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陽虛證

[拼音]:denggere

[英文]:dengue fever

登革病毒引起、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又名斷骨熱、鞍狀熱(或“公子”熱)。以發熱、骨和關節劇烈疼痛為特徵。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病症伴有明顯的出血或休克等危重症象,病死率較高。登革病毒屬黃病毒科,是單鏈RNA病毒,分為四個型。1944年分離出Ⅰ、Ⅱ型,1957年又分離出Ⅲ、Ⅳ型。

流行情況

1779年印度尼西亞最早記述本病。1869年命名為登革熱。“Dengue”一詞是西班牙文,詞意是“裝腔作勢”,由於本病急性期有關節疼痛,其步態有裝腔作勢的樣子。從18世紀廣泛分佈在熱帶、亞熱帶有媒介伊蚊存在的地方,有時也可以侵入溫帶。主要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熱帶地區流行,其次在大洋洲、加勒比海地區、拉丁美洲、非洲的熱帶地區、歐洲的地中海地區等也曾有流行。1978年在中國廣東省佛山地區發生首次登革熱流行。1979年在廣東省中山縣、1980年在海南島均發生了流行。1897年澳大利亞首先報道登革熱伴發出血。以後在東南亞很多地區和菲律賓、古巴等地都發生登革出血熱的流行。1985~1986年在中國海南島發生登革出血熱流行。本病的傳染源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森林中的靈長目動物也可能作為傳染源。傳染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其次是白紋伊蚊、希布利第伊蚊第。登革病毒的傳播必須通過攜帶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易感者而致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男女發病率相同。在流行區,當伊蚊密度高時,人口越密集,感染率越高。本病流行時,在短期內可使大量人群發病。一次流行中,發病人數可高達幾十萬人或百萬人。在地方性流行區,由於成人多數已有免疫力,所以兒童發病多。因地區不同,發病季節有差別,主要在5~11月,高峰同雨季平行。在無免疫力的地區爆發流行時,各年齡組無明顯差別,但多數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病症病例發生在兒童。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流行週期,有的每隔1年,有的隔3~5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流行,最長的間隔10年。常先在沿海港口城市流行,然後沿水陸交通向內地和農村擴散,傳播迅速。

發病機理

有兩種假說,尚無結論。

(1)二次感染和免疫增強假說。認為受了一個型別病毒感染後,5年內再受另一個型別病毒感染,特別是Ⅱ型病毒感染,則引起免疫病理反應。第二次感染時,病人血清內 IgG抗體迅速增加,同急性期血液中的大量病毒抗原形成免疫複合物,附著於單核細胞並刺激吞噬作用。病毒成功地在單核細胞複製並激發單核細胞作用於血凝、補體和血管通透性系統的化學介質,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凝集和紅細胞損害,誘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導致出血和休克綜合病症。

(2)病毒毒力差異假說。認為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兩種不同的表現是由於病毒毒力變異或由於病毒株的毒力不同。

臨床表現

登革熱的潛伏期是5~8日。半數病人開始類似感冒的症狀。另一部分病人突然發病、寒戰、發熱、體溫迅速上升到39℃以上;劇烈頭痛、眼眶後痛、背痛、肌痛、骨和關節痛、顏面潮紅、眼結合膜充血和淋巴結腫大。發熱持續5~7日後,熱漸退,此時可出現皮疹。部分病人的症狀減輕,逐漸痊癒。另一部分病人再度發熱,呈鞍狀熱型。全身(面部較少見)出現紅色斑丘疹、猩紅熱樣疹,同一病人可出現兩種以上不同形態皮疹。2~4日後熱退,皮疹亦消失。恢復期感覺疲勞。總病程7~10日。

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分為二期。開始為發熱期,發病較緩,發熱伴頭痛、咽痛、眼結合膜充血、面板潮紅。可有噁心、嘔吐、腹痛,為期2~4日。以後進入皮疹和出血期或休克期。 病情突然惡化,病人衰竭。面板出現斑疹、瘀斑和出血(束臂試驗陽性、鼻衄、齒齦出血、嘔血、陰道出血、尿血、胃腸道出血等)。肝腫大。有些病人在體溫下降前後發生休克,多數發生在病期第4或5日。病人四肢溼冷、脈速、脈壓差小,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數小時內可死亡。登革休克綜合病徵是登革出血熱的嚴重後果。實驗室檢查有血小板減少,出血和凝血時間延長、血液濃縮(與休克程度成正比)、血細胞壓積增加、血容量低、纖維蛋白原降低、 血漿中纖維蛋白裂解產物增多。血清補體(C3、B因子、C4、C5、C1q)降低,與病情嚴重程度一致。還可出現代謝性酸中毒、血清轉氨酶升高及血清尿素氮增加。出現蛋白質尿,糞潛血陽性等。經治療後,恢復較快。病死率5~50%。總病程大約5~7日。

診斷

本病的特異性診斷是分離病毒或檢測病毒抗原和檢測特異性抗體。在細胞培養中登革病毒所致細胞病變常不明顯,可用免疫熒光法檢測病毒抗原。最近建立了捕捉抗原的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ELISA),用血清型特異的單克隆抗體鑑定登革病毒的血清型,其方法靈敏、特異、快速、簡便。其他方法如中和法、免疫粘連紅血細胞凝集法、免疫熒光法也可以應用於病毒鑑定。用補體結合法、血凝抑制法、免疫熒光法和中和法檢測雙份血清內抗登革病毒的抗體,滴度升高4倍以上時有診斷意義。需要同瘧疾、其他型別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斑疹傷寒、腸道病毒引起的皮疹及敗血症等鑑別。

治療

尚無抗登革病毒的特效藥物。只能用對症和支援療法。出血嚴重時應輸新鮮血或血小板,並可使用止血藥。出現休克時應給予抗休克治療。

預防

消滅伊蚊是控制流行的必要措施。正在試用登革熱單型減毒活疫苗。由於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徵常由Ⅱ型病毒引起,因此有人主張應用Ⅱ型疫苗預防。

參考文章

你對登革熱有防範意識嗎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