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千層葉

藥材名稱:鼠尾藻

名稱出處:《中國經濟海藻志》

概況

異名:馬尾藻(《本草拾遺》),虎棲菜(《漳浦縣誌》)。

基源:為馬尾藻科馬尾藻屬植物鼠尾藻全藻體。

原植物: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Mert.)O.Kuntze(Cystophyllum thunbergii J.Ag.;Rhodomela thunbergii Ag.;Fucus thunbergii Mertens),又名穀穗子、穀穗果(遼寧),穀穗蒿、嶴頭子(山東),老鼠尾巴(浙江),虎茜泡、馬尾、馬尾絲、卜卜菜、草茜(福建),牛尾茜、臺茜、海茜、馬尾茜(廣東)。

歷史:《本草拾遺》載:“馬尾藻生淺水中,如短馬尾,細,黑色。”其描述的特徵完全符合本種。近代用本品製作褐藻膠,並作“海藻”藥用。參見“海藻”條。

形態:藻體暗褐色,高10~50cm,可達120cm。固著器為扁平的圓盤狀,邊緣常有裂縫,上生一條主幹。主幹甚短,3~7cm,圓柱形,其上有鱗狀的葉痕。主幹頂端長出數條初生枝。外形常因枝的長度和節間距離的變化而不同。幼期,鱗片狀小葉密密的排列在主幹上,很像一個小松球。初生枝的幼期也覆蓋以密螺旋狀重迭的鱗片葉,其後,次生枝自鱗片葉腋間生出,有時次生枝甚短,不能伸長,枝上有縱溝紋,溝紋常自各葉基部下行。葉絲狀,披針形、斜楔形或匙形,邊緣全緣或有粗鋸齒,長4~10mm,寬1~3mm。氣囊小,窄紡綞形或倒卵圓形,頂端尖,具有長短不等的囊柄。生殖託為長橢圓柱狀,5~15mm,頂端鈍,單條或數個生於葉腋間。雌雄異株。(圖見《中國經濟海藻志》.圖版Ⅳ.31;《浙江海藻原色圖譜》.42頁)

生境與分佈:生於中潮帶和低潮帶的岩石上,或在高、中潮帶的水窪或石沼中,有的甚至在低潮時較長時期的暴露於日光下,均可生長。一般來說,生長在黃、渤海的個體較小,長生在南海的則個體較大。鼠尾藻是中國沿海習見的種類,北起遼東半島,南至雷州半島。俄羅斯亞洲部分的千島群島、薩哈林島南部,日本的北海道至硫球群島及朝鮮均有分佈。本種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溫帶性海藻。

化學性質

附 ①同屬海蒿子Sargssum pallidum(Turn.)C.Ag.全藻含褐藻酸、甘露醇、碘、β-谷甾醇類物質、馬尾藻多糖(由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L-巖藻糖、D-葡萄糖醛酸等組成的含肽多聚糖)。 ②三角藻S.tortile C.Ag.水溶性部分有抗腫瘤作用。且已分離出異戊間二稀氧萘醇化合物(Sargatriol)。

參考文獻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