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為什麼是藍的》教案設計

《海水為什麼是藍的》教案設計

  內容摘要: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與文字內容中的情感共鳴的效果。

  關鍵詞: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 教學效果反思 師生互動過程反思 教學策略反思

  正文:

  談起藍色的海洋人們總是興奮不已,因為大海給人遼闊壯麗的感受。在八年級語文教材中就有這麼一課,能勾起人們對海洋的種種遐象,它就是《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這是一課自讀說明文,鑑於人們對海洋的特殊感受,結合學習重點和拓展,我設計了這麼一堂在多媒體環境下進行教學的課,收到了一些比較好的效果,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

  一、教學效果的反思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為兩個,分別是:1、說明文基礎知識的強化,包括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辨別、說明物件的描述、說明文語言特色的體會。2、拓展環保教育,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下面我來分別說明:

  1、因為這篇課文的內容簡單,篇幅較短,所以我將說明文基礎知識的強化部分的教學,設計為在課件上列出4個集中的思考題,學生討論自學,然後學生回答來解決。這個環節時間安排為20分鐘,透過學生的學習,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能集中思考這些題目,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

  2、環保拓展的教學則要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完成了。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想到:關於海洋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要想學生在課堂上去學習瞭解時間有限,那麼讓學生利用網路去查詢是不是合適呢?經過思考,我摒棄了這種想法,因為學生在短時間內去查詢關於海洋的知識,不利於時間的把握,因為本課教學時間較短,所以不合適。最後,我決定用自己製作的課件來引導學生了解海洋的知識。於是,我將一些能夠對學生理解海洋重要性的資料查找了出來,有反映海洋汙染破壞後帶來慘重代價的海嘯、颶風、赤潮的資料,還有海洋美好未來的資料,以及海洋汙染途徑的知識,並在課件上做好了相應的連結。這樣一來,我可以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去好好的瞭解海洋的這些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瞭解又為學生落實到行動上去如何環保,做好了一些知識貯備。在後來的“大家一起說”的環節中,學生能暢所欲言,談起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環保。如果說單憑老師去講授:海洋如何如何的重要,海洋的汙染會帶來怎麼樣怎麼大的後果,都比不上學生直觀的點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瞭解後的感受打動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很強烈。最後,老師在學生主觀感受的基礎上,來了一首配樂詩朗誦《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美景,使學生的熱情高漲,這節課也達到了高潮。

  我覺得這節課藉助多媒體環境教學,起到了不錯的教育效果。

  二、師生互動過程的反思

  這課堂的教學中,在基礎知識的教學時,互動性不是很好,學生自讀討論

  得很熱烈,可在彙報的過程中,我給與學生的肯定不夠,導致課堂氣氛有些緊張、沉悶,意識到這一點,到了拓展環節,我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觀看資料,並且還和學生一起討論對某些資料的看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路打開了,在“大家一起說”環節中就都有了思維碰撞的火花,很多學生都舉起了小手,談起了自己對保護家鄉澧水河的看法,不少學生的回答十分感人。有同學說,我們可以寫標語,做宣傳,例如:請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吧,不要讓澧水的最後一滴水是我們的眼淚。還有的同學說,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筆寫下倡議書在學校範圍內發起倡議,以及給縣長寫信,讓他來關注這方面的事情。雖然從成人的世界來看,這些想法似乎太幼稚,不切實際,但是我認為,只要我的學生能有這樣的想法,並且能夠一直抱著環保的意識成長下去,我們的未來一定能面朝著蔚藍的'大海,欣賞著春暖花開的美景。在這裡,學生的熱情高漲,我的積極性也很高,和學生感情進行了交流。

