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鴻章傳讀後感範文

關於李鴻章傳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李鴻章傳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鴻章傳讀後感1

  最近重讀了梁啟超先生之《李鴻章傳》,作者仿照西方人物傳記題材,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這本傳記對於我們後來人深入瞭解中國近代史、瞭解那個時代,近距離感知歷史人物頗有益處,傳記的獨特視角也有助於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對於歷史人物的瞭解,我們大抵是從教科書開始的。中學時期,我們從教科書中比較全面但又極簡略地瞭解了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史等知識,也許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許受限於教育目標的定位,我們瞭解到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個個被串接起來的“知識點”、“考點”。教科書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往往會有一個定義或結論,這自然是背誦的要點,比如我現在都還記得一點關於“太平天國”的結論:太平天國運動堅持戰鬥十四年,勢力發展到十八省,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是我國幾千年來農民運動的最高峰等等。教科書對天平天國運動是非常肯定的。李鴻章之流因為先後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運動,後來又作為清政府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雖在洋務運動中有些許貢獻,但幾十年以來,在普羅大眾心中一直是個反面角色。由此,那時的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認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難以想象英雄人物也會有缺點瑕疵?反面人物何談什麼歷史貢獻?現如今,網路上那麼多的“鍵盤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點這方面的影響?

  進入21世紀,社會更加多元化,歷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臉譜化,逐步變得有血有肉,枝葉繁茂起來。不知從何時起,由史學界到文藝界,不知不覺間掀起了歷史人物的“翻案風”。一部電視大戲《走向共和》,讓人們對李鴻章等歷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電視劇不代表正史,文藝創作的精彩不能替代歷史之事實,但畢竟在眾人的心頭蕩起了一絲絲漣漪,人們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這一波浪潮持續至今,影響頗為深遠,加上如今不少的戲說歷史、架空歷史等等文藝作品的影響,還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錯誤引領,當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如果沒有嚴肅閱讀、深度閱讀、廣泛閱讀的`習慣,要想觸控一點歷史的真相,也是難!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以他的視角觀李鴻章行事,評李鴻章才識,定李鴻章功過,自然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侷限,他的認知自然也受限於他所處的時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謂的“上帝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書求學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侷限,還得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樂於實踐,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高度吧!

  李鴻章傳讀後感2

  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李鴻章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歷史書中對他的簡單概括:剿滅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簽署不平等條約。鎮壓太平軍,讓我感到可氣,簽署不平等條約讓我幹都心痛,即使實操辦洋務運動,但北洋水師的覆滅讓我徹底的認為他是個無能賣國賊。

  在一次去圖書館找關於曾國藩的圖書時,我看到了梁啟超先生寫的《李鴻章傳》。對於梁啟超,在我們心中無疑是變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史學家、文學家,並且他們在政治上還是敵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筆下,李鴻章又是個怎樣的人。

  這本書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為自己的學識感到羞愧,對梁公的見解感到由衷的敬佩。並且讓我們從新認識了這的備受指責的晚清重臣—李鴻章。 書中,梁公對這位飽受爭議的人物評價頗高,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針對世人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梁公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寫的一句評價:李鴻章是事勢所造英雄,而非造勢之英雄。

  李鴻章是晚清統治階層裡為數不多的傑出人物之一。他的見識超出同儕,對當時中國現狀深切憂慮,深知中國處於“三千年來一大變局”,於是他倡導洋務運動。他也是中國近現代化事業的主要開拓者,洋務運動時期他開辦工廠,修建鐵路,建設海軍,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留洋,這些方面無不對中國近代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只可惜他學習洋務之皮毛、改良經濟而不改良政治,最終沒有把中國帶向富強。再加上甲午海戰的失敗以及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被當時四萬萬國人 咒罵著 及後世之人 痛斥著 ,而 他的功績也在無形中被否認。

  縱觀其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李鴻章所居“乃數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於極點之時代”另外他又是個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人,鑄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看完書之後,感慨頗多,心中也難以掩蓋對李鴻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時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在燈枯油盡之際,還被迫與俄國公使簽下密約,還仍放心不下國家…這一切也深深的打動了我。

