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導遊詞範例

嵩陽書院導遊詞範例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嵩陽書院導遊詞範例,歡迎檢視。

  嵩陽書院導遊詞範例【1】

各位旅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嵩山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坐落於嵩山南麓,它面對雙溪河,背靠峻極峰,西依少室山,東臨萬歲峰,山巒環拱,溪水長流,環境幽美,景色宜人。它和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代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列名為嵩陽觀,成為道教活動場所。唐高宗時,高宗兩訪潘師正,都以嵩陽觀為行宮。於五代後唐清泰時,進士龐士曾在嵩陽觀聚眾講學,後周時改為太乙書院,成為儒學活動中心,直至宋初又更名為太室書院,宋仁守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書時賜名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北宋鼎盛時期,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曾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海等也在此講過學。金、元時嵩陽書院曾被更名承天宮,明侯泰重修書院時複名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清代葉封與耿介又重修之,使書院又得復興。耿介曾親自執教,傳經授業,成績顯著。之後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書院內中軸線共五進,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先聖殿內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統祠內有周公、大禹、堯帝像。藏書樓是存放儒家經典的書房。在講堂之後有泮池,系儒家弟子中舉之後回來繞行懷念宗師孔子的地方。在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築,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縱觀嵩陽書院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蔚然而壯觀。

  在嵩陽書院的東邊,有一株高大無比的古柏,其樹齡在4000年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漢封將軍柏原有三棵,是漢武帝劉徹遊嵩山時因見樹高大而封之為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和三將軍柏。三將軍柏清初被火燒燬,現存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其中二將軍柏較為壯觀,它高約30米,圍徑15米,雖然樹皮剝落,軀幹龍鍾,但依然生機盎然。樹幹的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象一座門庭過道,洞中能容數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幹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又如金雞欲飛。著名詩人樸初曾留下"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詩句。

  書院的將軍柏,小的稱為大將軍,大的卻稱二將軍,各位遊客你們知道這是為何嗎?其實這裡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傳說。

  據記載,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山時,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剛一進門,只見一棵高大的柏樹,身材奇偉,枝葉茂密,武帝仰望許久,隨口封為"大將軍"。穿過二進院,又見一棵柏樹比"大將軍"還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將軍已經封過,無奈只好封其為"二將軍"。隨從的官員覺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議,但不聚直講,只好從側面向皇帝提示說。"這棵樹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漢武帝固執巳見,說:"什麼大呀小呀的,先入者為主!"隨從官員一時無語。漢武帝繼續向後走,又見一棵更為高大的柏樹,他便一錯再錯,封之為"三將軍"。由於漢武帝不公,封的三個將軍都有情緒,"大將軍"感覺自己名不副實,受之有愧,沒臉抬頭見人,久而久之,慢慢地變成了率腰樹;"二將軍"心生悶氣,連肚子都氣炸了,變成了空心樹;"三將軍"更為惱怒,於是自焚而死。為此,登封縣內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民謠,更為生動地闡明瞭這事:"大封小來小封大,先入為主成笑話。三將軍惱怒自焚死。二將軍不服肚氣炸。大將軍笑倒牆頭上,自覺有愧頭低下。是非顛倒兩千載,金口玉言誰評價?"

  嵩陽書院明代石刻"登封縣地圖",刻於不萬曆癸巳年(公元1593年),圖上詳細刻制著嵩山地區名勝古蹟的分佈情況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鎮等名稱,是登封文物分佈圖,又是登封縣地圖。登封縣文物名勝儘管志書都有記載,但用地圖形式直接描述的,僅此一塊登縣石刻地圖。這塊石刻地圖輪廓清楚,位置準確,一覽此圖,對登封縣的全貌和文物分佈一目瞭然。明代石刻登封縣圖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在嵩陽書院大門外南側,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即唐碑,高9米,寬2.04米,1.05米,為嵩山地區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主要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練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書法家徐浩八分古隸楷書,其字態端正,一筆不苟,剛柔適度,筆法遒雅,是書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兩側有歐陽永叔跋文和遊人題詞,大都為唾罵撰文者李林甫的文字。

