂質壤土種植。用種子繁殖,於早春或晚秋播種。播前須將種子浸泡溫水中3~5天,搓去油皮;然後按1∶2的種子和泥砂進行層積處理,經常保持溼潤。待種子裂口出現時播種,按行距26cm左右開溝條播,深2~3m。播後覆土澆水,1個月左右出苗。培育2年後即可移栽,按行株距各2~3cm進行穴栽。也可在夏、秋季,選取二年生健壯枝條,截成50~70cm長的插條,在雨天或陰天插入苗床,深為30cm以上,成活後移栽。栽種後,注意中耕除草、施肥等培育管理。

採集:早春花蕾未放時採摘,剪去枝梗,晒乾。藥材主產於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陝西、湖北,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

鑑別:花蕾 長卵形,似毛筆頭,有的基部具短梗,長1.5~3cm,直徑1~1.5cm。苞片2~3層,每層2片,兩層苞片之間有小鱗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茸毛,內表面棕紫色或棕褐色,無毛。剝去苞片,可見小形萼片3片與花瓣6片,或萼片與花瓣大小相似,輪狀排列,每輪3片。除去花被,內有多數棕黃色或黃綠色的雄蕊和雌蕊,呈螺旋狀排列。體輕、質脆。有特異的香氣,味辛而稍苦。以完整、內瓣緊密、香氣濃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辛夷花蕾含揮發油0.26%,油中主要成分為α-蒎烯[1],還含生物鹼(C17H19O3N)[2]。

玉蘭花蕾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橙花叔醇((+)-Nerolidol))、桉葉素、β-石竹烯、α-松油烯等[1]。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58。


[2] 藥學雜誌(日) 1965;85(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