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語文課堂變成書聲琅琅的課堂論文

關於讓語文課堂變成書聲琅琅的課堂論文

  【摘 要】研究目的:怎樣提高語文課堂的讀書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語文課堂更加高效。研究方法:分析法、列舉法、闡述法。研究結果:根據不同型別的課文提出不同的朗讀方法,快速提高對文字的理解能力。結論與討論:讓語文課堂變成書聲琅琅的課堂。

  【關鍵詞】語文課堂;小學;讀書能力

  前段時間,我們一行8人在校長的帶領下,到呼和浩特市參加全國的小學語文觀摩研討活動,看了特級教師以及教學新秀們的課,聆聽了專家的講座,收穫很大,受益匪淺,尤其是對賈志敏老師的“還是讀得太少”一文感觸頗深,現結合自己的平時的語文教學和所看到的語文課堂,反思教學中所做的點點滴滴,談一點粗淺的體會和感受,旨在拋磚引玉,和各位教育同仁們共勉:

  1 忙於“繁瑣分析”,肢解了文字優美的意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標準”還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專家斷言: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創設放飛靈性的機會。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文章範本,無論從語言文字還是人文思想都是無可挑剔的精品,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文越來越長,我們往往在語文課堂中過多的分析文章結構、寫作手法、用詞用典等等,從而佔用了很多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使得學生讀得太少。課堂枯燥、乏味,這樣長期下去只能使孩子們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課堂就應該是讀得有滋有味、抑揚頓挫的課堂,在指導朗讀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配上畫面、音樂,進行渲染、造勢,把語文課堂變成唯美的課堂,多姿多彩的課堂,孩子們在讀中感悟文字,感悟文字的魅力,從而也培養了語感。

  2 找準課堂教學中朗讀的起點,呈現出語文課堂上,學生朗讀的發展和進步

  有的語文課堂上,從孩子們的讀中看不到發展。有的語文課,一開課,孩子們就已經讀得很好了,那說明孩子們的課下預習功課做得好,老師就應該從這個起點上再進行導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要做到每讀一次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每讀一次就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提高和發展。這對老師的語文素養要求是很高的,老師不僅要有高屋建瓴的.水準,還要有及時捕捉孩子們每一個讀的閃光點的能力,及時進行評價、表揚,點播,讓讀的課堂變成靈動的課堂,變成一個個思維飛躍的課堂。一般來說,孩子們讀的層次應該是讀準――讀通――讀懂。但現實課堂中有的僅能做到前兩點,很少孩子真正讀懂,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明我們語文課堂上還是讀得太少。

  3 指導朗讀時,培養學生想象畫面的訓練點不夠

  每一段語言文字,都有字面外的意境或含義,我們可以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進行聯想,眼前的文字外的畫面或表達含義,任由學生的思想,馳騁在文字所給予的空間內,並讓學生會表達所想到的畫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根據文字進行聯想和想象。而不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面,不知內裡。例如四年級下冊《牧場之國》中“遠處偶爾傳來汽笛聲,接著又是一片寂靜。在這裡,誰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運河之中,裝滿奶桶的船隻在舒緩平穩地行駛,滿載著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車、火車,不停地開往城市。車船過後,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最後一抹晚霞也漸漸消失了,整個天地都暗了下來。狗不叫,圈裡的牛也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擋板。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讓孩子們在這段語言文字中一邊讀一邊感悟想象荷蘭大草原上夜深人靜的時候,那種靜謐的美、安靜的美、萬事萬物處於沉睡之中的美,盡情地展開想象的翅膀。

  4 給不同的語文課文進行分類,施以不同的朗讀方法

  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把語文課文大致分了三種類型,根據不同的型別我施用了不同的品讀方法:

  4.1 遊戲法

  這種方法多適用於低年級語文教學。因為低年級課文內容都比較淺顯,有的課文富有兒童情趣,有的則琅琅上口,富有節奏感。如果只是讓他們泛泛地朗讀,未免枯燥無趣,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天真可愛,活潑好動。每個單元的識字課,節奏感都比較強,讀起來讓人感覺琅朗上口,針對這種課文,我採用了讓學生邊讀邊拍巴掌的方法。例如: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三”一課中“我神州,稱華夏,山川美,可入畫”…… ,他們邊讀邊拍節奏,同學們非常快樂,課堂氣氛也非常濃厚,在邊讀邊拍中,漸漸的把課推向高潮,連班裡平時精力不太集中的孩子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同學們在歡快的氣氛中背誦了這篇課文 ,他們邊讀邊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而且這種方法還有助於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4.2 表演法

  這種方法適合故事性較強、有情節的課文。在學生熟讀甚至背誦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種方法的語文教學。

  例如: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讀熟課文後,我讓他們帶上頭飾,分角色朗讀,在具體的朗讀中,請他們體會不同的角色,說話的語氣也應該不同,例如:課文中,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在這裡,老師透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感悟“青蛙”的“自信”、固執和目光短淺,同學們透過互相糾正所讀的語氣,真正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意思,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另外有些課文還可以直接排成課本劇。像二年級下冊中有一篇課文《三個兒子》一課,在講完這篇課文之後,我給他們10分鐘的時間,背臺詞(讀課文),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排課本劇,結果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漲,同學們有的演的惟妙惟肖,有的評得頭頭是道,在具體的各個角色的扮演中,同學們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孝”,什麼是真正的“兒子”這一主題。他們深受教育,在編排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同學們的能力。

  4.3 創設情境、渲染

  總之,反思我們教學中的語文課堂,感覺還是有滋有味欠了點,多姿多彩少了點,原汁原味差了點,仔細想來,可能還真是賈志敏老師說的“還是讀得太少”的緣故,讓我們帶著孩子們真正走進文字,讀進文字,因為畢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

  [2]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八冊《牧場之國》[M].

  [3]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和第四冊[M].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