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通用16篇)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通用16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於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鬍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鬍子。

  為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說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裡。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愛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因此我只好另闢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於他鬍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瞭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此刻,我曾不間段地專心於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著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於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絡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上。拔河比賽方案

  “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於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達爾文正因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刻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為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為沒有帶給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於上青天。但烏雲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總有那麼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真理終於戰勝謬誤,人類終於見到了科學的曙光。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學與唯心的鬥爭是長期的。直到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認了進化論。1996年,在生物進化論日趨深入人心的環境下,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不得不改變了教會對達爾文主義的否定態度,教廷不得不拋棄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的信條。

  而事實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並駁斥進化論。我不久前還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創論否定進化論。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要否定殘酷的教會的理論是多麼的困難。讀此書,讓我知道了對待科學一定要認真,對真理,就要百折不撓地堅持。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同樣值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於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2

  讓我們從20xx年算起。倒退203年,上帝讓這個動搖自己權威的孩子誕生了,不僅是如此,上帝同時還贈予了他一個富裕的家境和可以遊手好閒的機會,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奮努力的富二代。達爾文能夠轟轟轟轟烈烈的去遠洋考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沒有物質上的擔憂。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被上帝如此眷顧。也正因為如此,有科學家一生清貧;也有人為了真理而死去;可達爾文卻是幸運的。退153年,這麼在當時還被認為是謬論的著作誕生了。儘管書中的結論在如今,已經是無人不知的常識了。可在那時,就像是往混沌的湖水上投了一塊大石頭,導致驚起了無數的波瀾。

  當上帝與達爾文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固然人們覺得達爾文的文章也有道理,人們還是傾向了那個千百年來給予安穩依靠的人然而科學探索就如同開荒擴路一樣,如果我們渴望那遠方土地的富饒,那就必須捨棄現有的安樂家園。探索意味著不可知的風險,意味著別人的質疑,也就需要承擔更多不必要的責任——因為你選擇了科學這條道路。本能的反應使人們滿足於現狀,安於現有的精神依靠。這也許就是科學的理論只有在時間的打磨下才能成為科學,真理的原因。對於不可知的事物,成大事者往往有一種不拘與隨性,永恆不變的熱愛是支援他們的唯一動力。至少我認為這些可貴的品質在達爾文的身上展露無疑。

  倒退115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甲午海戰戰敗,嚴復將此著作連同戰敗的羞恥與彷徨走進了中國,也就是在我們以後將要學習的歷史中的《天演論》。達爾文之所以在中國能有這樣的名氣,很大程度上在於嚴復對那名著的翻譯作的推動。而嚴復翻譯這一著作並非是完全沒有目的的。還針對中國的現狀來評論,表達他的想法。科學著作就這樣在有目的的安排下成為了政治力氣,思想裡奇。這一舉動有利也有弊,一旦它的翻譯者刻意的扮演成一位再創造者,偏離或片面的放大則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這又確確實實是近代的中國所發出的一聲震耳發聵的驚雷---相比人類的誕生到底是出自於上帝之手還是由單細胞生物演化而成的,但是的中國人可能更在意,重視自身的存亡與國家的興衰。時代性是《物種起源》的又一烙印。是它所要承擔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對於它產生特殊感情的原因。

  有時科學之路多舛的就像一出精彩的戲劇---當全世界甚至上帝都站在它的對立面的時候;他發出了聲響,在兩百年後他得到了時間與世界的幾乎全部認可後在大海之上又躍起了一個閃著真理之光的浪尖。在無限接近科學的過程中,人們的內心深處總會迸發出一種超越動物本能的喜悅。我們暫且可以說成這是上帝賜予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缺少知識的時代。但也正是由於這種精神上的富有,在某段時間會深深的思考自己為何會如此“貧窮”,一種資訊時代的貧窮;我們現在可以選擇不去讀原著,可以直接背下關於這本名著的所有精度概括的內容;可以讀中沒有“墨水”,滑鼠點選複製貼上直接完成長達五千字的文章。但這卻是知識的泡沫,真理的無用複製。當我們只找到其中一個“上帝”就停下追尋的腳步,則毫無疑問的陷入了那個百年一輪迴的怪圈。將前輩們好不容易織成的棉線,硬生生地製成了一件沒有袖子,顏色亂七八糟的毛衣。那麼,我們也可以不自量力的再當一次“嚴復”嗎?

