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探索的論文

做中學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探索的論文

  論文摘要:在對“雙師型”教師的工作職能進行分析後,認為“雙師型”教師應擁有“雙師技能”,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既能從事教學工作、進行學術研究,又能承擔工程專案實際工作、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此外,還應擁有“雙證書”,即:一方面擁有講師以上職稱及教師資格證書,另一方面擁有工程師以上工程系列職稱或本行業國家註冊的執業資格證書。基於上述分析,提出了基於“做中學”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雙師型教師;工程師;做中學;教學改革

  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育人質量,高職高專院校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目前,從實驗實訓條件、課程體系、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到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實訓實習方式等多方面進行的改革,無一不是針對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質量而進行的。在這些改革中,起紐帶作用的是師資,只有教師隊伍改革成功了,育人效果才能真正顯著提升。因此,師資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師資改革包括教師團隊建設和教師個人改革,尤以教師個體改革為重。究竟“什麼樣的教師”更適合培養技能型的人才?普遍認為,“雙師型”教師最合適。近年來,關於“雙師型”教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譬如:論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二是“雙師型”教師培養,譬如: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由於集工程師的實踐經驗與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素養於一身的“雙師型”教師,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及科研專案,同時,能夠為企業或社會提供技術服務。這樣的教師能夠把專業素質、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是專業教育的中堅力量。因此,多數高職院校已把培養“雙師型”教師作為師資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雙師型”教師內涵

  目前,“雙師型”教師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普遍認為,“雙師型”教師應該是既能承擔理論與實踐教學任務,又能承擔工程專案任務,具備較深的理論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工程實踐經驗,一般應擁有教師資格證書、中級以上職稱證書以及國家或行業頒發的工程類執業資格證書,並且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的教師。如果教師僅僅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經驗及工程實踐經驗,只能說具備了一定的雙師素質,還不能稱之為“雙師型”教師。同樣,如果教師具備了以上幾種資格證書,但在教學或工程實踐方面有缺失,要麼教學能力不強,要麼工程實踐經驗不足,或者兩方面都不足,這也不能稱之為“雙師型”教師。總之,“雙師型”教師的內涵:一是擁有教師資格證書,擁有講師以上職稱;二是工程師,擁有相關專業的技術職稱證書或行業執業資格證書;三是具有多年的實踐經歷,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句話,“雙師型”教師應包括:“雙素質+雙證書+雙技能”,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既能從事教學工作、進行學術研究,又能承擔工程專案實際工作、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二、“雙師型”教師資格條件

  “雙師型”教師的資格應由各學校根據不同專業、行業的相關特點來確定。以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為例,“雙師型”教師應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同時擁有“講師”及“工程師”以上職稱證書,即“雙證書”。如果沒有工程師證書,但擁有本行業國家頒發的“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諮詢工程師、建造師、監理工程師或造價師”等建築行業執業資格證書一個以上,並承擔相關專業領域崗位工作的,也視為符合“雙證書”要求。當然,“雙師型”教師資格的認定還要考慮其工作經歷,一般應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學經驗及二年以上的工程實踐經驗,既從事過理論、實踐教學,又承擔過相關的工程專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

  三、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基本途徑

  長期以來,困擾高職高專院校育人質量的難題主要是:如何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階技能型專門人才。這是高職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課題,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的高校或專業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及培養方法。

  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已經形成了“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基於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培養的學生基本能夠承擔“施工員”等職業崗位上的工作,受到了合作企業的青睞,不少學生在定崗實習階段即被企業錄用,甚至一部分學生被直接派往海外工程專案去實習、工作。這說明,在如何培養企業所需要人才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是,在人才培養的質量方面還是參差不齊,仍然達不到企業用人的要求,部分學生不能夠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靈活地應用於實際工程中,甚至有些脫節,以至於不少企業對剛剛畢業的學生還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二次培訓,方可允許其獨立工作。究其原因,在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能力以及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動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專業教師有工程實踐經歷的不多,難以把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同實際工程應用結合起來,教非所用,其綜合能力亟待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以及“雙師型”教師的教學質量明顯好於其他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及推動作用。因此,儘快最佳化教師團隊的結構、提升教師個人的綜合能力,對提高育人質量會有顯著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雙師型”教師比例越高,整個教學團隊的執教水平越高,科研能力及服務能力也越強。那麼,如何才能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培養更多的“雙師型”教師呢?關鍵是確定合適的培養途徑與培養方法。

  1.骨幹教師去企業實踐鍛鍊,增加工程實踐經驗

  由於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發展,教師隊伍已基本穩定,培養“雙師型”教師應立足於現有師資條件,重點培養專業骨幹教師。以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為例,讓教師脫崗去建築企業生產一線鍛鍊或在企業兼職,即:基於“做中學”培養“雙師型”教師無疑是最基本的途徑。透過“做中學”可以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瞭解新材料、新裝置,能夠將專業知識與技能同工程實踐相結合,完成相關崗位工作,做到學以致用。同時,教師個人還要透過參加國家舉辦的相關專業資格考試獲取“建造師”、“監理工程師”等相應的執業資格證書,為今後參與更多的工程專案打好基礎。這樣,就可以透過“做”專案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學”到最新的技術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以豐富的工程專案例項為載體,靈活地把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使“教”、“學”、“做”融為一體,形成良性迴圈。 目前,各專業的校企合作都比較緊密,但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企業還可以為教師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而教師在企業提升了實踐能力、豐富了實踐經驗後,又能為企業提供技術、科研服務,實現校企雙贏。

