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通用12篇)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通用12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1

  在寒假裡,我讀了《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完後我深有感觸。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在英國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戲劇創作史的豐碑。閱讀《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四部最為少男少女青眯的悲劇。將看到被妖言和野心的詛咒的麥克白;輕信而羞憤的李爾王;猶疑在復仇與拯救之間的哈姆雷特;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更讓人感嘆奮不顧身的愛情魔力。據說這是性格的悲劇,但在我眼裡,也許不僅僅是這些。

  這本書寫得很棒。故事中的悲劇都使我深深地感動,作品寫悲慘,把悲慘寫到了深刻之處。苦難幾乎是永恆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苦難絕非是從今天才開始的。我們應當敢於正視痛苦,尊敬痛苦!歡樂固然值得讚頌,痛苦又何嘗不值得讚頌。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2

  《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和《奧賽羅》是《莎士比亞悲劇集》的四大悲劇,其中我感受較深的則是《麥克白》。

  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和他的好朋友班柯率領軍隊去平叛和抵禦入侵者。立功而歸。路途上遇到三個女巫,她們預言麥克白會當上國王,但班柯的後代要做王。麥克白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在妻子的慫恿下殺了國王,讓自己做了王。為了掩人耳目,防止別人搶自己的位置,他害死了班柯,國王的侍衛。麥克白的妻子因精神失常而自殺最後,他面對國王鄧肯的兒子以及率領來的軍隊,落得嫋首的下場。

  麥克白在戰爭後正是因為聽從了女巫的語言,才會落得如此的下場,還害死自己的朋友,害死了上司以及侍衛,害死了許許多多的人。他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屠殺人民,讓全國血流成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熱之中。跟理查三世一樣是一個暴君,這樣的暴君,最後嫋首也是罪有應得。

  麥克白的事例也告訴大家,不要輕易就相信別人,做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不僅害死自己,同時也害死了別人,真是一個為了利益什麼都幹得出的人。不要因為一些不切實際的語言和想法迷惑了自己,要看自己的能力幹活。

  《李爾王》、《奧賽羅》和《哈姆雷特》都是很精彩的,大家可以自己找來去閱讀。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我在家讀了莎士比亞寫的悲劇集,莎士比亞確實是位偉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悲喜劇皆有,可以說他的戲劇包含著十分深刻的含義。正如文藝復興時期其他傑出的作家、藝術家一樣,他的創作中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如詩人一樣滿懷激情的對白、如哲人一樣深邃的思想,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正是其中的代表。

  悲劇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古希臘時代的劇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都是以悲劇揚名希臘。一部不朽的《俄底甫斯王》被後人研究了幾千年也不能窮盡其中的奧妙,心理學、宗教學、文學都從這部劇作中得到了啟發。莎士比亞的悲劇又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臘多產的作家相媲美。這些作品就像甘泉一樣不可乾涸,總能讓我們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義。

  我認為悲劇應該具備以下四個元素,無論是哪出悲劇,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這四種基本的元素。第一,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第二,人性的缺點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劇。第三,對所謂命運的無可奈何。第四,悲劇人物理想人格的徹底破滅,通常以悲劇人物的死亡而告終。

  《麥克白斯》頗似古希臘悲劇,其中很強調命運對人嘲弄。麥克白斯原本功成名就,可是他卻相信三女巫的預言,最終預言一一應驗,但是麥克白斯也身敗名裂。這讓我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底甫斯王》以及埃斯庫羅斯的《阿伽門農王》,人的舉動都受到神的干涉,當然其中也體現著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可是《俄底甫斯王》中幾乎沒有表現出俄底甫斯王的人格或者是性格帶來必然的毀滅,可以說俄底甫斯是一個生性善良的人,當必然的命運來襲卻無力逃避。也許悲劇的悲就體現在人的無辜和無助上,悲劇的美表現為主人公的抗爭上,雖然看起來是徒勞的。