  追尋真理的漫漫長途,歷史車輪的滾滾而來,滾滾而去。優勝劣汰在知識的創造中同樣適用,我們要當一個生存者,開括者,勝利者。科學如同自然一樣永恆地存在著,他充斥著唯物主義的殘酷。但誰又能說這不美,不令人可敬可愛?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3

  解放,崛起,拼搏在東方,一直流傳著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在西方,則相信上帝創世說,也同樣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然而,達爾那部驚世駭俗的鉅作:《物種起源》則扭轉了一切。為世俗中迷茫的我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物種起源》使那些遠古的傳說,在它的面前不攻自破。它擺脫了科學的束縛,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得到了解放;它了時代潮流,使自然科學迅速崛起;它惠及了後世,更使我們明白了拼搏的重要。雖然在這條人們慢慢認知科學,瞭解科學的道路上,存在著諸多坎坷,但陽光總在風雨後,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物種起源》經得起歲月的推敲,經得起後人的考核。“生命只有一個祖先,因為生命都起源於一個原始的細胞的開端”,這多麼令人難以置信,但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一粒小小的受精卵,則誕生了我們……讀著《物種起源》如讓思想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科學的天空翱翔,親身感受著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物種起源》使自然科學迅速崛起,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著這原本保守的時代,使它走在世界前列,李卜克內西對此做過生動比喻:“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煩囂,在他寧靜的莊園裡準備著一個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槓桿是應用於另一點而已。”《物種起源》中的進化論引導著人們深入研究,為分子遺傳學生物學開拓了道路。由此,進化論不愧被稱為19世界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有了它的推動,自然科學迅速崛起,如虎添翼,科學領域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社會又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這無不顯示著它的輝煌。讀著《物種起源》感受著先人的智慧,科學的偉大,在它面前我就像滄海中的一粒粟,在這鉅作的震撼下,望洋興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無不在提醒著我們要競爭,要拼搏,這就是生存的法則。同樣在這奇妙的自然中也無法改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血腥的一幕幕,弱肉強食,強者稱王,已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不可改變的規律。歷史就是比較好的見證者,中國清政府閉關鎖國,從而造成中國與世隔絕,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中國落後了,落後就要捱打!中國由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道路,開始了中國百年來的屈辱史。有強者才能稱王,有適者才能生存。現在這條中國巨龍終於復甦了,沉睡了這麼久也是時候騰飛了,中國吸取了歷史的教訓,一刻也不敢鬆懈,奮起直追。因為歷史證明,適者生存,這條生存法則是亙古不變的,有適應才是上策。對於我們本身,既然自然選擇了我們,我們有幸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那我們就要好好把握,既來之則安之,努力拼搏,不要讓自己成為弱者,成為別人的墊腳石,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競爭的犧牲品。只有拼搏,才能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立足於這個社會。讀著《物種起源》,感受著競爭的無情,告訴我們現實的殘酷,但與此同時,它也激勵著我們勇敢前行。因為未來充滿戰場,需要我們的拼搏。

  《物種起源》的魅力就在於此,這是一場沒有硝煙,沒有鮮血的革命,卻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們,影響著社會,著世界。《物種起源》讓我感受到了科學令人著迷的氣息,科學如同一個巨人,他有偉岸的身軀,挺拔的身姿,氣吞山河的氣勢,無不讓人震撼,令人仰望。就讓科學解放我們的思想,使科技崛起,國家興盛,激勵著我們拼搏向上吧!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4

  我想這是一本衝著書名以及作者就值得看的一本書。市面上有好多版本的《物種起源》,我看的這本是北大出版的《科學素養文庫?科學元典叢書》系列中的一本。編輯在弁言用了“元典”這次詞以便和當下廣泛甚至是有些兒濫用的“經典”相區分。關於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編輯提到相比於人文領域的經典,國人接觸到的科學經典實在太少了,“一個民族只重視人文經典而忽視科學經典,何以自立於當代世界民族之林呢?”

