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草

藥材名稱:百草霜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灶突墨(《千金方》),灶額上墨(《圖經本草》),灶煙煤、灶煤(《中國醫學大辭典》),鍋肚子灰(習稱)。

來源 百草霜為柴草經燃燒後,附於鍋底或煙筒內的菸灰。輕輕刮下或掃下,用細篩篩去雜質即得。

歷史:百草霜始載於《圖經本草》。李時珍釋名謂:“此乃灶額及煙爐中墨煙也,其質輕細。故謂之霜。”現代商品是採用鍋底由百草雜木燃燒後所結成的黑色煙墨。古今一致。百草霜曾收載於《中國藥典1963年版》一部。

產地 中國各地均產。

生藥

採集:將灶突或煙囪內的黑灰,輕輕刮下,用細篩篩去雜質。

鑑別:本品為黑色粉末,或結成小顆粒狀,手捻即為細粉。質輕,入水則飄浮分散。無油膩感。無臭,味淡微辛。色以烏黑、質輕細、無雜質者為佳。

貯藏: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藥性

性味:辛,溫。 ①《綱目》:“辛,溫。” ②《玉楸藥解》:“辛,平。” ③《醫林纂要》:“辛、苦,溫。”

歸經:入肝、肺、胃經。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腎。” ②《要藥分劑》:“入肝、肺、胃三經。”

功效:止血,消積。

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帶下,瀉痢,食積,咽喉口舌諸瘡。 ①《圖經本草》:“主消化積滯,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②《綱目》:“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傷寒陽毒發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 ③《玉楸藥解》:“斂營止血,清熱消瘀。專止失血,吐衄便血,產漏諸血。” ④《醫林纂要》:“瀉心降火,去妄熱,止妄血,下氣消積行痰。” ⑤《現代實用中藥》:“塗白癬及頭部溼疹。”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止血,止瀉。主治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腹瀉,食積瀉痢。外用治外傷出血,衄血。”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4.5g。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使用注意:《本草匯言》:“陰虛火燥,咳嗽肺損者,勿用。”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方脈正宗》:“治口舌生瘡:百草霜6g,甘草3g,肉桂1.5g。為末,頻頻搽之。” ②百草丸(《外科大成》)治血箭痔,在肛門內,大便則出血如箭,不痛不癢:百草霜120g,黃芩、梔子各30g,黃連、槐花、地榆各15g。為末,打糊為丸。每服9g,清湯送下。 ③鐵刷丸(《灊江切要》)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9g,金墨3g,半夏2g,巴豆(煮)14粒《研勻),黃蠟9g。同香油化開,和成劑,量大小,每服3~5丸或40~50丸,薑湯下。 ④百草霜散(《太平聖惠方》)治產後血運悶絕,如見鬼神,須臾欲絕:百草霜30g,生薑60g(炒幹),薑黃15g。研為散,每服6g,生地黃酒調下。 ⑤疏血丸(《四川中藥志》)治腸出血及子宮出血:百草霜、阿膠、藕節、側柏葉、當歸、茅根。研末,蜜丸,溫酒送下。 ⑥《劉長春經驗方》:“治吐血,及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百草霜15g,槐花末60g。每服6g,茅根湯下。又方:百草霜末,糯米湯服6g。” ⑦《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血崩:陳棕炭、百草霜各30g。共研細和勻,每服6g,1日3次,黃酒或米醋送下。又方:蓮房(炒黃)、百草霜各120g,共研細末,以黃酒為丸,如豆大。每服30丸,白水送下,1日2次。” ⑧《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血崩脈大者:陳棕炭、百草霜、焦白茅根各9g。水煎服。” ⑨《本草匯言》:“治婦人崩血大脫:百草霜、炮姜(末)各9g,用人蔘9g煎湯飲。” ⑩《太平聖惠方》:“治血痢,不問遠近:黃連30g(去須、微妙),灶突墨60g,木香15g。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66g。” ⑾《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水腫:青黛6g,百草霜15g,硃砂3g,螻蛄15只(焙乾)。共研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1日服2次,每服6g,早、晚空腹用陳皮湯送下。忌鹽百天。” ⑿《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胎動漏紅:百草霜6g,棕炭3g,灶心土15g。共研末,每日2次,用白湯或童便送下。” ⒀《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帶狀皰疹:生地龍5條,百草霜12g。共研成細末,用茶油調勻,早、晚敷患處。” ⒁《常見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痺症:白芥子末、百草霜、麵粉各適量,白酒調敷,3小時後去藥。” ⒂《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致資料》:“治腹瀉:梨樹葉、陳茶葉、百霜草、紅糖。先將二葉煎湯,加紅糖、百草霜服。”

