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壓力下高職貧困生心理障礙的形成及矯正研究論文

就業壓力下高職貧困生心理障礙的形成及矯正研究論文

  摘要:做好高職貧困生心理障礙的疏導與矯正工作,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本文分析了就業壓力對高職貧困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心理輔導方法。

  關鍵詞:高職;貧困生;就業;心理障礙;疏導

  研究高職貧困生就業壓力疏導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生與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06年,高校在校生達2300多萬,畢業生413萬),然而,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卻始終只維持在70%左右,特別是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仍是畢業生就業問題中的的難點和重點。①這一現狀,會給本已對就業問題顧慮重重的高職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本課題組對湖南部分高職院校360名在校貧困生所作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將來就業壓力巨大的學生竟達336人,佔被調查人數的93.33%。這些學生還處於青年階段,正是認知、情感、意志、個性以及自我意識與世界觀形成發展時期,這種心理負荷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導與矯正,容易引發各種心理障礙,甚至造成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因此,研究高職貧困生就業壓力的疏導,不僅可以樹立正氣和典型,也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工作。

  高職貧困生就業壓力下的心理障礙消除實踐

  為研究高職貧困生就業壓力下的心理障礙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2006年底,本課題組將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60名在校貧困生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社團——“三自”協會,由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積極開展心理調查與團體、個體心理輔導。

  (一)高職貧困生容易滋生的幾種心理障礙

  透過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我們發現,部分貧困生存在以下幾種心理障礙:

  1.焦慮。主要表現在對就業問題十分敏感、緊張,對自己的未來極為憂心,擔心“畢業即失業”。

  2.自卑。主要表現在學歷上的自卑、對未來工作信心的不足,羨慕本科生,懼怕與本科生同臺競爭。

  3.抑鬱。主要表現在愧疚(覺得辜負親人的期望),學習動力不足,心境低落,認為自己“百無一用”。

  3.自我封閉。主要表現在不願或害怕與人交流、溝通,不合群。

  4.輕度精神分裂。主要表現在耽於幻想、特別是就業幻想;對現實不滿、偏激,喜歡怨天尤人。

  (二)就業壓力與高職貧困生心理障礙的形成

  大多數高職貧困生都渴望畢業後有一份好的工作、緩解家庭的經濟困難、回報父母,同時也讓自己生活安定、實現人生價值。然而,就業困難會使他們感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正如有學者所論:“在大眾化時代,個體對高等教育需求容易異化為對精英符號的追求,即對學歷、文憑本身的追求,這些都是精英時代打下的烙印。在經濟不發達時代,成為精英是克服物質條件限制的`一攬子式的解決方案,這時,精英符號具有無窮的魅力,因為精英就意味著優越的社會地位,意味著告別貧窮的煩擾;當社會經濟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使高等教育變成一種普通化的權利時,高等教育與精英符號直接聯結才開始鬆動,因此,此時進入高等教育不再是成為精英的唯一條件……這是一個痛苦的精神嬗變的過程”②。

  高職貧困生正經歷這樣一個痛苦的嬗變過程:他們期望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卻不得不面對“讀大學並不等於成為精英”的現狀;同時,由於對就業的一知半解、就業資訊的捕風捉影而引起的“茫然”的就業恐慌,更讓其對前途十分憂慮。這種憂慮與人生的憧憬相交集,使他們心理壓力陡增。他們只看到許多用人單位標出的“全日制本科”的用人基線,卻看不到眾多高職畢業生以自己的知識與素質正譜寫著燦爛人生;他們只看到從事一些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低端崗位的下崗失業人員、中學(中專、中職)畢業生、農民工的薪酬幾乎與大學生持平,卻看不到自己受過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競爭力;他們只看到個別畢業生因為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繼續待業,卻不明白先就業、再擇業的道理。這些偏激的視角,讓他們看不清未來,茫然地產生就業恐慌,懷疑自身的價值,甚至埋怨社會,從而產生自卑心理、焦慮心理、抑鬱心理、自我封閉心理和偏激心理。

  (三)就業壓力下形成的心理障礙消除實踐

  自2006年12月始,本課題組緊密圍繞“源頭”(即就業)問題,針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三自協會”的60名高職貧困生進行了團體心理輔導。

  1.輔導目標:正視貧困,正視自我;健全人格,促進發展。即透過心理輔導,使學生個人的心理特點與同齡人相符,情緒樂觀、穩定,人際關係協調,正確評價和接納自己,人格完整和諧,能面對和接受現實,有積極向上、現實的人生目標。

  2.輔導實踐:堅持採取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相結合的模式。(詳如下圖)

  第一步:打破心靈壁壘,鍛鍊心理素質。針對高職貧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自卑、自我封閉等),我們輔導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他們打破心靈壁壘、樹立自信心和塑造完全人格。我們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以開展遊戲、心理教師全程實施引導、點評的形式輔導、鍛鍊他們。透過組織學生簽訂“契約”,讓學生們“放心”他人;透過“人凳”、“我是小貓”等遊戲,讓他們放鬆情緒,融入群體;透過組織學生“自剖”、“互剖”,讓他們正視貧困,積極、正確地看待自己。這一環節持續開展了6次,每次3個小時。經過這一階段的磨合與消融,接受團體心理輔導的貧困生開始敞開心靈,積極在活動中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致力培養完全人格(有責任感,可被信賴,做事有原則,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團隊意識和獨當一面的意識,尊重他人,有不斷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各種不良心理得到有效調節。這一環節的活動即將完結時,一些從不敢當眾說話的學生,也勇於主動當眾發言,表示貧困曾是壓在他們心上的石頭,但現在他們明白物質的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和精神的貧困;只要好好學習,合理規劃人生,“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定會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第二步,瞭解就業知識,消除就業疑惑。我們密切結合就業問題,針對高職貧困生開展認知治療,以講座、交流等形式開展就業綜合輔導。例如開展“大學給予了我們什麼”、“就業真的那麼難嗎?”、“面對就業,我們準備好了嗎?”等討論;刊出“就業資訊”牆報;邀請負責學生就業的教師到現場“答疑”;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職業設計等,讓學生了解就業政策、全面認識當前就業現狀,消除自身就業疑惑,減輕“茫然”的就業壓力。

  第三步,開展“模擬就業”,提升就業競爭力。包括在學校設定一些“勤工儉學崗位”讓貧困生應聘,以崗位“工資”代替貧困資助,讓學生樹立“正視貧困”和“以自己的汗水換來報酬光榮”的意識;鼓勵他們參與週末兼職,讓學生知道“要有收穫必須付出”;由課題組劃撥經費、依託社團,讓他們“在校創業”,從而“零距離”接觸體驗“工作”的喜怒哀樂、鍛鍊自己的綜合素質等。透過一系列的實踐,學生懂得了能力與知識是就業的最強基石,只要自己能力強、素質過硬,就能在社會上立足並取得成績,樹立了信心,學習興趣較以前也更為濃厚。據最近一次心理調查,最初測試時存在一定心理障礙的學生,其心理素質普遍得到提升。

  我們的工作還在進一步摸索中,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總結與改進。在此,熱忱歡迎同行們與我們進行交流、探討。

  註釋:

  ①荊德剛.2006沉重的就業話題[J].西北職教,2006,(3).

  ②王洪才,韓文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文化向度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參考文獻:

  [1]魏和平,羅娟.就業壓力引起心理恐慌“80後”出路在哪兒[OL].搜狐教育頻道,2005-08-09.

  [2]賙濟.批評是我們的工作動力[OL].2007-03-0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