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鯝魚

藥材名稱:苦葛根

名稱出處:《貴州草藥》

概況

基源:為豆科葛屬植物峨眉葛藤的根。

原植物:峨眉葛藤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又名苦葛(貴州)

形態:藤本,莖長達數米,植株被稀疏黃色長硬毛。3出羽狀複葉,托葉2,狹披針形,頂生小葉近圓形,長6~14cm,寬4~12cm,先端短尾尖,基部圓形,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絹質柔毛;側生小葉基部偏斜,長約1cm,兩端鈍圓,總狀花序腋生;花著生於長花序軸上,多可達70餘朵;小苞片披針形,被毛;萼齒4,披針形,最下面一齒最長,花冠紫紅色,長約1.5cm,旗瓣寬橢圓形,基部具爪及小耳,翼瓣略短於旗瓣;單體雄蕊;子房被毛。莢果多數,長條形,密被鏽黃色長硬毛。種子5~7.扁圓形。花期7~8月,果期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01頁.圖273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1700m山溝或林中,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挖根。

藥性

性味:辛、苦,平。

功效:清熱,透疹,生津止渴。

主治:麻疹不透,吐血,消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貴州草藥》:“治麻疹不透:苦葛根、一枝黃花各15g。煎水服。” ②《貴州草藥》:“治吐血:苦葛根、見血飛、烏泡根、苦蔘各15~30g。煨水服。” ③《貴州草藥》:“治消渴症:苦葛根60g,胭脂花根30g。煨水服。” ④《貴州草藥》:“治白口瘡:鮮苦葛根(燒炭研末)、枯礬粉各1.5g。混勻搽口腔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