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慈姑

藥材名稱:板藍根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大青(《中藥志》)。

基源:為十字花科菘藍屬植物菘藍(北板藍)或爵床科馬藍屬植物馬藍(南板藍)的乾燥根。菘藍屬全世界約30種;中國有6種,1變種,其中3種供藥用。馬藍屬全世界約250種,中國約20種。

原植物:板藍根通常有2種: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又名菘青(《中藥志》)。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Nees)OKtze.〔Baphicanthus cusia(Nees)Bremek.〕。

歷史:《本經》載有“藍”,列為上品。在《唐本草注》“藍”之條下始出現有菘藍一名,並指出“藍”有不同種類。經考證其中尚包括爵床科的馬藍、蓼科蓼藍和豆科木藍。《綱目》載:“藍凡五種.各有主治……,蓼藍葉如蓼,菘藍葉如白菘,馬藍葉如苦蕒,即郭璞所謂大葉冬藍,俗中所謂板藍者….”按上記載並結合地區用藥情況考證,以上所載的菘藍為中國多數地區習用的“北板藍”,即十字花科的菘藍,而西南和華南地區所習用的“南板藍”應為爵床科植物馬藍。

形態:菘藍為二年生無毛草本,常被粉霜,植株高50~100cm。具近圓錐形主根,直徑2~3cm,長20~40cm。基生葉蓮座狀,有柄,葉片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長5~14cm,寬1.5~4cm,頂端鈍尖,邊緣全緣或稍具淺波齒;莖生葉藍綠色,葉片近長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1~4cm,基部圓形或具不明顯葉耳;莖頂部葉寬條形,全緣,無柄。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在枝頂組成圓錐狀;萼片4,寬卵形或寬披針形.長2~3mm,寬1~1.2mm;花瓣4,黃色,寬楔形,長3~4mm,寬1.5~2mm;雄蕊6,4長2短,具蜜腺;雌蕊1,子房近圓柱形。短角果近長圓形,長9~25mm,寬2~7mm,扁平,無毛,邊緣具膜質翅,果瓣具中脈;果梗纖細,下垂或開展。種子1粒,淡褐色,長圓形,長8~10mm。花期4~5月,果期5~6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69頁.428圖)

生境與分佈:多生於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原產中國,現黑龍江、河北、陝西、甘肅、青海、河南等地均有栽培。

馬藍為爵床科植物,參見“青黛”條。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能耐嚴寒,忌澇。宜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壤土栽培。用種子繁殖。留種栽培宜秋播,生產栽培應春播。一般為條播,按行距25~30cm開3~4cm深溝,將種子撒於溝中,每畝用種量1.5~2kg。播後覆土2cm,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分次間苗,以株距13~17cm定植。注意中耕除草,用人畜糞水、化肥及過磷酸鈣追肥1~2次。病害有白粉病,可噴灑波美0.3度石硫合劑;霜黴病和黑斑病,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根腐病.用50%多菌靈粉劑1000倍液穴灌,並拔除病株燒燬。蟲害菜粉蝶和小菜蛾,均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蚜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

採集:初冬採挖,除去莖葉,洗淨,晒乾。板藍根主產於河北安國,江蘇如皋、南通等地,銷華東及長江以北地區。此外,安徽、河南也產。浙江、廣西、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農業區以及黑龍江大慶均有引種栽培。馬藍根主產於福建仙遊,四川江油、什邡、江津。湖南、浙江、廣東、廣西、雲南也產。

鑑別

性狀:①板藍根呈圓柱形,稍扭曲,長10~20cm,有的可達40cm,直徑0.3~1.2cm;表面灰黃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並有淡灰黃色橫長的皮孔。根頭略膨大,可見輪狀排列的暗綠色葉柄殘基、葉柄痕及密集的疣狀突起。質實而脆,折斷面略平坦,皮部淡棕白色至淡棕色,約佔半徑的1/2~1/4,木部黃色。氣微,味微甜而後澀。以條長、粗大、體實者為佳。 ②馬藍根莖圓柱形,多彎曲,長5~10cm,直徑1~5mm,有時分叉;表面灰棕色。膨大的節上著生細長略彎曲的根,節的上方殘留短的地上莖,莖上有對生分枝。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中央有髓。細根稍柔韌。氣微,味淡。