單方應用:①《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吐血、咳血:百草霜9g,加水適量,煎取100ml,澄清,1次或分2次服完。” ②《綱目》:“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 ③《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鼻出血:地榆炭、百草霜各等份,研末。以棉花蘸藥塞鼻。” ④《瀕湖集簡方》:“治齒縫出血:百草霜末摻之。” ⑤《婦人良方》:“治血虛內熱,血不歸源而崩:陳槐花30g,百草霜15g。為末,每服3~6g,燒紅秤錘淬酒下。” ⑥《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產後出血不止,產後血暈:百草霜9g,童便或黃酒沖服。又方:百草霜以熱燒酒調勻塗臍上。” ⑦《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小兒馬牙(齒齦上生白點妨礙吮乳,刺破有白色脂肪流出):百草霜,先取針將白點挑破,輕輕颳去,然後用百草霜塗患處。” ⑧《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產後腹痛:百草霜12g,研末,加紅糖30g調勻,開水吞服。” ⑨《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產後出血;百草霜、血餘炭各6g,黃酒60ml。沖服。” ⑩《方脈正宗》:“治咽喉無故腫閉:百草霜、白硼砂各6g。研細末,吹入喉中。” ⑾《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咽喉紅腫,生瘡:百草霜、蜂蜜各適量。百草霜須刮下後,未沾泥土的,研細加蜜為丸,每重3g。每用1丸,含化,徐徐下嚥。” ⑿《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創傷出血:百草霜研細,敷患處。”

食療:《永類鈐方》:“治婦人白帶:百草霜50g,香金墨25g。研末每服9g,豬肝一葉,批開入藥在內,紙裹煨熱,細嚼,溫酒送之。”

醫藥家論述

①李時珍《綱目》:“百草霜、釜底墨、樑上掛塵,皆是煙氣結成,但其體質有輕虛結實之異,重者歸中、下二焦,輕者入心肺之分。古方治陽毒發狂,黑奴丸三者並用,而內有麻黃、大黃亦是攻解三焦結熱,兼取火化從治之義。其消積滯亦是取其從化,故疸膈瘧痢諸病多用之。其治失血胎產諸病。雖是血見黑則止,亦不離從化之理。” ②繆希雍《本草經疏》:“百草霜乃煙氣結成,其味辛,氣溫無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積滯及下食也。凡血見灰則止,此藥性能止血,復能散瘀滯,故主上下諸血及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又云雖能止血,無益腸胃,救標則可,治本則非,故不宜多服。” ③倪朱謨《本草匯言》:“百草霜解三焦結熱,化臟腑瘀血之藥也。蘇頌主化小兒食積癥塊,婦人氣痞血瘕,取此得火氣之輕揚,而散陰凝陳聚之物也。瀕湖治黃疸瘧脹,咽喉腫閉,口舌生瘡,取得火氣之輕升,而發越溼熱痰氣搏結之疾也。雜病方用治吐、衄、崩血不止者,謂其輕浮火化之質,且色之黑也,血見黑即止,亦從治熱勝動血而安營血之暴走也。”

參考文章

李時珍認為百草霜有何功用?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