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平衡

[拼音]:xueqingbing

[英文]:serum sickness

機體對外來抗原性物質刺激產生的變態反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各種形態的皮疹、水腫、關節腫痛等症狀,嚴重時出現過敏性休克。如破傷風患者用抗破傷風血清治療後即可發生。狹義的血清病僅指因輸注異種血清所致者。

抗生素問世後,抗血清應用已大為減少,但藥物引起變態反應表現為血清病樣反應者仍不斷髮生,故廣義的血清病泛指異種血清、異性蛋白質或藥物半抗原等進入機體後免疫複合物沉積引起的免疫性疾病。能引起血清病的藥物中最主要的是抗生素,尤以青黴素所致者最多見,有些血清病很嚴重,甚至可致過敏性休克造成死亡。對血清病重要的是預防,這包括詳細詢問過敏病史、嚴格掌握血清或藥物治療的適應症,用藥前常規做面板試驗等。

近代免疫學已證實,血清病的發生屬Ⅲ型變態反應,其發病過程如下:

(1)抗血清中的異種蛋白質抗原導致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

(2)在抗原多於抗體的情況下,在血液中形成可溶性的迴圈免疫複合物;免疫複合物沉積於血管壁,並激活補體;

(3)補體啟用後,引起血管活性物質(如前列腺素等)釋放,導致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管內凝血等病變;

(4)啟用的補體釋放出趨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在吞噬過程中釋放出所含的蛋白溶解酶,導致組織創傷。

目前,僅在治療白喉、破傷風、狂犬病、肉毒桿菌中毒、毒蛇及毒蜘蛛咬傷、氣性壞疽等少數疾病時,仍應用血清製劑。

引起血清病的抗原可以是異種血清中的任何一種蛋白質成分,或其他異性蛋白質,如細菌、病毒、膜翅目昆蟲的毒液;非蛋白質的藥物為半抗原進入機體與血清蛋白結合後,也可以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並形成免疫複合物,造成類似的病變,典型的如青黴素或磺胺類藥物過敏。有人將這類不是通過血清引起的疾病稱為血清病樣反應。

臨床表現

典型的血清病在用藥後7~14天發生,屬遲發反應。臨床表現除發熱外,最常見的是皮疹、淋巴結腫大和關節腫脹,肝脾增大,面部、手足等處水腫及蛋白尿等;少數病人還可以有嚴重的腎功能損害或喉水腫,危及生命。腹痛、腹瀉、皮下瘀血、咳嗽、哮喘以及心和神經系統的病變也可發生。

如果患者過去曾經用過血清或某種藥物,如曾多次注射青黴素而被致敏,則再次接觸同一抗原後,便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反應,這稱為速發反應,可在1~4天,甚至在數分鐘內發生過敏性休克,但通常反應發生在48小時內,所需的觸發劑量也小得多。

因注射血清製劑而發生的血清病,臨床表現常較輕,為自限性,一般3~5天后,隨著體內異種血清水平的逐漸下降,症狀也逐漸消失。

治療

目的主要在於減症狀。水楊酸化合物,如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對退熱和減輕關節疼痛有效;面板止癢可服用抗組胺類藥物,也可外用各種洗劑或擦劑。對個別症狀嚴重的,如發生過敏性休克、喉或舌水腫影響呼吸要及時注射 0.1%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並採用其他措施搶救。若發現有腎、肝、心等重要臟器損傷,應繼續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預防

主要在於嚴格掌握用藥適應症。對患有變態反應病的患者、個人或家族中有變態反應病史者,特別是過去曾因接觸過馬皮毛而發生變態反應症狀者,應該特別謹慎。用 1:1000~1:100馬血清0.02ml作皮下試驗可以預測患者是否對馬血清過敏。如果面板試驗顯示風團及紅暈為陽性反應,應禁用血清製劑。

為治療破傷風、白喉、狂犬病、肉毒桿菌中毒等,血清製劑屬絕對必要,而面板試驗又顯示陽性反應時,可進行快速脫敏注射。快速脫敏注射有各種不同的方案。傳統的方法是先靜脈滴注氫化可的鬆和抗組胺藥物,然後用稀釋1000倍的抗血清作皮下注射,起始量為 0.1ml,若無不良反應,每30分鐘可注射加倍量(0.2、0.4、0.8ml),然後換用高10倍濃度的抗血清(1:100,1:10)按上面描述的方法注射,最後換用未稀釋的抗血清。若患者能耐受1ml未稀釋的抗血清,則可將剩餘部分1次注入。對於敏感程度較低的患者,用下法能更節約時間:先皮下注射稀釋20倍的血清0.5ml,若無不良反應,每過15分鐘依次注射0.1和0.3ml(1:10)的抗血清,若仍無反應,可依次注射0.1、0.2、0.5ml未經稀釋的抗血清,最後將剩餘部分一次注入。

快速脫敏注射有可能引起嚴重反應,必須在另一肢體保留一靜脈輸液管,滴注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液以備必要時可通過此管滴入搶救藥物並準備好氧氣、腎上腺素、止血帶、導氣管等搶救用品。一旦出現嚴重反應,脫敏應立即中止,並按急性過敏反應進行搶救。

參考文章

血清病性蕁麻疹表現介紹面板科與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