  三、教學策略的反思

  這節課選擇在多媒體環境下進行教學,就意味著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這個環境,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給學生儘量多的資訊與啟發,這也是我每堂多媒體課遵循的原則。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首先是想能不能讓學生課前去查詢和海洋有關的資料,然後再在課堂上以小組派代表的方式來討論交流呢?學生的能力能得到鍛鍊。經過慎重的反思,我否定了這樣的想法。因為這樣的話,學生課前查詢資料容易變成某一個的事情,雖然老師強調靠集體的力量,可最後這個擔子會落到小組代表一個人的身上。後來,我想到了為什麼不利用多媒體這個特殊的教學環境呢?於是,我利用資訊科技,設計了我這堂課的多媒體環境教學的想法。在課堂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和資訊科技進行了整合。

  1、匯入部分,我採用了語文老師常用的營造情境的方式。

  開課時,我問學生到過海邊沒有?緊接著就放起了《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的歌曲,並伴有多幅海洋的美麗圖片滾動播放,讓學生在迷人的海洋世界中感受大海的美麗與遼闊。這樣一來,營造了教學氛圍,讓學生對大海有了初步的感知,激發了學生了解大海更多奧秘的好奇心。

  2、基礎知識部分,採用了幻燈片演示的方式節約了教學時間。

  結合文章內容,設計了四個思考題,簡潔的將這堂課的知識學習的目標用習題來展示,學生自學時目標明確,節約了老師講題的時間,也便於學生合作探究,最後,老師來總結講題時也條理清楚。

  3、環保拓展部分,充分利用多媒體環境,拓寬學生知識面。

  基礎知識學習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首先得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我將很多對學生理解保護海洋重要性有幫助的資料,全部連結在課件上,然後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去點選自己感興趣的瀏覽。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自主權,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另外,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計算機的能力,當然,老師在讓學生操作計算機之前,先說好了課件操作的方法,實在不會的,個別再指導。這個環節下來,我發現學生動手操作計算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有部分來自農村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啟動課件,但學生在這個動手操作環節特別興奮,會操作的,高興地點選著,不會操作的,雖然著急,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看到了自己親手點選的資料時,臉上流露出的是自信與驕傲。這個教學環節,讓我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還有待訓練與提高。能夠在我的語文課上讓學生動手操作計算機,也算是一個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整合的有益嘗試吧。從課文教學本身來看,學生看自己點選的資料時特別認真,在後面的討論“如何保護水資源”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才會有暢所欲言,滔滔不絕的場面出現。反思一下,這節課上這也應該算是最大的亮點與收穫了。

  4、作業設計部分,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環保電子報的能力。

  這對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可能沒有動手做過電子報。所以,我在課件上給出了詳盡的分工安排,並讓學生看了示範的“電子報”。看到精美的電子報,學生有了自己製作的慾望。但考慮到學生的特殊實際——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差,所以我提出一大組出一份,要求課代表合理安排人員,儘量讓每組都有計算機操作能手(這是指部分家裡有計算機,經常上機操作的孩子),這樣,這項任務不至於高不可攀,不切實際。

  5、老師贈詩,歌曲結尾,學生豪情滿懷。

  在結尾環節中,老師親身的配樂詩朗誦,讓學生感受到了音樂與文學的雙重魅力,然後,藉著學生的情感高潮,老師再播放《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讓學生的激情達到了頂峰,最後,學生豪情滿懷的唱著《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的歌曲結束新課。

  6、教學設計的幾點遺憾與思考。

  授課完後,我覺得還有幾點不滿意的地方。首先,拓展部分學生點選老師提供的資料,是不是束縛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雖然這是鑑於時間緊的設計,可是,能不能老師製作一個專題的海洋網站,讓學生點選,可能這樣一來,既能拓寬知識面,又能避免學生自己上網路查詢資料過雜,搜尋費時的缺陷。另外,學生製作電子報,可能還得跟學校計算機老師進行銜接,是否可以透過計算機老師來交給學生製作電子報的技術,我想將會有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到這項作業中來。

  這就是我這堂課的教學反思,總體看來整堂課藉助多媒體的教學環境,營造了美的教學氛圍,使資訊科技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起到了較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徜徉於藍色的海洋氛圍中,激情昂揚。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思考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如何進行最佳的整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