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英譯中的模糊語言

紅樓夢英譯中的模糊語言

  論文關鍵詞:合作原則;模糊語言;文化資訊

  論文摘要:近年來,模糊語言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在探討模糊語言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英譯中體現的基礎上,從合作原則的角度剖析《紅樓夢》若干典型例項,總結運用模糊語言處理:史化資訊所達到的理想預期效果及翻譯方法,以期為漢語文學作品漢譯英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引言

  提到模糊((fuzziness),人們似乎總會有一些負面的聯想,因為我們在講解語言的使用時,總會將精確(precision)及清楚(clarity)放在首要位置。實際上,日常交際中我們根本無法離開模糊語言,就如同我們離不開精確語言一樣。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論文論文參考網語言的模糊性其實是“人們認識中關於物件類屬邊界和性態的不定性”。而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精確和模糊的對立,只有在事物與人發生認識關係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認識活動的範圍裡才有意義。精確性和模糊性是在人類認識活動的客觀過程中產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模糊語言現象比比皆是。比如說西紅柿是水果還是蔬菜?某人二十多歲,二十一還是二十二,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春季是從二月到四月還是三月到五月?這些都是研究物件的界限不明確造成的模糊現象。

  翻譯是人們交際活動,認識過程中語際間表達方式的一種轉換活動,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裡思想內容、風格手法重新表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在翻譯過程中,原文包含的各種模糊因素往往會導致譯者誤解或無法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表達,而譯文語言中的模糊因素往往會導致對原作本意的歪曲或表達不夠“確切”。因此,對模糊語句的理解在翻譯實踐中顯得十分重要。

  二、合作原則及翻譯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於1967年提出的。格賴斯認為,交際雙方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儘量互相瞭解配合,都要遵循某些合作原則。格賴斯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循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範疇,每個範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Grice,1975)

  A量的原則(Quantity Maxim)

  a)所說的話應包括交談目的所需要的資訊

  b)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資訊

  B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努力使你說的話真實。

  a)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C關係準則(Revelant Maxim):要有關聯。

  D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澀

  b)避免歧義

  c)簡練(避免羅嗦)

  d)井井有條

  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因為譯者也要遵循合作原則。根據格賴斯觀點,人們在互相交流資訊時是互相合作的,交際者遵守合作原則,有助於達到最有效的資訊交流。雖然格賴斯的合作原則以口頭會話交際為取向,但是其研究成果完全適用於書面語篇。因為翻譯也是一種交際,是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翻譯是某種社會語境下進行的交際過程。”當原作者進行創作時,他是在與讀者交流。而譯者作為譯文文字的生產者在生產文字時與原作者處於同一地位。從譯者的角度看,一方是原作者,譯者在與原作者交際時,原作者是言者,他是聽者,他要從作品的表現形式理解作者的交際意圖。另一方是譯文讀者,此時譯者是原作者的代言人,譯文讀者是聽者,譯者要把原作者的意圖有效地傳達給譯文讀者,使譯文讀者也理解原作者的交際意圖,並接受譯文。可見,譯者是原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交流的紐帶。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有也遵守合作原則才能同時與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成功地進行交際。

  譯者遵守數量原則,就要依據原文提供的資訊量進行翻譯,不隨意增減資訊量;遵守質量原則,就必須忠實原文原義,不更改原文內容,不允許錯譯、亂譯;關聯準則要求譯者既考慮原文上下文的關聯,又要考慮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聯;方式準則要求譯文清楚簡潔,避免晦澀拗口、含糊其詞或冗詞贅句。如果譯者違反了合作原則,那麼譯者與原作者以及與譯文讀者的交際就不能認為是成功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包含了原語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個參與者,用Grice的合作原則我們可以把它們之間的關係概括為:

  原語作者—四條準則—譯者—四條準則—譯文讀者

  在這樣的一種交際過程中,Grice的四條準則就顯得更為重要。不難看出,在此交際過程中,作為中介者的譯者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因為發話者(原語作者)所要表達的`資訊只能靠譯文才能傳達給受話者(譯文讀者),也就是說譯文成了讀者從另一文化中獲得資訊的唯一途徑。所以譯文便成了交際的關鍵環節,它同樣必須滿足Grice提出的四條準則:資訊數量要適合譯文讀者;要準確傳達原文資訊;內容要嚴謹、連貫;表達要清晰、無誤。

  三、合作原則在《紅樓夢》模糊語言翻譯過程中的運用

  在文學翻譯的藝術再創造活動中,譯者對原作的再創造性理解和傳譯是先決條件,是譯語讀者對譯作的再創造性理解的基礎,而譯語讀者對譯作的再創造性理解則是必要條件。文學翻譯不僅對於譯者,而且對於譯語讀者都是一種思維和精神上的挑戰一(intellectual challenge ),對譯者和譯語讀者的思維解決能力、藝術審美力和想象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譯者要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透過譯作幫助譯語讀者進人原作的藝術世界;另一方面,譯語讀者能否像原語讀者理解原作那樣理解譯作,能否透過譯作進人原作的藝術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思維領悟力、藝術鑑賞力和想象力。譯語讀者不是譯作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只有發揮自己的創造積極性和能動性,透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從譯作中深刻理解原作的藝術價值,進人原作的藝術世界,實現與原作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契合。《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的人物對話極富藝術魅力,每一句話都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令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而且書中對話採用了大量模糊語言,對《紅樓夢》的翻譯體現了對譯者的極大挑戰,考察翻譯名家楊憲益和Gladys Yang的《紅樓夢》英譯本。本文從合作原則的角度來看模糊語言在《紅樓夢》翻譯中是如何體現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