顯微 板藍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2~8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寬廣,射線寬5~7列細胞。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1~3列,部分導管周圍有纖維束。薄壁細胞中含大量澱粉粒。根頭的韌皮射線常有裂隙,導管周圍有木纖維束。髓寬廣。(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圖354.355.356) 粉末:淡棕色。 ①澱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類方形或短圓形,直徑2~17μm,臍點明顯,點狀、短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5分粒組成;半復粒稀少。偶見多臍點單粒,臍點2~3個。 ②石細胞(根頭部),2個並列或單個散在,淡黃棕色,呈長條形、類方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邊緣稍有凹凸,有的一端稍尖突或短分叉,直徑17~51μm,長20~156μm,壁厚5~10μm,層紋較明顯,孔溝細。 ③網紋導管 網孔較細短,也有具緣紋孔、梯紋、螺紋導管,直徑7~119μm。 ④木纖維多成束,直徑14~25μm,壁厚約2.5μm,微木化。 ⑤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111頁.圖49) 馬藍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細胞。皮層細胞切線延長,有小紋孔。韌皮部有多數纖維散在,微木化。木質部細胞均木化,導管單個或2~4個成群徑向排列,木射線寬2~6列細胞,有紋孔。髓部薄壁細胞有小而密的紋孔。本品薄壁細胞中含有圓形或橢圓形的鐘乳體。細根皮層、髓細胞中亦有含鍾乳體。(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圖360、358、359、357)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2g,加丙酮100ml迴流提取,濾過,濾液濃縮至10ml,點於矽膠G板上,以靛藍、β-谷甾醇、靛玉紅為對照,以氯仿-丙酮(9 1)為展開劑,展距15cm,噴5%磷鉬酸乙醇液,加熱顯色,除靛玉紅呈紅色外,其餘斑點均呈藍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85頁.圖54-1A) ②將①濾過後的藥渣揮盡丙酮,加水50ml,水浴上煮沸30分鐘,濃縮至幹,加0.1mol/L鹽酸2ml,點於未活化的矽膠G板上,以亮氨酸、酪氨酸、纈氨酸、穀氨酸、脯氨酸、γ-氨基丁酸、精氨酸為對照,以正丁醇-醋酸-水(4∶1∶1)為展開劑,展距18cm,單向展開2次,噴0.5%茚三酮試劑,加熱顯色,除脯氨酸斑點呈黃色外,其餘斑點均呈紫紅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85頁.圖54-1B)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靛青根含黑芥子甙(Sinigrin)、吲哚甙(Indoxyl-β-glucoside,Indican)(1)、靛藍(Indigotin)、β-谷甾醇[1],2-羥基-3-丁烯基-1-硫氰酸酯(2-Hydroxy-3-butenyl-1-thiocyanate)、表先依春(Epigoitrin,R-Goitrin)(3)、腺甙(Adenosine)、棕櫚酸[2,3]。

鬆藍根含尿苷(Uridine)、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尿嘧啶(Uracil)、水楊酸、青黛酮(diaone)、胡蘿蔔甙[4]。全植物分出芥甙(Glucobrassicin 3-Indolymethyl glucosinolate)、新芥甙(Neo-gluco-brassicin,1Methoxv-3-indolymethgl glucosinolate)、1-磺基芥甙(1-Sulpho-3-indolylrnethgl glucosinate)及遊離的吲哚醇(Indoxyl)和氧化酶,葉中含菘藍甙(Isatan B.Indoxyl-5-keto gluconate)[5](2)。還含板藍根多糖[10]。

馬藍根及莖含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羽扇豆酮(Lupenone)[8]和大黃酚(Chrysophanol)[9];全草和葉含靛甙(吲哚甙)(Indican)(2)、靛玉紅(Indirubin)、色胺酮(Trytanthrin)、β-谷甾醇、靛藍(Indigotin)、4(3H)喹唑酮(4(3H)Quinazolinone)、2,4(1H,3H)-喹唑二酮〔2,4(1H,3H)Quinolinedione〕[6]。

又板藍根(未注品種)含微量元素Zn、Cu、Fe、Mn、Mo、Gr、Ni等[7]。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 1983;14(6):7。


[2] 藥學通報 1981;16(3):54。


[3] Phanta Med 1981;42(3):308。


[4] 中藥通報 1988:13(2):31,13(4):24。


[5]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366。


[6] 李玲 研究生論文 中國藥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1992.6。


[7] 微量元素 1987;(4):39。


[8] 中草藥 1987;18(11):8。


[9] 中藥材 1990;13(5):29。


[10] 中藥藥理與臨床199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