  《奧塞羅》中明顯的悲劇元素就是奧塞羅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總會有些嫉妒心的。可是這出戏中的悲劇並不是奧塞羅的性格作祟,也不能歸罪於那個蛇蠍心腸的惡汗亞果(我甚至有點喜歡這個敢於剖析自己心理的陰謀家),在戲劇的'剛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奧塞羅和玳絲德摩娜的愛情註定是個悲劇。玳絲德摩娜並不瞭解奧塞羅,她喜歡奧塞羅的理由很簡單,她喜歡他講述那些頗具傳奇性的經歷,一句話她只喜歡一個浪漫的理想。當亞果的妻子告誡玳絲德摩娜當心奧塞羅的妒忌的時候,她卻說“我想他在出生地讓陽光把這種氣質(妒忌)都吸去了。”而奧塞羅有點明白自己的妻子為什麼喜歡自己,或者說他對自己妻子的愛本來就不放心,在這種情況下他對玳絲德摩娜又愛又恨又怕。最終,亞果只是起了一個導火索的作用,將這種虛假的、毫無信任的、不牢固的愛情炸個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藥卻在奧塞羅和玳絲德摩娜的身上。由此看來這出悲劇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這種懲罰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結束,所以才有了很強的悲劇色彩。

  可以看到悲劇中必然會出現痛苦和死亡,人們喜歡悲劇正是由於每個人都是悲劇的主角,因為同悲劇一樣,人的一生也要以死亡作為結局而謝幕。但是悲劇並不是悲觀,我們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暫的悲劇中卻表達了一種不妥協的永恆的精神。因此,明知理想遙不可及我們還是執著追求,明知人無完人但還是要不斷完善自我,明知命運無常可是一點也不畏懼,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不是生命存在的目標。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4

  在寒假的閒暇中,我總忘不了去讀一本名著。去細細的品位,理解。其實說讀《莎士比亞悲喜劇》並不準確,我讀的僅僅是悲劇部分,或許這與我的性格有些聯絡吧。

  悲劇部分分為二部,我想介紹的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部——《羅密歐與茱麗葉》。對此大家可能經常耳聞,並大概知道是一部浪漫的悲劇愛情故事可卻不知道其中的波折,與命運的不公。羅密歐生在一個貴族家庭,而茱麗葉生在另一個貴族家庭。羅密歐英俊瀟灑,茱麗葉美麗動人。然而他們所在的家庭卻有著深厚的世仇。

  在一次舞會上,羅密歐看見了茱麗葉,並且一見鍾情在簡短的攀談中,茱麗葉也對這個英俊的小夥子產生了好感。後來在羅密歐熱烈追逐下,茱麗葉放下了家族的世仇,與羅密歐相愛並結婚。然而再一次不期而遇中,茱麗葉的表哥與羅密歐的朋友撞見,並準備決鬥,羅密歐因為茱麗葉的關係阻止了兩人的決鬥,沒想到茱麗葉的表哥暗中偷襲刺中羅密歐朋友的要害最終致死,羅密歐因為好友的死而憤怒衝去與其決鬥結果勝出並將其殺死。後來在法庭的審判中,羅密歐被驅逐出境。禍不單行,有一位伯爵向茱麗葉提親,朱麗葉的父親擅自答應了。茱麗葉沒辦法,只好向教堂見證她與羅密歐結婚的神父求助。神父給了她一種可以在12小時內讓人處於假死狀態。神父讓朱麗葉在結婚前晚服下藥讓家人以為她死了,將其下葬。神父去通知羅密歐將你從墓地挖出並將你接走。事情如期進行著——茱麗葉服藥,家人將其下葬,然而神父還沒趕到通知羅密歐,羅密歐就接到茱麗葉死亡的訊息。羅密歐跑到茱麗葉的墓地,看到“死去”的茱麗葉悲憤欲絕服下毒藥死在茱麗葉身邊,神父還是來晚了一步。茱麗葉也在這是醒來,得知計劃失敗且無力迴天就用小刀將自己刺死。

  後來兩族人都趕來了,聽神父道出原委,知道是世仇害的這一切,追悔莫及卻為時已晚。然而在這一刻兩族人將多年的世仇化解了……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5

  我在圖書館借了這樣一本書,我知道了慘劇是若何發生的,就是如許發生的。他們來源於民氣中最悲傷地題材。可以說是運氣,由於運氣奉告了麥克白他後來的運氣,以及最悲慘的終局。也可以說是昏庸。就像是李爾王,喜好聽攀龍趨鳳的話,到末了使自己和小女兒落了個悲慘的終局。