  我非常喜歡這套叢書的風格。首先是裝幀,紅褐色的復古封皮,書本中還有大量的精美插圖,16開的紙頁捧在手裡非常有感覺。更重要的是內容安排,除了《物種起源》這本書本身的內容,這本書還有譯者寫的導讀(順便說一下這套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名著名譯,《物種起源》的譯者是舒德干院士),導讀的部分除了有對書本內容的總結概括外,還增加了達爾文的生平簡介以及對達爾文理論的發展情況的評述。由於舒德干院士長期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所以他的評述很有深度而且充滿學術研究性(當然也就更需要大家耐下性子來讀)。在書的末尾還有一篇附錄,是譯者寫的《進化論的十大猜想》,讀起來也饒有趣味,有的內容還是最新的研究結果。由於相隔時代深遠加上科學著作本身又不好讀,我一直都覺得,需要一個專門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資深學者作為橋來梁連線現代讀者和這些經典科學著作。很慶幸這本書就是這樣的,譯者增加的這些導讀極大幫助了我閱讀這本書並加深了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很感慨能看到如此用心翻譯和出版的書(好了,關於這本書我就吹到這裡吧)。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5

  從11月3號開始閱讀,歷時20天,終於完成了物種起源整本書的閱讀,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認真翻閱的部分大概佔全書的50%,略讀30%,跳過20%,對於我來說這本書很難,手指快速滑過的地方,都見證了我的無知,但不管怎樣我堅持下來了,此時此刻,知識矇蔽了我的自知之明,iamthebestintheworld我又可以了。

  苗德歲的翻譯,充滿了生僻詞和濃濃的古漢語風格,對原本就是文化沙漠的我簡直就是“漠上加沙”,我一直猜測這是他的寫作風格或者是他所處年代的用詞習慣,直到今天我在文末的譯後記裡讀到這樣一句話:“在貼近原著風格與融入現代漢語語境的兩難之間,我儘量做到兩者兼顧,但著意忠實於原著的古風。”沒想到這是他故意的。達爾文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句式折磨了他,他也用同樣的方式折磨了我們。

  古風也罷,至少是漢字,讀著讀著就習慣了很多,全書過半的時候,這些奇奇怪怪的古老詞語和語序也變得順眼起來。

  我相信這是一次獨特的體驗,是我之前不會挑戰的難度,我為了完成而完成,逼了自己一把。最終的喜悅,並不是因為讀懂了多少,而是收穫了很多次啟發與思考。有時候彷彿置身於曠野中,感嘆自己的渺小,有時候又彷彿置身於暖陽下,驚喜自己的幸運。

  而且我發現近代作家的文章,思想都是有傳承的,很多事情,古人已經開始思考了,而且不比現代人差,想了解這些思想的源頭,讀一讀他們的作品,確實很有幫助,套用淘寶的經典文案就是:“難是難但有用”。

  期待下一次奇妙的旅程。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6

  在讀了《物種起源》以後,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是的,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其他的動物、植物世界裡,都在演繹著這一“法則”。

  例如:可口可樂公司與百事可樂公司這兩個競爭對手在雙方激烈的競爭中也正突出了這種效果。

  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都盯死了對方,只要對方一有新動作,另一方肯定也會有新花樣。

  可口可樂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在古巴用飛機在空中噴出煙霧,畫出“COCA-COLA”字樣,可惜因為缺少經驗而失敗,百事可樂在1940年更是一下租了8架飛機,飛了14。5萬公里,在東西兩海岸城市,以機尾噴霧,寫下百事可樂的廣告,讀後感《《物種起源》讀後感》。

  可口可樂當然要及時反擊,為強化國民第一飲料的形象,可口可樂贊助了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並請名人啜飲,將其照片刊在雜誌封面。

  但相比之下,百事可樂的宣傳廣告方式更有創意。

  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套卡通片,而且還創作了一首看似極普通卻風靡全美的`廣告歌曲。

  兩大巨頭在競爭中可謂不遺餘力,使出渾身解數來擊敗對手,但結果卻是二者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可見,只有不斷的競爭,才會有生機和活力,才能不斷地克服困難,一直向前。