  石碑由三部分組成,碑下部為精雕長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個石龕:前後各三,兩側各二,龕內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層,上層為素面的束腰帶座寶珠,寶珠兩邊,兩隻卷尾石獅,後腳盤蹬在寶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寶珠,獅嘴吞吻在寶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壯觀;中層較大,上面浮雕連續的大朵雲氣圖案;下層的四邊稍大於碑身,前面篆刻額文,額文兩邊浮雕雙龍、麒麟。該碑雕工精細,達練圓熟,是唐代石刻藝術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陽書院歷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嵩陽書院導遊詞範例【2】

  各們朋友,剛才我們參觀了國家4A級景區少林寺,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一起前去參觀我國古代最高學府之一的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是我國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是也中國教育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傳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應天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書院內文物瞻豐,名揚古今,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嵩陽書院因坐落於嵩山之陽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極峰,面對清澈緩流雙溪河,東傍林泉深幽的逍遙谷,西望如鳳飛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環境宜人,確實是一個修身、讀書、著書、講學的好地方。

  其前身叫嵩陽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是一處佛教活動場所,僧徒曾經達數百人。隋朝時期更名為嵩陽觀,開始被道教佔據,著名道士潘師正、孫太沖等曾在次修煉。五代時期,天下大亂,社會動盪,許多有識之士為孔孟思想不至沒落,把辦教育、傳授儒學為己任,紛紛聚集於嵩山開課授徒,後周皇帝柴榮將嵩陽觀更名為太乙書院,嵩陽觀逐漸成為一個儒家思想傳播場所。北宋之後,文風大行,著名學者呂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朱熹先後在這裡聚徒講學、傳播儒家理學思想,這裡成為“洛派理學(亦稱程朱理學)”的誕生地,宋仁宗親賜匾額更名為嵩陽書院。王安石變法之後,許多的大臣與王安石政見不和,便退居離開朝廷,因這裡和都城開封很近,他們便雲集於此、著書立說、傳徒授藝,嵩陽書院名噪一時,范仲淹、司馬光、楊時等均在此執教,而司馬光的偉大鉅著《資治通鑑》其中9至21卷就是在這裡寫就的。明朝末年,嵩陽書院不慎遭了一場大火,殿堂建築被焚燒殆盡。到了清朝,由於嵩陽書院的盛名遠播,登封知縣葉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撫王日藻等人先後主持重修書院,到康熙年間累計學田1427畝,四方求學者不遠千里而來,重新恢復了往日書聲朗朗的場景。1711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子,按照錄取名額每個縣不到一人,可是單嵩陽書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國都引起了轟動。

  現在的嵩陽書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復後的建築主體原貌,佔地近1萬平方米、分五進院落,共有古建築106間。十幾年來,由於當地文物部門的重視,對一些房屋和文物進行了保護性的修繕,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得這座古老書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機。

  儀門

  儀門為新修的牌坊式建築,上書“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說孔子的品質和學識象大山一樣足以讓後人敬仰。因書院除具有講學的主要功能外,還有藏書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這裡設定儀門,是提示學子到這裡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禮。

  魏碑亭

  這裡有一塊刻立於東魏時期的一塊石碑,也是嵩山地區保留下來歷史較早的石碑之一。從石碑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當時這裡做為一處佛教寺院的興旺程度。石碑上有許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時期造像“曹衣帶水”的風格,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人為的破壞,許多造像已經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體,介於楷書和隸書之間,字型剛健、筆力圓闊,也是魏碑書法的上品。


  古井和杏壇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書院所用,現在當然成為我們憑弔歷史、追思往事的憑證了。沿臺階向上,我們會發現有一個圓形的罈子,中間一棵茂密的杏樹。這是為紀念孔子杏樹下築壇而講學的舊例所建。