  本書其中有最著名的四部悲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麥克白》。裡面講述了許許多多悲慘的故事催人淚下。《莎士比亞悲劇集》中大部份是與於莎士比亞的晚期早期創作喜劇的輕鬆和浪漫情調已經退去這時的他已對現實生活的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當時政局的動盪不安社會矛盾的激化等都在他的悲劇中有相當尖銳深刻的反映。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了戀情,卻云云的憎恨和鬼使神差。為了戀情,又為了自己的利益,一錯再錯,末了殞命。羅密歐和朱麗葉用了自己的殞命,來換取了原先為夙敵的兩年夜世家的息爭。他們為了戀情,一個人裝死,而另外一個喝了鴆酒,倒在裝死人的身旁,而醒來以後的裝死人,看見了已經死去的愛人,拔出匕首,也自盡了。他們的戀情在實際世界上收場了,然後他們的殞命,使兩邊的家族成了好朋友。看上去,他們是慘劇了,但是能在這世上同生同死,也是異常幸福的,畢竟他們在天堂可以過無比美好的生活了。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6

  悲劇,聽起來是一個多麼令人傷感的名詞,自古以來很多人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一部部悲劇集,它們都反映著寫作者對社會和現實的態度。《莎士比亞悲劇集》就是那個時期,他為我們展示出的當時社會的風貌,讓人讀了不得不為書中的人物嘆息,悲哀。

  爵士麥克白本來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他勝仗回來,女巫預言他將成為國王,但以後的一代代國王卻是他朋友班柯的後代。他將這些話放在心上,起了貪念,與妻子密謀殘害了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並狠下毒手,將自己的朋友殺害,他的意志已被慾望摧垮,但他的良心還存在,他總是被惡夢纏身,老是出現幻象,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他的妻子因受到良心的遣責而死去,他依然想最後一搏,卻死在了先王的兒子(儲君)的手中,這就讓我們在悲劇中看到人不要太過貪心,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要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李爾王是一個仁厚善良的老國王,有三個女兒,分國土時,因為小女兒真誠說實話而遷怒了國王,一無所有。兩個姐姐用自己的甜言蜜語哄騙了年邁的國王,並在得到國土之後,將自己的父親拋棄。經過種種挫折與磨難,老國王與小女兒死在獄中,他也明白了雖然說的話他不喜歡聽,但出自真心,兩個大女兒用甜言蜜語只能是一種欺騙。陰險的大女兒也最終受到懲罰,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但善良的人們卻永遠長眠於天堂,他們雖然死去,卻依然為人們紀念。因為他們的正義與善良始終在指導著人們。它告訴了我們做人不僅要明辨是非,作為兒女更應懂得孝,但正義終究要戰勝邪惡,我們要相信真理。

  哈姆雷特是以為王子,他有一個善良正直的父親,有一個美麗溫柔的母親,但他醜惡的叔父卻殺死了他的父親,強娶了他的母親,哈姆雷特為了給父親報仇,不得不裝瘋,後來,叔父懷疑,想除掉他,把他逼到英格蘭,想借此殺死他,並設計圈套,致他於死地,善良單純的哈姆勒特上當了,死在毒箭之下,在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他用最後的力氣殺死了他的叔父,最後閉上了他的眼睛,哈姆雷了為父報仇,不顧自己的性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父親的安息和國家的安寧,人民的穩定,他雖然死了,卻被人們牢記。

  悲劇讓我們惋惜,讓人心悸,但悲劇也是一種美,在種種悲歡離合之中,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真善美,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悲傷之中更應堅強的信念,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者悲劇中的人物,但我們依然感到是如此勇敢,因為我們能夠發現悲劇中自己的影子,並且不斷的去體驗那悲劇中帶給我們的啟示與警告,讓悲劇成為一種沒,我們也許會更加懂得去如何面對它,勇敢地去扮演屬於自己的悲劇角色。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7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莎翁的這段名言如此擲地有聲,震耳欲聾,其實穿透了幾百年的洪荒,也仍舊能直擊我們的心靈,使它顫抖,並引它深思。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就想起了許許多多從教學樓上飛身而下的年輕人們;想起了一些人或無助的或撕心裂肺的喊著“活不下去了”;想起了面對身邊的人死亡時和自己面對死亡威脅時候的堅強,冷漠,或者做作的表演。想到了很多。