  我們或者它們其實都在競爭,但是在想到競爭的時候我也在想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樹有長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濁,面分醜俊。忙碌在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既離不開競爭,也離不開合作。在當今這個社會里,也許還有不少數人認為,競爭與合作是對冤家,根本無法相結合從而達到良好效果。我覺得此觀點是錯誤的,應該說競爭與合作永遠是緊密相連的一對聯體兄弟,他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互動關係。競爭能使人激發動力,增強活力;而合作呢?則能使人友好相處,團結協作。馬克思說過,協作能提高個人的生產力,並且是”創造一種生產力”,還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神奇效果。只要既競爭有合作,我們才能突破孤軍奮戰的侷限,實現雙贏。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7

  正如達爾文所說,《物種起源》從頭至尾是一篇"長篇的論爭”,作者為證明不同凡響的立論,列出很多不同尋常的證據,並親力親為,隨貝格爾號軍艦環遊世界,進行探索。他親自做了許多關於物種的實驗,飼養很多生物,注重研究細節。並辯證地運用前人的記錄,結論。

  經過五年的探索,他對物種起源問題做出大膽假設,並在好友萊爾和胡克的敦促下,把研究成果總結成為《物種起源》。雖然作者在很短時間內便寫完全書,但書在作者寫出了縝密的思維,充分的考量,權衡。書中涉獵眾多科學領域,作者不為其煩地列舉了許多例子,證明充分,充滿了超越時代的設想,細緻入微的實驗過程,結果,體現出作者巧妙的構思,縝密的理論,治學得嚴謹,博大精深。

  達爾文在劍橋大學183_屆近400名畢業生中排名第十,但他謙虛地稱自己不是個好學生。在書中,能讀出作者的謙虛謹慎。

  他提及幾十個研究者,並寫出其中大部分人的觀點,研究成果,併發出精闢的見解,從他的洞見與雄辯中感嘆發現他的博學。

  書中描寫了作者的辯證思考歷程,在瞭解作者的思維方式中,能發現很多被忽略的關鍵細節,也能發現許多獨創性的見解。作者作為一名學富五車的博物學家,在書中論證得遊刃有餘。作者的厚積薄發,可以見到作者對真理的熱。

  究竟是達爾文成就了《物種起源》,還是《物種起源》成就了達爾文,無從辨別,但可以確定他們是互為靈魂的。從書中,可以見到達爾文為本書所做的鋪墊之廣博,設想之超前,結論對比之嚴謹。他為獲取真理,完成環球航行,與廣泛的各界學術佼佼者交流,博取眾家之長,辯證地使之成為自己的論據。他在朋友的林地上做實驗,在寬廣的地域上研究生物演化。從北極到居住地,他研究空間範圍非常寬廣,他研究的時間尺度達數億年,研究了許多地層,從眾多現象中發現自然的準則。在書中處處有知識,是對自然的探索,是對自然規則的考量,是對人類的重新定位。能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發現科學思想,培養嚴謹態度,養成辯證思考習慣。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8

  我買了一本由達爾文著、舒德干等人譯的《物種起源》,這是一部影響人類科學發展程序的絕世經典,我一直希望能一睹這本百年鉅作的風采,終於有閒暇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一番。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的科學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

  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治的陰霾中。

  人們認為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於上青天。

  但烏雲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

  總有那麼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真理終於戰勝謬誤,人類終於見到了科學的曙光。

  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書中主要探討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生命的起源?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非常值得欽佩。

  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於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

  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

  書中的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思考及爭論,也有更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敬佩和學習,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的成功取決於我複雜的心理素質。

  其中最重要的是:熱愛科學、善於思索、勤於觀察和蒐集資料、具有相當的發現能力和廣博的常識。”我將以這句話為目標,將結合自己的教學,更進一步地深讀此書,為自己充電。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9

  “姐姐,你們家的幸福樹長得怎麼樣了?”“好著呢!還育出了‘小寶寶’呢!”“天哪!”我發出了一連串的怪叫。

  其實,之前我和姐姐買了兩盆“幸福樹”是送給媽媽的節日禮物!可惜我不是一個好的“花匠”,幸福樹枯萎了!我請教了姐姐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訣竅。房間裡傳來了我們的對話:

  “姐,你就說說唄!你怎麼把幸福樹培育得這麼好?有啥訣竅就傳授給我點吧!”