  大唐碑

  現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陽書院三寶之一的大唐碑。整個嵩陽書院是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這塊石碑卻是國家級的文物,同時,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塊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刻立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記載的是唐玄宗李隆基遊覽嵩山,身患疾病。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他獻上了一顆九轉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隨下令為孫太沖立石碑進行表彰。碑文為李隆基的倖臣李林甫所寫,石碑上的字為唐代著名書法家徐浩所書。李林甫這個人我們就不多說了,他是個口蜜腹劍、疾賢妒能、臭名昭著的一個大*臣。徐浩這個人有必要仔細介紹,他是浙江人,為當時書法名家,得父親徐嶠真傳,精於楷隸,“不在北海(唐朝書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後經歷了四個皇帝,“四方詔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說這些皇帝的命令詔書大部分都要有徐浩來代書。他的字圓勁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國保留下來徐浩所書寫的石碑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兩塊,而大唐碑是字型最多--有1078個字、儲存最好的。整個作品書體工緻、無一懈筆,是為一絕。

  其實這塊石碑原來並不在這裡,原址在西北大約35米靠近懸崖的地方。那裡的一塊小石碑就是為紀念原址而留。為什麼要把石碑遷移過來呢?請大家耐心聽我講一個故事:石碑立起來之後,老百姓由於十分痛恨李林甫的為人,紛紛指著石碑上面的文章痛罵,時間長了,驚動了玉帝。他便派一條神龍下界來轟擊摧毀石碑,不讓*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龍來到石碑跟前,卻發現上面的字寫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沒辦法交差,就在沒有字的背面擊下了一條痕跡。我們現在轉到背面可以發現一條清晰的雷擊痕跡,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毀壞了一半,後人重新修補了上去。雷擊過後,碑身傾斜,加上以前下面還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還挖有窯洞。為保護古碑,當地政府於1984年動用起重機械和當時最先進的遷移技術,把石碑遷移了30多米,按照當時的物價,花費了三萬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時期立石碑時所花費的代價了。

  在石碑的背面,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字型,都是各個時期的遊人來此旅遊時留下的題記。其中最有名氣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監察御史蔣機的一首詩:“道旁林甫碑,讀之面發赤。心殘似劍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對德辭,出自*諛筆。天怒春雷轟,勿久汙太室。”說的就是剛才給大家講的故事。

  整個石碑不僅在書法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從石碑的造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築大氣、雄偉、壯觀的風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穩重,更襯托出碑身的挺拔流暢;上面的碑帽端莊飄逸,尤顯整體的靈動和渾厚。說到碑帽,我想問一下大家,在當時沒有起重機械的情況下,僅憑人力,是怎樣把這麼碩大的碑帽帶上去的呢?據說當時就因為這個難題無法解決,連續耽誤工期,致使連著殺了三個縣令和六名監工。後來,負責監工的大臣實在無奈,就對所有工匠說:我又向皇上爭取了一百天時間,咱們就一百天的活頭了,到時候所有人都陪著我一起死吧!一句話把大家都說的悲從心生,頓時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顧痛哭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來到工地,對領工師傅說:“師傅,念我年邁可憐,給份活幹幹,以便混口飯吃。”領工師傅心善呀,對老頭說:“大爺,我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連累你老人家,您還是趕緊別處發財吧!”想把老人勸走。可是老頭挺拗,說道:“什麼死死活活的,我這麼一大把年紀了,還怕那個?什麼時間黃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說罷揚長而去。一句話提醒夢中人,領工師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黃土把石碑圍起來,從石碑的脖子處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嗎?就這樣完成了這個課題,石碑的帽子終於戴了上去。後來,人們都說那個老頭就是魯班,為救一幫工匠的性命化身來點化他們的。

  大門及漢封將軍柏

  整個嵩陽書院的建築都屬於灰筒瓦覆蓋、硬山捲棚式建築,代表著儒家主張樸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門上“嵩陽書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書法家宋書範先生仿照蘇東坡字型所寫,宋書範人稱藝術雜家,他曾在登封市旅遊局工作,懂旅遊、會攝影、愛集郵、善書法。這塊匾額為嵩陽書院增色不少。門兩側柱子上有副對聯為乾隆皇帝御筆:“近四旁為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氣勢磅礴,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文筆色彩。