  這部戲劇關於倫理的衝突,關於人生的矛盾,關於命運,關於死亡。每個人都註定了自己的,只屬於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博羅尼爾死了,奧菲利亞死了,王后死了,雷歐提斯死了,國王死了,哈姆雷特也死了。在這麼多的人死去的時候,人們被這死震撼著,或許這才是悲劇的魅力,無可逃遁的命運悲劇。

  他們有人善良有人邪惡,有人忠誠有人背叛,有人勇敢有人懦弱,但命運卻將他們引向了同樣的終點,是否會覺得有些不公平?是否會覺得我與其當一個悲慘的好人,不如做一個逍遙的壞蛋,反正人終有一死,結局總是相同。

  所以有人選擇與其好好活著,不如痛快一死。是這個原因麼?

  可哈姆雷特的提問迴響在你我耳畔:當我們擺脫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長眠中會有何夢來臨?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但我總還是固執的相信,生時無法清算的債,死後自會償還,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尊重生命,尊重別人的,更要尊重自己的。

  我想象著那些死去的學生們,從樓上跳下來的,也許和《頤和園》裡李緹一樣,坐在頂樓的邊緣,然後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樓底,了盡她的生命。他們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麼呢?無力承擔生活的打擊麼?可是生活又強加給他們了什麼呢?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始終覺得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選擇成了悲劇的,死亡無可逃遁,卻也並不是不能迴避的。

  所以,好好活著吧,少年們。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8

  莎士比亞悲劇集裡面包含了麥克白、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四部悲劇。

  威廉·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作品,使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表現得最充分,藝術性也最高。

  這四大故事寫的是各有千秋,平分秋色。但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透過一次宴會認識了朱麗葉並深深愛上了她,兩人兩情相情相悅。很快捷便結為了夫妻,可是後來兩人才知道他沒倆人所處的家族勢同水火。雖然他們知道了這些,但他們現在應經離不開對方了。在好心神父的幫助下,羅密歐逃出了城,不久帕里斯伯爵再次前來求婚。凱普萊特(也就是朱麗葉的父親)非常滿意,命令朱麗葉下星期四就結婚。

  這神父給了朱麗葉一瓶藥說和了它之後就會昏迷二十四小時,昏迷的樣子就像死了一般。朱麗葉喝了之後,果然婚禮變成了葬禮,羅密歐以為朱麗葉真的死了,便在她的墳前服下了毒藥,醒來的朱麗葉悲痛欲絕,拔出了羅密歐的佩劍兩人死在了一起。

  這個故事的結局很感人,我認為人人應給和平相處,不應因為一點事就不死不休,要不是因為兩個家族的矛盾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會雙雙死去,所以大家應該和平相處,只有和平相處,世界才會更美好!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9

  近期讀完《莎士比亞悲劇集》朱生豪譯本,收錄《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

  先說莎劇給我的總體印象:牛逼。這些故事完全是為了娛樂群眾,有打鬥,有血腥,有浪漫,有幽默,有死亡,集所有熱門梗於一身,並且這些“熱門梗”橫貫歷史,不分民族。在表層的娛樂之下,角色在語言行為中表現的哲理,既體現角色思想,又引人深思。莎翁對於語言的應用也格外考究,莎劇金句頻出,還為英語提供了許多新詞彙。

  我其實是第一次讀後三部悲劇。最先讀也讀最多遍的是《哈姆雷特》,初讀在高中時期,人教版語本有選段,因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句實在太震撼,英原“tbernttbe,thatisaquestin”也朗朗上口。

  題外話,近兩年我迷上加里·奧德曼,他在九十年代和蒂姆·羅斯演過《君臣人子小命嗚呼》。導演是湯姆·斯托帕德,也是英國劇作家,這部偏偏是他根據《哈姆雷特》所寫的荒誕劇(劇本英名是RsenrantzandGuildensternAreDead,是《哈姆雷特》的結尾)。趁著加里剛拿了小金人,如果對《哈姆雷特》、荒誕劇和實力演技派有點興趣,推薦去看。