  “嗯,好吧!”說完便丟給我一本書《物種起源》。

  咦?這是什麼意思啊!不教我就不教唄!打什麼啞謎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著說:“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不過我看了幾行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物種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寫的。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兩個理論:首先,他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演變是透過自然選擇而來。

  突然,我看到上面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黃後的碎蛋殼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給花木根部很多養分,對花木生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樹”不是正缺少營養嗎?於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頂著兩個熊貓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樹。突然,我的雙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驚奇地發現“幸福樹”的“腰板兒”十分挺拔!可葉子還是那焉焉的樣兒,但這可不是一口吃個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來。突然,我發現旁邊的蛋殼沒有了光澤,僅僅殘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杆兒挺得不得了,還散發著一股股靈氣,有一種大自然的味道。

  也許那辦法真的有效!我連續放了幾天的蛋殼兒,幸福樹滿滿的“活”了過來,我幸福地觸控著它的枝葉,呼吸著它剛剛製造好的氧氣,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呢!

  後來,我們家還養了“爬蔓”“金心吊蘭”等植物,都用了這種“蛋殼療法”來為他們“治病”!

  對於世間一切生物來說,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怎麼樣?“科學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實吧!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0

  達芬奇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凡是能夠到源頭去取泉水的人,絕不喝壺裡的水”說明了溫故知新的道理,人類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階段,只有不斷總結上一個歷史階段,才能在這一個階段中有所突破,從而促使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

  讀完這本書,發現他的宗旨就是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自古希臘至本世紀除西方文藝理論發展的歷史軌跡,重點評論了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以及他們的代表著作。

  上古時期的文藝理論,柏拉圖是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共有36篇傳承了下來,內容包括哲學,美學,倫理,教育等等,比較集中論及文藝理論問題的主要有:《伊安篇》,《理想國》,《斐得若篇》,《法律篇》。柏拉圖認為文藝的本質是模仿,但模仿的客體,之時感覺世界,不是理式世界,而感覺世界卻不是真實體。

  最令人熟悉的應是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代表人物雨果,他的理論著作也廣為人知,雨果創造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同時也撰寫了很多理論批評文章,這些理論文字既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重要歷史文獻,也是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理論著作。雨果早起的思想受到教派的影響,因此他當時的文藝觀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後期他產生了變化,開始尋找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和君主政體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這一段歷史的發展,深刻了解了文藝理論,在探究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下,對現今社會的文藝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1

  今天,我讀了《物種起源》,這本書是達爾文寫的。是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物種起源》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作品,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這本書中詳細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物種起源》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達爾文的觀點是遺傳變異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適者生存,這點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生物有進化,物種也有變化,本不是達爾文首先發現的;進化學說,也不是達爾文建立的,在他以前已有著漫長的歷史。不過達爾文加上他觀察所得的新材料,總結和發展了進化學說,提高了它的科學性,徹底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治,建立了生物學的真正基礎。在解釋萬物及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裡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我認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閱讀,我們還應該學習達爾文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2

  浩瀚蒼穹,雛鷹展翅勁舞,可誰知,前一秒它被自己的母親推下萬丈山崖;青青原野,幼鹿撒蹄飛奔,可誰知,前五分鐘它才呱呱落地;茫茫滄海,寄居蟹在甜甜沉睡,可誰知,前一秒它差點落入其他魚的腹中……為什麼,為什麼每個生物都辛苦地活著?

  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出自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所寫的討論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物種起源》。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達爾文生活的那個時代,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在書中,作者達爾文建立了自然選擇學說,並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質疑,再逐個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作者的勇氣和學說本身不可戰勝的生命力,而真理就是這勇氣和生命力的不竭力量之源吧!而文章中,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宜,胚胎髮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永駐人們心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萬物生存的根本。

  絢麗如虹的蝶兒為了生存,忍痛褪卻華麗裙裳,化為枯葉蝶,在漆黑的銀色中起舞,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狼聰敏兇猛,卻不聽從於管教,人們將狼馴養成聽話乖巧又溫順的狗,成為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忠實伴侶,成為一道風景線,這便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追溯遠古時期,早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理。

  歷史中,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巧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為劉備奪下一寸又一寸江山。這是因為諸葛亮學會運用智慧這一利刃。成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西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那股子勇猛,那絕世的武功,卻免不了烏江自刎之恨,這是因為項羽太驕傲自大,鴻門宴使他暴露了這一缺點,使劉邦有了東山再起之勢……

  放眼現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人物也比比皆是。

  說到蘋果之父喬布斯,我們應該都耳熟能詳。iPod、iPhone等風靡全球億萬人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乃至生活的方式。甚至有人說喬布斯是改變世界的天才,這都是靠他憑敏銳的觸覺和過人的智慧,勇於創新,不斷變革,成為世界時尚的弄潮兒;再說亞洲飛人劉翔,在奧運會中屢屢奪的金牌,為中國增光添彩,我認為他能有如此榮耀,都與平時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

  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們,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是!