  過了大門,我接著要給大家推出嵩陽書院的第二寶:漢封將軍柏。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被漢武帝封為大將軍和二將軍的兩棵柏樹。那麼請大家分辨一下:哪個是大將軍,哪個是二將軍呢?看來大家都弄錯了,小一些的是大將軍,大的反倒是二將軍。這是為什麼呢?據說在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覽嵩山,當時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們面前的這棵大樹,驚為異種,歎為觀止。由於遊興正濃,就信口封它為“大將軍”。誰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發現了我們對面的`那棵柏樹,漢武帝躊躇半天,由於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為主的方法,封其為“二將軍”。誰知道沒走多遠,又發現了第三棵樹,比前面兩棵更大!漢武帝無奈自嘲地說:“再大你也只能當三將軍了!”漢武帝走後,三個將軍就有反映了,三將軍首先表示氣憤:我身為最大的柏樹,現在屈居於它們之下,這口氣無論如何也咽不下!結果一氣之下,嗚呼哀哉,死了。其實呀,是明朝末年那場大火把三將軍給燒死了。二將軍氣性相對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給氣炸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樹幹中間有個樹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鑽進裡面下棋乘涼。大將軍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將軍粗,沒有三將軍壯,現在被封為大將軍,羞愧難當,耷拉下去腦袋,天長日久,樹幹也歪倒在牆頭上了。

  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故事,不過也可以說明這兩棵樹有著很長的樹齡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至少在2000年前漢武帝見到它們時,已經是很大的樹了,那麼到現在,它們高壽幾何呢?根據現在科學的測定,二將軍至少有4500年的樹齡了,應該是原始森林的遺物。所以我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可以肯定地說,這兩棵樹應該是全國最大的柏樹了。

  登封縣圖碑

  刻立於明萬曆癸巳年(公元1593年),圖中詳細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區80多處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並描繪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鎮等。因此,它不僅是一副山川地理圖、又是文物分佈圖、還是旅遊嚮導圖。其歷史之久遠、內容之詳細、範圍之廣大、儲存之完整,為國內所罕見,是明代石刻縣圖的珍品。

  先聖殿

  是嵩陽書院祭祀孔子的場所,又叫先師祠。面闊三間,建於一米多的基臺之上。殿中根據畫聖吳道子所繪製的孔子畫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造和開拓者。他把畢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業上,編《詩》、《書》;刪《春秋》,成為我國教育事業和編輯事業的開山祖師,儒家思想傳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門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擊)、御(騎馬)、書(書法)、數(數學),由此可見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張全面發展,注重素質教育的。

  殿裡還有四塊石碑,分別刻畫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們是: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見長,受到孔子稱讚。被後人尊為“復聖”

  曾子:名參,字子輿。以孝道著稱,曾編《大學》。被後人尊為“宗聖”。

  子思:孔子之孫。戰國初期哲學家,曾著《中庸》。被後人尊為“述聖”。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後人尊為“亞聖”。

  在嵩陽書院的教育史上,儒學教育更佔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北宋《洛學》名家程顥、程頤在這裡講學期間,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開創了理學發展的新階段。咱們知道,儒家思想統領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幾千年,而真正發揮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學誕生後,而程朱理學也叫洛派理學的誕生地就在這裡。可以說,嵩陽書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方面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講堂

  清朝時期為紀念北宋名儒程顥、程頤在此講學,河南學道林堯英把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所修。前面有修竹叢生,為書院平增了許多幽雅的氣氛。月臺上並列著四塊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類似於今天我們說的座右銘。內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是古代讀書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說是以前人們所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