  這部電影的牛逼之處不再多說,說多了怕吹爆螢幕——它其實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哈姆雷特》,或者說,理解(莎翁定義的)命運。

  談談其他幾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我眼裡簡直算喜劇,戀人最後死在一處,兩家父母化干戈為玉帛,高中時研究戲劇時讀的。《奧瑟羅》屬於我目不忍視的那類故事,看著太痛苦了,他殺了他妻子——因為深愛,因為妒忌,可他的妻子並沒有背叛他;即使最後得到懲罰,我還是為這個故事本身而痛苦,因為惡人利用的是人性弱點。

  《李爾王》中,李爾王同樣有人性的弱點,愛好花言巧語,而不是真實行動;所以他趕走了小女兒,又輕易將權利交給另兩個女兒。我喜歡被兩個女兒驅逐後的李爾王在暴雨中發瘋,他瘋癲時才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從神壇走下,到人間。那一段的力度與痛苦可謂震撼。

  《麥克白》據說有不少奇聞。傳言排練《麥克白》的劇組不能直呼麥克白姓名,否則片場就會發生危險意外,彷彿“麥克白”是個被詛咒的名字。在故事中也正是這樣。被三女巫告知命運的麥克白,何嘗不是被詛咒了呢?我感慨的倒不是他自知罪孽深重,被冤魂糾纏,因而瘋癲殘暴;而是麥克白原本很愛他的妻子,第一時間將預言告訴他的妻子,而他真的成為了國王后,他妻子死了,他不過說,“她遲早要死的,總會有聽到這個訊息的一天”。麥克白和他的妻子,為這個王位耗盡了一切。到結尾,這故事只剩下靈魂上的沉重——這就是悲劇了。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10

  今天我再為大家介紹一本世界名著,這本就是《莎士比亞悲劇集》!

  作者莎士比亞全名為威廉.莎士比亞英文名Wiliam.Shakespeare.生於公元1564年4月23日,逝於公元1616年5月3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被稱為“英國戲劇之父”他的主要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據說著名動畫片《獅子王》還是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取得靈感,而做成的。光靠這些莎士比亞便被世人譽為“時代的靈魂”、“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人類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在這麼多悲劇中我還是最喜歡《麥克白》,這個故事主要說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女巫的蠱惑、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的妻子和孩子。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裡有鬼,也變得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自殺了,對他也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圍攻,落得嫋首下場。

  這部作品的心理描寫很好寫出麥克白的緊張,猶豫……給人一種可怕的氣氛和讀感。說起來,大家可千萬不要向麥可白一樣,想幹一番大事業,讓雄心在蠱惑下變成了野心。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11

  閱讀可以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光明。它如陽春三月陽光普照大地的和熙;似清晨第一顆露珠的純淨;像傍晚微風拂過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閱到《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這本書是莎士比亞一生所撰寫的喜劇和悲劇作品的精品集,裡面有耳熟能詳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有膾炙人口的喜劇《仲夏夜之夢》,還有充滿理性思考的《李爾王》。

  《李爾王》講述了一個關於女兒背判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爾王因為年邁想要退位,他想把所有的土地財產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以稱讚自己語言的優美決定分發的多少。兩個大女兒為了得到財產極力讚美李爾王,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樸素真實的話語遭到了驅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國國王的青睞,入宮做了王后。李爾王退位後,兩個大女兒的野心暴漲,終於把李爾王趕出王宮。悲憤交加的李爾王與自己的隨從行走在荒野中,竟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出家門的埃德加。

  李爾王與隨從和埃德加分開後,遇到了一個聖徒,他對聖徒傾訴了自己的苦衷。沒想到,這個聖徒竟是自己的女兒考狄利婭。考狄利婭得知李爾王的困境後,立即組織了一支軍隊,秘密在英國登陸,去攻打兩個壞心腸的姐姐。雙方開戰前,考狄利婭專程去看望了父親李爾王。最終,法國軍隊大敗,考狄利婭被害,埃德加殺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爾王在巨大的悲傷中,崩潰而亡。

