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1

  今天,我瞭解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因為我閱讀了《中國傳統節日》這一整套書,書中詳細介紹節日的由來和有關節日的習俗。

  一年中第一個節日就是春節,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中國人團聚的日子,在外的人們都會趕著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在迎接這一天人們都要洗澡剃頭穿上新衣,家家戶戶貼上新對聯,放鞭炮,送祝福,到處一片喜洋洋。最開心的莫過於我們小孩子了,有的吃又有的玩,還能領到好多好多的紅包,所以,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我還知道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個節日的起源是和偉大詩人屈原有關,楚國人會在端午節包粽子,把煮好的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為擔心魚把飯吃了,所以用粽葉把米飯包住,粽子也因而得名,一直流傳至今。人們還會在這一天賽龍舟,是希望龍舟的漿能驅散江中之魚,這樣魚就不會吃掉屈原的身體。

  還有很多節日,元宵節,二月二,七夕,中秋節。這套《中國傳統節日》讓我足不出戶瞭解了中傳統節日,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2

  過年嘍!樓下是來來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邊,聽著一聲聲“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再一遍感受節日的氣氛。

  這套節日圖書非常富有童趣,最為貼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有趣習俗,看完故事,還可以更近一步的瞭解中國的節日,感受傳統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節的故事》,它用一種遊戲心態,講述了一個怪獸的故事。畫面非常灑脫,又充滿稚拙的童趣。

  春節是中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個時候我家是忙得不亦樂乎,大家熱熱鬧鬧地吃完年夜飯,我們幾個孩子就一擁而上,圍在長輩面前,嘴裡不停的說著恭喜發財的吉祥話,然後接過長輩遞過來的一個又一個紅包,樂得合不攏嘴。然後大家就會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處張燈結綵的美麗景象,再回到家裡看《春節聯歡晚會》,為雜技節目的驚心動魄哇哇大叫,也為小品相聲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這些,我嘴邊不禁浮起笑意,低頭看向手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書現在正安安靜靜地躺在我手裡,整個封面流露出一種美好祥和的氣氛,兩個憨憨的小孩子舉著燈籠,一個女人在蒸點了紅點的饅頭,這樣的場景,正如這書,讓人沉醉,體味到幸福。

  節日因故事而生動,節日因故事而流傳。過節日,經歷的是文化積澱歷史傳承,讀傳統節日故事,讀懂了老百姓的團聚歡喜和幸福。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3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套書非常有趣,裡面的知識有很多,如,有說春節的,有說端午節的,還有說清明節的。但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說中秋節——《月餅裡的秘密》。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它就會告訴你中秋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中秋節為什麼叫“中秋”節?因為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節氣“白露”和“秋分”之間。天文學上的秋分點,正好是太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這時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長。八月十五,約在“秋分”前後,俗稱“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圓,又稱為“月夕”,也有人認為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在中間,所以通稱為“中秋”。這僅僅只是一篇小文章,卻包含著許多的知識。後面的 知識更是絡繹不絕!

  翻開後面的幾頁,開始說《月餅裡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個小村莊,叫忠義村。這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他們大部分是前朝官員的後代。甲主的孩子總是欺負老百姓的孩子,並且還不能反抗。所謂甲主就是監視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統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將每二十家編為一甲,派一個大元的人當甲主。有一次,有五、六個壯丁造反了,一位聰明的鐘爺爺急忙地勸架,可是並沒有人聽。最後造反的人都被砍斷了手。

  讀到這兒,我不禁難過了起來,以前的老百姓是多麼無助,多麼弱小,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後來,鍾爺爺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全村的婦女一些特殊的月餅,併發給全村的人。這些月餅裡都塞著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除夕夜,反大元!”據說,幾個月後赫赫的元朝就滅亡了。一個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開了中國歷史的另一頁。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我們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衝動,應該多動動腦子。我們還應該牢牢地記住中秋節的習俗,不要在中秋節的時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說一句冰冰涼涼的問候,最重要的還是和父母一起度過中秋節!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4

  前幾天,我從好朋友那裡借到了一本好看的故事書,名字叫《中國傳統節日》。這本書裡面講述了我國許多非常有趣、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春節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因為春節很熱鬧,家人能團聚在一起吃著年夜飯,小朋友們還能收到許多紅包,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放鞭炮、貼窗花歡慶這幸福的時刻。春節的來歷還有一個驚險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怪物叫“年”,它像牛一樣大,每年快到年底的時候,“年”就來到陸地上見人吃人,見動物吃動物,非常殘暴,人們都很害怕它,四處逃避,人們束手無策。只有一位老爺爺沒有逃走,待在家裡,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放鞭炮、披著大紅袍、拿著紅綾子打敗了怪物。原來“年”特別害怕紅色,只要它看見紅色,眼睛就像被針紮了一樣疼,於是便逃走了。人們從次以後,每到年底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貼對聯、放鞭炮等方式對付那個怪物“年”。

  這本書的故事內容非常有意思,我瞭解到了許多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和來歷,這些節日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我們要把這些節日永遠的傳承下去。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5

  今天,我閱讀了《傳統節日篇》,裡面講了許多節日的來由和典故,比如:中秋節、清明節、除夕、春節等等。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感興趣的是清明節——掛紙的故事。相傳漢祖劉邦和楚霸王項羽,大戰了好幾回後,劉邦終於登上了帝位,得到了天下。他回到故鄉,想到祖墳上拜他已故的父母,卻只見廣大的墓園中荒涼一片,黃土祖墳上長滿了雜草,不知哪一座才是他父母的祖墳。劉邦心裡很難過,心想:雖然得到了天下,卻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墳墓,有何顏面。劉邦撒紙向天祈求,終於找到了父母的墳墓。這個故事流傳下來,後人效仿漢高祖劉邦,在清明節祭拜完祖先後,用小土塊壓上許多小紙片,表示有後人祭掃過了,以示後人對先人緬懷。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所在,當我們在墓前拜祭祖先緬懷過去時,我們更應注重現在,孝敬我們的父母、長輩。長輩用愛與光陰呵護我們成長,他們無私付出,無怨無悔,等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就到我們來孝敬父母了,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慰籍父母、長輩們的操勞,而不要像漢高祖劉邦一樣,雖然當了皇帝,但卻沒有盡到兒子的孝道。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讓大孝之花開滿神州大地,讓傳統文化在炎黃子孫心底根植。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6

  讀了《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本書,我對中國的節日也有了更深的瞭解。我還知道了元旦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的節日。我不僅僅是知道了它們的來歷,還知道了人們在這些節日中常有的習俗,如: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被人陷害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祖國被攻佔卻無能為力,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生命譜寫愛國主義樂章。後來,楚國百姓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飯糰丟進江中,讓魚蝦不食屈原屍體。

  我讀了這一篇文章後,為屈原的死而感到可惜,但我並沒有覺得他可憐。為什麼呢?因為他死的不值,為什麼呢?因為他看見國家被攻,卻不去救助,也不想辦法,最終只有含恨而去。與此同時,我還想起了一個人,他被吳國人捉去作奴隸,他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才被放回越國。可他並沒有放棄報復之心,表面上服從吳王,但暗中訓練精兵,他晚上睡覺不用被,只用柴草,還在牆上掛了一隻苦膽,為的就是不忘恥辱。終於有一天,時機成熟,滅亡吳國。他,就是越王勾踐!

  與屈原不同的是,勾踐從不忘國家的恥辱,總是想著振興國家,為國家報仇!而屈原沒有!

  我想我們青少年也是這樣,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們理應要為國家做出貢獻!讓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