  殿內陳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據宋元時期的講堂風格而複製,一面牆上面繪製有二程在嵩陽書院講學時的場景;另一面牆壁上介紹了嵩陽書院的教學特點:第一,嵩陽書院當時不僅是一個教學機構,同時也是一個學術研究機關,實行教研結合;二,實行會講制度,允許不同門派、不同見解的人士來此開壇辯論;三,實行門戶開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國各地的學子都可以來這裡進行交流;四,主張因材施教和素質教育,不主張“苦讀死書”;五,嵩陽書院裡面的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不象我們平時理解的舊私塾裡那樣的師道尊嚴。在這裡老師不僅以自己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同時還以自己的高尚品質和情操感染和薰陶學生。

  泮池及道統祠

  過了講堂,我們前面這個池子叫泮池。比較通俗的說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常在泮水邊讀書。後人為紀念孔子,就在學宮或書院裡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師的意思。古代嵩陽書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這裡舉行繞池儀式,表示不忘先師的教導,繼承先師的博學,要效法先師品德,安邦治國。

  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優秀的文化理論,那麼可以說,她是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歸納、整理並極力推動其發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國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區這塊熱土上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道統祠就是為了紀念這些為創造、發展、繼承中國遠古文明的先驅者所建造的。

  來到殿內,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藝術像,他們分別是:帝堯、大禹、周公,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都在嵩山地區,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歷史記載和動人的民間傳說。

  帝堯: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首領,為慶祝自己100歲壽辰,巡狩陽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個非常仁慈的首領,為今後子孫生計,下令把圍場的四面圍網“網開一面”。但是,他這此巡狩之後就不幸死在了陽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後的部落首領,他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啟母化石”的故事就發生在嵩山地區,其中的啟母石就在書院東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稱由來也和大禹有關。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輔助武王伐紂,後又輔助成王治理國家。為營建東都洛陽,他來到嵩山“立杆見影”,驗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兩千多年來直到今天都為農業生產起著指導作用。

  藏書樓及武后金簡

  是嵩陽書院的最後一層建築,清朝王日藻捐俸銀所建。歷史上藏書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賜書院九經藏於樓中,可惜毀於明末大火。現在裡面藏有古代書籍8部57冊以及部分珍貴刻版,再現了藏書樓的歷史原貌。

  在這裡我向大家介紹嵩陽書院的第三件寶貝:武則天除罪金簡。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執政期間,曾八次到嵩山,並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禪的傳統,開創了嵩山封禪的先例。為紀念她封嵩山登中嶽,把當時的嵩陽縣改名為登封縣。公元700年,武則天派使臣胡超,將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簡(即金子製作的書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極峰上。1982年,金簡被當地的一位採藥老農發現,後獻給國家。

  金簡長37釐米、寬8釐米、厚約0.1釐米,上刻63個字。大意是說,祈求上天地府寬恕武則天的一切過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則天時期她自己創造的字。咱們知道,武則天有創造文字的愛好,連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發明。武則天政權倒臺以後,由於政治原因,和她有關的實物資料大部分都被銷燬,歷史上也很少真實可信的記載。所以,這塊金簡對於研究那個特殊時期的歷史事件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皇帝金簡。不過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這塊金簡是複製品,真的金簡現藏於河南博物院。國家文物局也有專門的要求,鑑於金簡的文物價值極高,為防止意外,不得進行出外展出。

  側殿及附屬文物

  兩旁的側殿現在分別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書畫作品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

  在東側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樹木化石,由此可見,將軍柏是原始森林的說法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另外,這裡還有在整修嵩陽書院時地下挖出的一塊刻在石頭上的圍棋盤,由此可以看出,嵩陽書院在以前的學習氣氛並不是埋頭讀死書,而是主張寓教於樂、勞逸結合。

  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

  我們走到這裡,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樹,是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在此講學時親手所栽,應該有千年左右的樹齡了。

  旁邊的亭子中,樹立著一塊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來這裡遊覽所寫的詩書碑:“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虛誇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蔭中句偶成。”請大家留意中間的這兩句:虛誇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說的就是外面的大唐碑,你花這麼大的代價為一個道士立石碑,而為什麼不把錢花在培養人才、花在教育事業上呢?可見乾隆還是一個比較開化和明智的皇帝。

  接下來就由各位遊客自行參觀吧,一小時後來這裡集合。謝謝大家的配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