  在困難來臨的時刻,堅信“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所以我們擁有一顆積極向上、勇於面對並戰勝困難;在競爭中,我們不應該任嫉妒之情在心中膨脹,而是面帶微笑,化敵為友,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世間萬物總在改變,競爭與淘汰隨時發生,只有做一隻蝶蛹,在睡夢中積蓄力量,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的那一刻,衝破塵世這張大網,衝破擺在前面的萬難,哪怕頭破血流,但只要堅持一個信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我就是那生存於世的適者!”

  於是,當衝破繭網,揮翅,盤旋,翩飛,你就是世界的主宰。

  《物種起源》,一本科學與人生的大全,教會我在生命中起舞,在生命中奪目。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3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於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鬍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鬍子。

  為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裡。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闢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於他鬍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瞭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於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著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於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絡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上。

  “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於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達爾文因為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為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為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現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誌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誇耀,對於舊派荒謬的學說也並沒有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達爾文在冷靜地批駁延續了幾千年的錯誤看法;“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還是不充分的”,這是自省的達爾文;“我抱歉的是,由於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於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感謝”,這是謙遜的達爾文……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鬍子也彷彿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4

  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在歷史、生物等多門學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學科中,還專門有一個章節來探討生物進化理論,可見這一著作的影響之大,所以,也難怪它被公認為影響世界歷史程序的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名選修生物的學生,我一直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這個暑假,我終於將其翻開,走進了達爾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全書分為15編,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種起源》的內容:講述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這本書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自然選擇”的進化論,對後人對生物進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現代進化論”創立的基礎。此外,恩格斯將達爾文的進化論譽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我剛開始閱讀時,著實被他在緒言中提及的諸多先前的學說、理論搞暈了,曾一度想要放棄閱讀,然而,當我堅持下來讀到後面,我領會到達爾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維是十分嚴謹的,提出他所參考的大量文獻大概也是出於此,他從豐富的事實出發,透過大量觀察和思考,逐步論證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並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釋;同時,他的語言文字並非如我想象的單調乏味,而是精練、生動、而又發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解釋了自己的主要觀點;“看一眼繽紛的河岸吧!那裡草木叢生,鳥兒鳴於叢林,昆蟲飛舞其間,蠕蟲在溼木中穿行,這些生物的設計是多麼精巧啊!”生動的描繪了自然場景,帶領讀者進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說到生存鬥爭,我們不必為之感到恐懼,死亡的來臨通常是迅速的,而強壯、健康、幸運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這樣的語氣是平和的,讓讀者平靜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觀點......讀罷全書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精彩的書!

  合上書本,我不由得反思起來:首先,達爾文能在當時那個有神論盛行的年代裡,能堅持不懈的完成對生物進化的研究,實屬不易,我還曾在課本中看到過當時的人將達爾文畫成猿猴以諷刺他的荒謬圖片,可見他當時承受的壓力之大,而達爾文的內心要有多強大才能抵抗這樣的非議啊!我對這個偉大的生物學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透過一些書籍也瞭解到,達爾文的學說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做出科學的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侷限於個體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現象等,但是達爾文作為一個誠實的科學家,他實事求是,他曾經說過:“關於變異的規律,我們實在是無知的,我們所能夠說明這部分或那部分發生變異的任何原因,恐怕還不及百分之一。”可見達爾文的謙遜、嚴謹。最後,自然選擇的學說在如今的現代社會,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今我們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或許人也屬於生物的範疇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現實與達爾文提出的“優勝劣汰”不謀而合,這正提醒著我們努力完善自己,在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達爾文先生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別的創造物,而是遠在寒武系第一層沉積下來以前就生活著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後代。”透過閱讀這本書,我透過它的眼睛瞻望到過去,更瞭望到現在乃至未來。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5

