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板草

藥材名稱:望江南子

名稱出處:《現代實用中藥》

概況

異名:槐豆(《救荒本草》),野雞子豆(《福建民間草藥》),江南豆(《中國藥用植物圖鑑》),風寒豆、黃豇豆(《江蘇藥材志》)。

基源:為豆科決明屬植物望江南的種子。

原植物: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 L.

餘項參見“望江南”條。

生藥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時剪下莢果,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西等地也產。

鑑別:莢呈圓柱形,微扁,長6~10cm,兩側稍隆起,邊沿棕黃色,中央有紫褐色長而寬的帶,自尖端伸至他端,並有多列因橫隔突出而形成的橫凸紋;表面粗糙,具白色小點和稀疏的細毛,基部帶有長的果柄。果皮內有縱向並列的棕色隔膜。種子多數,卵形而扁,一端稍尖,直徑3~4mm,頂端具斜生黑色條狀的種臍,兩面四周暗綠色,中央有褐色橢圓形斑點;質地堅硬。味香,富粘液。以莢果長大、不破碎、種子不脫落、無果柄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苦,涼。有毒。 ①《福建中草藥》:“甘、辛,涼。” ②《廣西中藥志》:“微甘、苦,平。” ③《福建民間草藥》:“苦,微寒。” ④《現代實用中藥》:“苦,平。”

功效:清肝明目,健胃潤腸,解毒。

主治:①《綱目拾遺》:“治疔,癰。” ②李承祐《藥用植物學》:“健胃,利尿,解熱,補血,止痢。” ③《現代實用中藥》:“健胃整腸,治下痢腹痛,慢性便祕,頭脹。”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高血壓頭痛,目赤腫痛,口腔糜爛,習慣性便祕,痢疾腹痛,慢性腸炎。” ⑤《新華本草綱要》:“小兒驚風,痢疾,慢性便祕,消化性潰瘍,目赤腫痛,瘧疾,急性肝炎,乳腺癌。” ⑥《福建民間草藥》:“治肝火迫眼,紅腫羞明。” ⑦《江西中藥》:“治胃痛,消化不良。” ⑧《藥材學》:“治哮喘。種子炒後治瘧。” ⑨《廣西中藥志》:“治頭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研末,1.5~3g。外用:研末調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福建中草藥》:“治瘧疾:望江南子,炒研,每服6~9g,日2服。” ②《福建中草藥》:“治高血壓:望江南子,炒焦研末,每服3g,加糖適量水沖服,常服。” ③《福建民間草藥》:“治肝火迫眼,紅腫羞明:望江南子15~30g,冰糖30g,加水燉服。”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高血壓引起的頭脹痛,便祕:望江南子15~30g。炒研,水煎服或水煎當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