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心理學視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變遷論文

淺析心理學視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變遷論文

  1.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源自哲學上的快樂論。快樂作為種幸福的觀點,在當代幸福感研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快樂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幸福感是由主觀快樂構成的。他們傾向於關注廣義上的快樂,重視人們對於生活事件的判斷以及由此引發的情緒體驗。在快樂主義心理學中,快樂與幸福是等同的概念。

  所謂主觀幸福感就是指人們根據內在的標準對自身生活質量的種整體性評估,是人們對生活中不同方面的滿意度的全面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積極情感佔優的心理狀態。主觀幸福感包括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越多而消極情感越少,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就越強烈。

  心理學中主觀幸福感領域的研究涉獵範圍十分廣泛,既強調對於臨床病理狀態的考察,也注重對於人們長期幸福感水平差異的研究。但需要指出的是,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較為明顯的侷限性。首先,將幸福感等同於對生活質量的評價,具有還原論和簡單化的傾向,不能反映幸福感的全部內容和整體面貌;其次,將幸福感定義為對過去和當前生活的評價,忽視幸福感的未來特性,個體感到幸福不僅是因為過去和當前的生活經歷,更因為接近未來的目標或看到未來的希望;再次,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指標過於簡單,只涉及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三方面的內容,很難全面、準確的對幸福感進行測量,也不能滿足研究和實踐的需要;最後,對於主觀幸福感的評價過於倚重個體的主觀感受,而忽視客觀指標在評價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由於主觀幸福感存在的種種弊端和侷限,有心理學家提出自理幸福感的概念。

  2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實現論的基礎上的,主張幸福不能等同於快樂,對情感的評估並不能準確的回答幸福的涵義。所謂心理幸福感就是指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和自我潛能的實現。心理幸福感包括六個維度,即自我接納、環境掌控、積極關係、生活目標、個人成長和自主性,每個維度都表明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是個體努力發揮潛能和實現才能的過程。

  3.社會幸福感

  同心理幸福感樣,社會幸福感也是建立在實現論的基礎之上。社會幸福感的研究最初是源於社會混亂與社會疏離問題的出現。所謂社會幸福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的關係質量,以及對其生活環境和社會功能的自我評估,社會幸福感主要包括社會整合、社會貢獻、社會和諧、社會實現和社會認同五個維度。

  概括地講,社會幸福感在研究取向上堅持幸福是否能夠真正實現,取決於個人機能的實現對於他人或社會來講是否產生意義或價值,這種意義或價值具體體現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展現他們的積極的社會機能。社會幸福感將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聯絡作為主要目標,強調個體在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從個體的社會價值、社會貢獻和良好的社會存在等方面來詮釋幸福。

  4.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的`關係

  為深入討論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家進行大量實證研究。對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關係進行析,結果發現心理幸福感在自我接納、環境掌控兩個維度上同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兩個維度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而心理幸福感的其他四個維度(積極關係、生活目標、個人成長和自主性)則與主觀幸福感呈現種相關較弱的混合關係。採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對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結構關係進行重新的擬合,並得出兩者的理想結構模型,認為兩者是積極心理機能的兩個不同但卻相互聯絡的方面。Waterman A.S.則是採用實證的方法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合二為,並將新的結構命名為實現幸福感在對美國中年人進行的次健康調查中,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進行結構整合,將整合後的理論模型命名為積極心理健康,認為是一種完滿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沒有心理疾病並且能夠實現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的全面繁榮。

  透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關於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的關係研究,大多集中於探討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對於三者之間關係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實證研究較少。總的看來,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雖然在概念意蘊上是獨立的,在個體經驗上是分離的,但在結構上三者之間卻可能存在著相互關聯,幸福感是否是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結構,即包含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個層次或維度,還需要進步的論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