  隨著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世界及人的主體性,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題。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麼?人及世界上各物種在進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如果有,它同客觀決定的力量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誰也解釋不清楚

  但讀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閱讀當中,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裡創世記裡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達爾文主義的理論是邏輯推理。也就是說自然的選擇與進化只是透過推理的論據來表達,是一種邏輯上的順延。事實上,生物改變並不一定是按這種推理進行的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是科學的假設。達爾文證明自己理論的證據是缺乏說服力的,只能解釋一些不尋常的現象。他卻由這些特例推廣到普遍進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礎上的假設。的確,達爾文的理論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個物種向另一種物種進化而來,那麼必定存在物種間的過渡型別。可是為什麼我們所發現的化石中卻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證據?如果生物的進化真的是長時間的逐漸變化,那麼從單細胞又如何產生出複雜多樣的動物門類呢?從同一個祖先那裡又如何進化出多種不同基因組合的物種呢?為什麼大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幾乎所有動物的“門”同時在地層中出現呢?

  理論的最終思想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推理只能用在動物界,然而達爾文卻把這種理論強加給人類社會……他忽視了人和動物的智力在空間上的差距……人類的大腦思維是三維的,而動物的思維是二維的,從動物要想過渡到人類,首先智力要過渡到三維,但是二維的事物是不能過度到三維事物的,就像二維空間幾何圖形要變成三維立體圖形一樣,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達爾文和當時的科學家卻忽略了這個致命的關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被資本主義理論的推崇者由生物學轉移到人文學、社會學,把人類和諧互助精神退化為生物界的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叢林生存原則。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每一個銅板都滲透著鮮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所謂的科學假說,經不起邏輯推敲和科學論證,早已被有理智的人們所唾棄。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轉移至今還有其市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毫無人性可言,多少適者生存於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適者死於適者的傾軋之下啊!

  達爾文《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16

  高中那時學生物的時候就聽說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那時候一直備戰高考,沒有機會去了解這本書。所幸這個月去圖書館借了一本《物種起源》,看了這本書,不僅對之前生物課本的相關知識點印象有所加深,而且對物種起源過程感到神奇,更多的,是對其中的哲理的感悟!

  《物種起源》自185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以來,受到眾多市民的熱烈歡迎,被爭相購買。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震驚世界的論斷:生命只有一個祖先,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逐漸發展而來的。它發表傳播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已為學術界、思想界公認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人霍爾丹和美籍蘇聯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在達爾文思想的影響下,創立了“現代進化論”。可以說,這本書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是最偉大、最輝煌的劃時代的里程碑,對人類歷史有著極大的影響。

  達爾文在每個人都信仰神的時代敢於挑戰權威,堅持自己的看法,與權貴鬥爭,即使被權貴刁難,他仍相信自己的結論的正確性,並且四處宣傳自己的結論,喚醒封建迷信的人,這種為學術奉獻的精神,很值得現今社會的我們學習。與達爾文相反的是醫學家富蘭克林,本來她發現了某一項研究,但由於當時社會主流思想並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連她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確性,最終遺憾地放棄了這個結論,然而,兩年後,兩個年輕的醫學家看到富蘭克林的研究結果認為很有道理,兩人開展了對這個結論的深入研究,最終發表所得結論一舉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富蘭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幾年最終就是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最終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榮譽拱手讓人。所以,現今社會中的我們,現有的知識太多,這無形中給我們添加了許多條條框框,許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確認其正確性,使得很多研究無法更新,作為新時代的一員,我們應該扛起社會的責任,為科學社會的進步而努力。

  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理論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生命的進化過程就是這個原理,不是環境適應生命,而是生命適應環境。能夠適應環境的就能夠生存下來,不能適應的就只能被淘汰,這就是一個自然選擇過程,最終有能適應環境的優秀基因的物種就能夠一直保留下來並遺傳給下去。現如今我們這個社會也是如此,許多人在抱怨社會不公中沉淪,最終被社會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卻能夠適應環境大潮流,順應時代的發展,最終在生存鬥爭中勝出。

  所以《物種起源》這本書的許多理論是能夠應用到社會中的,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指引了我們該如何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成功地生存下來,很有現實意義,我強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