  高職院校中有部分專業教師具有“年齡小、學歷高,理論多、經驗少,知識豐富、技能寥寥,講課努力、效果不好”等特點。究其原因,無外乎在校學習時間長、企業經歷時間短,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在講課時,難以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以致於“英雄”無“用武之地”。這部分教師,一般理論研究能力較強,但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稍差。為快速提高其綜合能力,有效的方法是“邊教邊做”。即:年青教師一邊從事教學工作,一邊在校附屬企業或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做產品或專案,經過2~3年的鍛鍊,隨著工程實踐經驗的增加,教學經驗的豐富,一般可具備雙師技能,成為雙師素質骨幹教師。之後,教師個人要儘快取得相關執業資格證書。大概經過4~5年的培養,一般可具備“雙師型”教師的資格。

  對於已經能夠熟練從事教學、科研活動但缺乏實踐經驗的專業骨幹教師,則可以透過“做中學”的方法,使其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要求學生要從事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會做,還要做得很好。以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為例,每年選派若干個骨幹教師,脫產下企業鍛鍊1~2年,增加企業實踐經歷,快速獲取並積累實踐經驗,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與服務能力。最好在其以後的幾年內獲取相關專業執業資格證書,並要堅持在企業兼職,以便及時掌握前沿的知識與技術。透過下企業鍛鍊,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通常都能大大增強,能夠獨立設計實訓專案,帶領學生“做中學”,從而使得培養學生的技能更有針對性及實用性。再經過1~2年的教學實踐鍛鍊,基本都能過渡成為“雙師型”教師。

  而對於剛剛畢業就直接到高校從事教學工作的高學歷人員,則可以讓他們先在學校接受執教能力培訓,確定專業方向,然後,讓其帶著分配的課程建設任務,有目的地下企業實踐,2~3年後回校執教,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不同於從企業引進具有3~5年實踐經驗的人員從教,相比而言,他們能更快地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因為,從企業引進的人員在執教能力培養、獲取教師職業資格等證書方面都要從頭開始,相對慢一些。

  2.把企業一線高階技術人員引入學校,然後進行教師職業培訓

  具有多年生產一線工作經歷的技術人員,一般都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果他們熱愛教育事業,引入學校後,就可能成為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無疑,這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又一途徑。因此,直接從企業引進有實踐經驗的高階工程師做專業教師,透過教師職業培訓及執教能力培訓後,經過3~5年教學實踐鍛鍊,基本可具備雙師素質。如果能獲取教育系列職稱證書、教師資格證書以及專業領域相關執業資格證書,即可具備“雙師型”教師資格。需要注意的是,從企業引進的教師也需要在企業兼職,以免經驗過時,知識老化。

  對於從企業聘用的兼職教師,一般應具有中等(高階工、工程師等)以上技術職稱,並且要對其教學能力與教學過程加強管理。儘管很難達到對專業教師的要求,但還是要讓其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努力掌握教學規律,有意識地培養其雙師素質,且要以技能訓練為主,不斷提高其實踐教學效果。

  3.直接從其他高校引進“雙師型”教師

  如果能夠直接從其他高校引進某些專業的“雙師型”教師,這將是最快的途徑。但是,這種機會不多。如果條件允許,應加強高職院校之間的人才流動,可以就不同專業相對“富裕”的“雙師型”教師進行互換、對流,這種校際之間的師資調劑能夠使教師資源分佈更加合理。

  四、實現培養“雙師型”教師途徑的政策保障

  目前,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總體比例都偏低。由於具備“雙師型”教師資格的人員本來就比較少,相關學校又沒有對“雙師型”教師制定鼓勵政策,甚至缺乏認定標準,根本沒有對具備“雙師型”教師資格的人員進行認定,以至於多數教師對能否成為“雙師型”教師缺乏興趣。因此,學校應該建立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機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制度,鼓勵更多的年青教師,尤其是骨幹教師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這樣,就可以結合學校的教學改革,逐步培養出一批“能文能武”、“能教能做”的教學中堅力量,以適應培養“高素質、高階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形勢需要。這有助於透過校企合作、院校進修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師快速提升其教學、科研及服務的綜合業務水平。

  高職院校應該把培養“雙師型”教師制度化、常態化,始終不渝地把培養複合型的教育人才放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建設成為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創造有利條件。

  需要強調的是,各校制定的“雙師型”教師政策應保證責、權、利的統一,要有利於教師兼顧教學、科研及服務,避免片面強調某方面的經驗、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

  五、結束語

  要培養技能型的“雙證”學生,首先要培養一批擁有“教師資格證書、教育系列職稱證書及工程系列職稱證書或相關專業執業資格證書”的雙師教師。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培養既有較強教學能力,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不斷提高育人質量。而要培養知識、技能較全面的“雙師型”教師,去企業增加實踐經歷、積累實踐經驗是關鍵。但又不能片面強調實踐經驗而降低對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的要求。教學能力是教師最主要的特徵,需要不斷提高,一般可透過“做中學”來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的綜合執教能力。因此,“做中學”、“做中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好方法,也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基本途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