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雙眼龍

藥材名稱:茖蔥

名稱出處:《綱目》引《千金方》

概況

異名:茖、山蔥(《爾雅》)。

基源:為百合科蔥屬植物蔥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茖蔥Allium victorialis L.

歷史:《唐本草》始收載。宋《圖經本草》引《爾雅》雲:“茖蔥生山中,細莖大葉,食之香美於常蔥,宜入藥用。”《綱目》雲:“……開白花,結子如小蔥頭。”《植物名實圖考》引《救荒本草》雲:“……一名鹿耳草,生輝縣太行山山野,葉似王茖,葉微團,葉中攛似蒜葶甚長而澀,梢頭結蓇葖似蔥蓇葖,微開白花,結子黑子……”所述及繪圖是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鱗莖單生或2~3聚生,近圓柱形,外皮灰褐色至黑褐色,破裂呈纖維狀交織的網。葉2~3枚,倒披針狀橢圓形,長8~20cm,寬3~9.5cm,基部楔形,沿葉脈稍下延,葉柄長為葉片的1/5~1/2。花葶圓柱形,高25~80cm,有1/4~1/2處被葉鞘;總苞2裂,宿存。傘形花序球狀,具多面密集的花;花白色或帶綠色,很少帶紅色,內輪花被片橢圓狀卵形,常具小齒,外輪舟形,長4~5mm,寬1.5~2mm;花絲比花被長1/4至1倍,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狹長三角形,基部寬1~1.5mm,外輪的錐形,基部比內輪的窄;子房收狹成短柄狀,長約1mm,每室具1胚珠。花果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4卷.204頁.圖2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4000m的林下、陰溼山坡、溼地、溝邊或林緣。分佈於陝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

化學性質

葉及鱗莖中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 d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ethyl allyl trisulfide)。此外還含有少量1-丙烯基次磺酸(1-Propenylsulfenic acid)、甲基-1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1-propenyl disulfide)和丙烯基-1-丙烯基二硫化物(Allyl-1-propenyl disulfide)。另外,鱗莖和莖中含皁甙、粘液汁、糖。種子含揮發油12%及磷脂3%,新鮮葉中含維生素C。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