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創傷

[拼音]:Zhong-Xiyi jiehe

[英文]: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將傳統的中醫中藥知識、方法與西醫西藥的知識、方法結合起來,提高臨床療效,並闡明機理,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是中西醫學交叉中的創新領域。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的一個特點,它既有臨床實踐意義,又有理論發展的內容,同時也是發展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中西醫結合發軔於臨床實踐,以後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取得了為世界醫學界所矚目的成績。

中西醫結合是西醫傳入中國以後兩種醫學體系相互滲透的結果,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為適應現代科學發展的一種探索。19世紀西醫傳入中國的初期,就有一些中醫學家主張以彼之長,補我之不足,成為匯通論者的先聲。近代有唐容川、朱沛文、惲鐵樵、張錫純和楊則民等人先後提出“中西醫匯通”、“衷中參西”等口號,並進行過一些相應的臨床實踐探索,無疑對中西醫的結合起了先導的作用。將中西醫結合作為政府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是促進中西醫結合勃興的契機和動力。1955年舉辦了全國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50年來,中西醫結合工作一直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各級衛生部門的重視。至1995年底,已培養了58 000名中西醫結合人員,全國有中西醫結合高階醫師8 393人,有以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的中西醫結合醫院42所,醫務人員13 621人,床位8 875張。從197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招收中西醫結合碩士、博士研究生以來,全國已有碩士點87個、博士點28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已培養中西醫結合碩士、博士研究生1 200多名。這支隊伍為建立中西醫結合的醫學體系做出了顯著的成績。

50年來,中西醫結合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50年代的臨床實驗性描述階段,主要以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或聯合用藥,按西醫指標觀察療效。

(2)60、70年代開始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階段,在臨床上主要採用辨證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並開展實驗研究,已經出現一批如針刺麻醉、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和治療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3)80年代以後進入機理探討和理論創新階段,並初步運用動物模型和實驗研究觀察手段,把“證”和經絡的研究向前推進一步。

中西醫結合的創新特點可從3個方面體現:

(1)理論互補的整合性特徵。中醫、西醫兩種醫學的理論都源於實踐,但由於觀察角度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人體生命和疾病的客觀規律。中醫理論從人與天地相應的觀念出發,重視對人體時間結構的研究,從整體巨集觀角度審視生命活動和疾病過程,形成了“精於窮理而略於形跡”的特點。西醫則從對人體結構觀察出發,運用分析方法,重視對人體空間結構的研究,形成了“詳於解剖而略於氣化”的特徵。同一個人體,中醫闡述的是藏象,西醫看到的是器官和組織;中醫講的是陰陽和氣化,西醫研究的是結構、機能和代謝;中醫論述的是經絡氣血,西醫講的是神經和體液;中醫把致病的因素命之為邪氣,西醫則研究細菌、病毒……這些表明,中西兩種醫學見解不一,各有短長,二者在理論上可以通過其互補性而獲得整合效應。西醫學在對微觀研究日趨深入之時,也愈來愈重視從整體、巨集觀和綜合角度對機體調節展開深入研究,而這一點恰好是中醫之所長。因此,中西醫結合不是替代也不是機械相加,而是通過互補實現理論上的整合,在揚棄中創新。

(2)臨床診治手段的系統工程方法特徵。中西醫結合始於臨床診治的實用需求,往往是一種醫學在診治某一疾病無效時,便援用另一種醫學方法,其臨床有效性雖然不能用一元的理論解釋,但療效往往高於單用中醫或單用西醫,呈現系統工程方法的特徵。中西醫結合的實踐成果表明,此種結合不是簡單的西醫診斷加中醫治療或中藥加西藥,而是以綜合的思路與方法為特徵的系統工程方法,這也是中西醫結合具有優越性的原因之一。

