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道德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雜文隨筆

當我們在談論道德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雜文隨筆

  車位的地鎖被人撬了。

  大雨滂沱的......大白天,居然還有人有如此閒情,在兩個攝像頭的注視下大顯身手。也許他是個破壞慣犯,也許是覬覦我的車位許久,總之這樣的行為讓我感到很詫異,也再一次審視了周遭環境到底有多險惡。

  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的近鄰日本。

  剛從日本旅遊回來時,特別是頭兩天,真是有些不適應。雖然一提咱們的國民素質時,很多人就總愛拿日本相比較,而還有很多人就會嗤之以鼻,拿歷史說事,讓張口閉口提日本的人閉嘴。但是這背後的邏輯實際上就是赤裸裸的擺在那: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差距如此之大,才會被拿來無數次地對比。

  之前有過自己一個人獨自日本自由行的經歷,這次二刷就沒首次那麼尷尬了。每天出門必帶一到兩個塑膠袋,因為滿大街都找不到半個垃圾桶。每次去便利店、商店、飯店吃飯,服務員基本上都是對你“點頭哈腰”、笑臉相迎,而且不是咱們經常能看到的那種敷衍式的,不說發自真心的,也是經過長久的訓練的。

  東京的馬路上,車輛並不少,但是在我待的10天內,只聽到過一聲按喇叭的聲音,而且那輛車的司機的行為真的讓我感到是有些眼熟——因為在國內開車,這種場景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當那輛車持續地按喇叭,並且加速衝過紅綠燈通道時,站在四方各個路口的人們都十分差一點地注視著那輛車遠去——實在是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我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咱們很多人打心底裡看不上的,那邊的.國民素質。

  所以,有些事情你不能去認真,不能深入研究,否則你就會被氣死。把車位鎖給撬了?EXM?這不是破壞私人財產嗎?這也是無法理解的一個事情啊。

  再轉念一想,哦,我已經回國了。

  要怪,其實都怪我還是個菜鳥司機。

  我回家上網狂搜類似的事件在廣大網友那裡是怎麼解決的——因為我知道我們小區的物業跟大部分小區一樣,形同虛設,不作為,能推脫絕對不主動。

  不幸的是,所有有過跟我相同經歷的網友們,99%都只能默默忍受。

  這是什麼道理?

  這個“道理”放到我們很多場景中,似乎都很適用。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似乎都有這樣的,讓我們難以名狀的“潛規則”的存在。這種“潛規則”表面上看是毫無道理的,完全是一種“恃強凌弱”、不符合邏輯,甚至是沒有道德、沒有素質的表現。對了,它們還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當你跟它們談論道德時,他會說:“道德是什麼東西?“

  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歷史底蘊,但卻無法有效“主動”滋養人心的內在品質。

  由此可見,素質、道德這一類的詞,對於內心還處在蠻荒階段的人們來說,完全是“空中樓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多吃多佔才是根本,也可能他們祖先的印記裡可能一直都是貧窮、匱乏、爭奪、鬥爭的狀態比較多,不懂得我們已經進入了和諧、民主、文明的社會,不再是蠻荒時代;他們不懂得人民財產安全受法律保護,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是幹什麼用的。至於道德,對他們來說就跟“分享”一樣,太過奢侈。

  我們樹立了那麼多的道德模範、先進工作者、勞動標兵,卻完全影響不了這些不時侵佔社會公共資源的人的“初心”,也許他們的“初心”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道德是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在這個社會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按遊戲規則出牌,勢必會逐漸被淘汰。道德是衡量一個人、一個團體是否具有潛在合作價值的重要標尺,所以當你發現別人在評論你時,先不要回憶起那些毒雞湯說的什麼“不要在意別人說的是什麼”,先審視自己“我是否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合適”,如果它不符合社群共同利益,也許是到了需要你調整行為的時候了。

  我要去學習老子的《道德經》去了......既然不能控制他人的行為,至少不能讓自己再經歷類似事件時,還憋一肚子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