  本刷的最大悲劇不在於李爾王的經歷,而在於小女兒考狄利婭被追逐後仍然敬愛自己的父親李爾王,併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李爾王因殘暴蠻橫,目光短淺而落得如此下場,還連累利自己的女兒,可謂是自食其果。他的兩個大女兒惡人有亞報,她們一生都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

  瘋子領著瞎子趕路,是這個時代一般的病態。莎士比亞用這句話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的人,並在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不要貪戀外在,不要喜歡聽甜言蜜語的誇讚而失去了自己最初的本質,要像書中的考狄利婭一樣,以一顆善良純真的心去面對人世間的人情世故。

  對我而言,書分兩種。一種是中華文粹,一種是西方經典。如果說國文是晚飯的香糯,回味無窮,那麼外國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簡單大方。它們有些地方不大相同,可以說是截然相反,但各有各的優點。國文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蘊含量,外國名著可以激發豐富的想像力。所以,只要做到中西結合,閱讀水平就可以跨上一個新臺階。

  如果沒有閱讀的滋養,那麼就會像鐵籠裡的獅子一樣盲目徘徊。所以,樹起閱讀的船帆,在書的世界裡遠航!

  莎士比亞悲劇集讀後感篇12

  相信命運嗎?相信預言嗎?還是你兩者都相信。

  悲劇是如何產生的,命運的東西,還是愚昧的相信。

  《麥克白》,也許就是這樣的。麥克白是個曾經正直的人。但是在巫婆的預言下,殺死了肯特國王,然後誣陷給兩位王子,然後登基上了王位。但是,我唯一不理解的是,為了一個子孫後代也可以成為王,就要殺掉班柯將軍和他的兒子。可見利慾薰心,到最後還是身敗名裂,死的其所的下場,就為了一個他的後代不是國王而揹負一時罵名,值得嗎?

  《李爾王》呢,講的是老年的李爾王問三個女兒對自己的愛意,前兩個女兒巧舌如簧,拿到了各自的三分之一的領土後,小女兒被趕走,卻被法蘭西的國王娶做皇后。兩個女兒對李爾王兇相畢露,而愛德露也陷害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致使自己的哥哥成了乞丐,而父親被挖去了雙眼。但是,後來的李爾王和小女兒都死去了,雖然正義得到了伸張,但是都是喜憂半參的結局。

  《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這樣,為了愛情,卻如此的仇恨和陰差陽錯。哈姆雷特王子為了愛情,又為了自己的利益,一錯再錯,最後死亡。羅密歐和朱麗葉用了自己的死亡,來換取了本來為宿敵的兩大世家的和解。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被收錄在這本書中,供人瞻仰。

  這裡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惹人憐惜的。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他們最後都死去了,死的很慘,後三者死的很高傲,讓人尊敬。為了親情,愛情。

  悲劇是如何產生的,就是這樣產生的。他們來源於人心中最悲傷地東西。

  可以說是命運,因為命運告訴了麥克白他後來的命運,以及最悲慘的結局。

  也可以說是昏庸。就像是李爾王,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到最後使自己和小女兒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也可以說是報復。為了報復,裝瘋賣傻,誤殺了最心愛的人的父親,逼瘋了最親愛的人,最後又導致了她的死亡,自己最後被利刃上的毒藥給毒死。

  也可以說是愛情。為了愛情,一個人裝死,而另一個人喝了毒酒,倒在裝死人的身邊,而醒來之後的裝死人,看見了已經死去的愛人,拔出匕首,也自殺了。他們的愛情在現實世界上結束了,然後他們的死亡,使雙方的家族成了好朋友。

  也許,悲劇的背後,總是有著犧牲,但是卻又有著另外的受益人。

  也許,喜劇和悲劇永遠都是共同的存在,悲劇了的人犧牲了自己,來讓別人成就了喜劇。

  再也許,莎士比亞的悲劇集也許,同時又是喜劇集,因為他們最後的結局都是美好的,並不能算完整的悲劇,只能算是悲喜半參,這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也許,他們是悲劇了,也許他們會悲傷,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這是悲劇上最後,總有一天,會成為真正的喜劇,因為,接下來的日子,並不全是悲劇,又時候,也是要開心的笑笑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