(3)中西醫結合的系統開放性特徵。中西醫兩種醫學都是開放的科學體系,都不斷從自然科學、應用技術、社會科學等學術環境中吸收新知識、新方法。當代西醫學在對人體結構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運用分子生物學、免疫學以及先進的影像學技術等,已達到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臨床可以進行器官移植和用生物學制品進行有效醫療,其醫學模式正在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發展;中醫學則已經從經驗醫學走向了實驗研究,已運用多種科學手段和方法來探討經典理論各命題的內涵,已能通過建立動物模型的方法來說明理論和驗證方劑、藥物。中醫和西醫都是開放的體系,在共同吸收科技新資訊的同時,可以互相交流、吸收和結合,其共同處不斷增多,而其各自的理論框架也不斷擴大。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在疾病的診治中進行結合。包括在診斷上的病證結合,在治療時的綜合協調,在理論上的相互為用。病證結合就是運用西醫診斷方法確定病名,同時進行中醫辨證,作出分型和分期。這樣就從兩種不同的醫學角度審視疾病,既重視病因和區域性病理改變,又通盤考慮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及動態變化,並以此指導治療。綜合協調是指在治療的不同環節按中西醫各自的理論優選療法,不是簡單的中藥加西藥,而是有機配合、互相補充,這樣往往能獲得更高的療效。例如,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疾病時,中藥、針刺與西藥正確地配合使用,有協調互補的功效。在治療癌症時,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療,可以減輕西藥化療的毒性反應,增強病人對化療的耐受力,以提高療效及病人的生存質量,帶病延年。中西醫理論相互為用的結合大體有三種形式:一是側重以中醫理論指導治療,如治療急腹症,根據中醫學“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針對“可下之證”採用“通裡攻下”的治法,取得良好的療效。二是側重以西醫理論指導治療,如治療膽結石,按西醫學有關利膽機制的理論設計總攻療法,先服利膽中藥促進膽汁分泌,然後針刺右日月、期門穴,留針15分鐘,以便在膽汁分泌增加時膽囊肌肉張力下降,使膽囊內儲存更多的膽汁,隨後配合服脂餐及33%的硫酸鎂溶液,可望在服中藥90~120分鐘時出現奧狄氏括約肌開放、膽囊收縮和衝擊性的膽汁排洩,促進膽結石排出。通過這項研究也弄清了一些有利膽作用的中藥及日月、期門等穴位的作用原理。三是按中西醫結合後形成的新理論來指導治療,如小夾板治療骨折,是在取得顯著療效的基礎上,根據中西醫的基礎理論和現代生物力學的原理,總結出“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及醫患配合”的新理論來指導治療。

(2)通過對中西醫診斷方法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是用西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四診,或創造新的診法。開展最多的是經絡診法和脈診、舌診。經絡診法是把中醫學關於經絡檢查所見和西醫診斷聯絡起來,通過相關性研究,創立耳穴診病法和經絡檢查法。通過各種脈象儀、舌象儀,把醫生診脈時的指下感覺用影象、曲線、數字等客觀指標表示出來,把各種舌診所見舌苔、舌質的變化通過病理形態學、細胞學、生物化學、血液流變學及光學等方法客觀地反映出來;另外對脈象及舌象進行中醫相關對照和從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動力學等多方面進行原因和機理探討。這項研究有利於中醫四診實現儀器化、客觀化和規範化。近年來在臨床辨證論治時,還總結了有關各證的化驗所見和X線所見資料,有的研究者據此提出了微觀辨證和中醫影像學的新概念。

(3)通過對中醫治法治則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集中於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裡攻下、補氣養血、扶正固本等治則的研究。其方法是,在肯定療效的基礎上,摸清用藥規律,篩選方藥,進而對適用該治則的有關方藥進行藥理作用、成分、配伍機制的實驗研究,再將所取得的認識放到臨床實踐中進行驗證。例如,通過動物實驗,研究具有通裡攻下作用的大承氣湯。通裡攻下法不僅是藥物直接作用於腸壁肌肉,促進腸蠕動,而且還以其通便瀉下作用,改善腸壁營養,具有消炎除脹作用,是該法治療麻痺性腸梗阻的主要機制。

(4)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進行結合。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有些與西醫學理論完全不同,以往曾開展對陰陽學說、藏象學說、氣血學說及有關“證”的研究等,主要是從西醫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臨床為依據確立研究物件的特徵,然後通過建立中醫理論的動物模型或動物疾病模型以尋找中西醫理論上的結合點。例如,人體陰陽的消長與體內第二信使核苷酸的比值變化有關;腎陽虛證與下丘腦-垂體-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軸功能變化有關;脾氣虛證與消化系統、能量代謝、植物神經系統功能變化有關;瘀血證與血液動力學、血液流變學、血管通透性、血小板凝聚性和微迴圈變化有關等。通過這些資料,初步得到某些中醫學說和證的關於結構和物質基礎的認識,為辨證論治提供了某些客觀指標。

(5)通過對方劑藥物的研究進行結合,包括用西醫理論和方法對傳統方劑的作用加以說明。例如,通過拆方實驗以及藥代動力學、血清藥理學和正交設計等方法研究傳統方劑(湯頭)的組方理論。此外,還包括中藥西制、研製中西醫結合新型藥物等。其特點是醫藥結合,臨床與實驗結合,單味藥物研究與複方研究相結合。通過對幾百個方劑的實驗研究,已初步闡明瞭一些名方的藥理機制和組方規律。例如烏梅丸能驅蛔蟲,治療膽道蛔蟲病,實驗觀察證實它能麻痺蛔蟲,促使奧狄氏括約肌鬆弛,膽汁排洩量增加,使膽道蛔蟲退回十二指腸,其中君藥(主藥)烏梅起了主要作用,加大方中的烏梅劑量,作用更加顯著。正柴胡飲是平散風寒的藥方,以該方及各構成藥物對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實驗表明全方有效,單味藥物僅芍藥有作用,如在全方中輪流減去一味都能明顯削弱全方的效果。實驗表明,滋陰的六味地黃丸可使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動物血壓下降,腎功能改善,將該丸製成湯藥,以等劑量分別在早、晚給予動物,觀察對肝糖原日週期節律的影響,證實了中醫用補陰藥應在“陽消陰長”中滋助的“夕用六味”一說的科學性。通過臨床研究和實驗相結合發現,益氣的生脈散具有強心、降壓、防止休克、阻遏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作用。中西醫結合研究方劑還擴大了許多古方的適用範圍。臨床證實《金匱翼》所記載治乳蛾、牙疳、口舌腐爛的錫類散,確能治口腔潰瘍,而且用於治療慢性菌痢、慢性結腸炎也有滿意的療效。乙狀結腸鏡檢查表明,它可使粘膜的充血消退,促進潰瘍癒合;抑菌試驗證明,它對志賀氏桿菌等4種常見的痢疾桿菌均有作用。通過對方劑中藥物的遴選和西制,已製成許多新型中藥。例如,從挖掘華佗的古方麻沸湯,研製出在一定適應症內麻醉比較安全,能催醒,並具有抗休克作用的中藥麻醉藥;將清熱開竅的安宮牛黃丸精減改進後製成的清開靈注射液能提高腦內藍斑中神經元的乙醯膽鹼酯酶活性,調整兒茶酚胺活性,對高熱、抽搐、昏迷可以促進復甦,並能抑制心肌細胞膜ATP酶,促進壞死肝細胞的功能恢復和再生,對肝昏迷也有療效。從清瀉肝膽實火的當歸龍薈丸及其篩選出的主藥青黛中,研製成的新藥靛玉紅能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6)通過對針灸及經絡研究進行結合。大致有5個方面:一是把鍼灸應用於西醫臨床各科,所治疾病已達300餘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療法、耳針療法和電針療法、針刀療法、鐳射針療法、穴位注射療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鍼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鍼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針刺作為一種新的鎮痛麻醉手段,已經被國內外所公認,特別在顱腦、頸部、胸部、乳腺及剖腹產手術中更有其優越性。實驗研究表明,對高等哺乳動物,既可用鍼灸治療疾病,也可以在針刺麻醉下進行手術。針刺麻醉原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神經細胞和神經遞質(如腦啡肽等)的分子生物化學水平,引起了國內外神經生理及神經藥理學家的關注。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如提出了“經絡-皮層-內臟相關學說”、“體表內臟植物性聯絡系統假說”、“外周、中樞統一論”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鍼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鍼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50年來,中西醫結合工作不僅在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等方面廣泛開展,而且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中,中西醫結合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已較普遍。大量事實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某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例如,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月經不調、病毒性肺炎、肛腸病、骨折、中小面積燒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硬皮病、紅斑狼瘡、老年性白內障、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療效顯著。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某些急腹症時,已經改變傳統的治療原則,成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新療法,不僅提高了治癒率,而且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術治療,減少了合併症及副作用。例如,用“總攻”療法治療膽管結石,排石率為60.0%~70.2%,死亡率為0.6%~0.7%。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綜合徵、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也有較好的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形成一種新的靈活簡便、因地制宜的復位固定方法,可以縮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復的時間,減輕病人的痛苦,保持較好的關節功能。中西醫結合還激發了學術開拓和創造,近年來已創立或正在醞釀一些新的學科領域,如中醫病理學、實驗鍼灸學和針刺麻醉學等。1981年11月成立了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並出版會刊《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年改稱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進入80年代後期,中西醫結合已趨向國際化。1997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不僅促進了中醫中藥學的發展,也豐富了現代醫學。

參考文章

中西醫結合治牛腮腺炎牛中西醫結合治療奶牛蹄葉炎牛中西醫結合治療犢牛消化不良性腹瀉牛中西醫結合治療黃牛常見病牛中西醫結合治療奶牛嘔吐症牛中西醫結合治療母牛子宮內膜炎牛中西醫結合治療水牛結膜炎牛中西醫結合防治奶牛蹄葉炎牛中西醫結合治療奶牛陰道炎牛中西醫結合治療牛瘤胃積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