  李鴻章傳讀後感3

  對於李鴻章,無人不曉,誰都知道他是那個簽了一系列晚清屈辱條約的人,不少人好因此給他冠上了了賣國賊的稱號。學習近代史可謂讓每個學生難受的了極點。從古代史那引領世界好幾千年,到近代落後捱打一百年,巨大的落差,感情上是難以接受。如果我有阿寬的超能力,我相信我回去修正歷史的。於是,所有的憤怒發洩到李的身上。簽了那麼多條約,果然賣國賊無疑。

  上學期無意去旁聽了一個法律專業同學的商法課。碰巧那老師講到晚清時期民商法律問題,其中他講了一些對於李的看法。說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國的裱糊匠。詫異呀,與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聞哦),他能牛在哪呢。之後很留意他向我們推薦的的一本書——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說來慚愧呀,暑假借來竟沒有讀,原封不動的還給圖書館。終於,在這一星期下定決心,讀完了。

  李和梁分屬不同的政治派系,對其所說,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可見梁對其還是相當敬重的。或許,維新派和洋務派還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呢。讀完這本書,對李鴻章可謂大有改觀。

  書中說李鴻章是時勢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勢時之英雄,我深表贊同。正像梁所說,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具體原因我也不講述,未免有照搬之嫌。我只說說幾點我所轉變的看法。

  看完此書後,不禁為李扼腕嘆息。從鎮壓太平天國發家,之後又平了北方的捻亂,卓越的軍功足以光耀門楣,就像郭子儀一樣挽救了大唐。開辦洋務,風雲中外政壇四十餘年,風光無限啊。到1895年,七十好幾了,我倒情願他死了,這樣就不用揹負國人的詬罵了,相反,絕對是十九世紀的偉人。但如果這樣就不是李鴻章了。

  他的由盛而衰猶如大清的命運,李的衰亡史即為大清的衰亡史。他不如曾國藩,他的老師急流勇退,保住了一生的好名節。試想,李鴻章也功成名退了,當時中國還有誰可以頂替他的位置。我們詬罵他,可我們如果坐在那個位置上,能保證做得比他好嗎。人才匱乏,出了一個李鴻章,我們就應該謝天謝地了。沒有他,還指不定會是什麼樣子呢。

  大清的裱糊匠,縫縫補補而已,那時的人們不都是這麼做的嗎,他只是其中一個。興辦洋務,他比誰都渴望國家強大。簽署屈辱條約,沒有誰比他更撕心裂肺。書中有一情節讓我不禁落淚。十年前,李鴻章在天津傲慢的接見了伊藤博文,根本不放在眼裡。十年後卻在日本低聲下氣的與其簽訂了馬關條約。國內叫罵聲一片時,誰又能理會李當時的苦楚。

  在國內無一人之時,李鴻章站起來,獨自承擔了這一切(雖然他辦的不那麼好,可誰又保證辦的比他好呢),他應該受到尊敬,他是個英雄,至少他是內心強大,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羅列式的史實,很容易誤導我們在心裡將李鴻章一棍子打死,對此我向好幾年對其的誤解表示“懺悔”。你怎麼樣呢?

  李鴻章傳讀後感4

  李鴻章在近代史上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所謂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次議和為李鴻章罪。李鴻章早年師從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中,始嶄露其軍事天賦,及至平捻軍,已經接替了曾國藩的地位,實為漢臣第一代表。而後致力於洋務,盡力數十載,建立了近代的工業和軍事體系,而甲午一戰,其苦心經營海路諸軍毀於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務的失敗,從此而來的是中國地位的徹底淪落。之後李鴻章以年過七旬之身體,奔走於各列強之間,盡力維持,而為世人所詬病最多的,也是在這最後的七年。

  梁啟超從李鴻章未達以前即其時的中國之形勢,兵家之李鴻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外交家之李鴻章要等幾個主要階段和方面對李鴻章進行解讀。每一事提及成敗,必以李鴻章當時所處的實境,分析他的行為決策,而不以簡單成敗論,力求客觀公正,不無理智與智慧。及至甲午戰敗,是為李鴻章個人名譽之轉折點:當中日戰事之際,李鴻章以一身為萬矢之的,幾身無完膚,人皆欲殺。而梁啟超頗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蒼者天,此前所以寵此人著何以如是其憂,後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筆至此,不禁費書而嘆也。悲慼之情,由是可知。

  梁啟超寫李鴻章,可謂實至名歸。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梁啟超和李鴻章所處時代相距不過幾年,甲午戰爭敗,則維新變法興。梁啟超和李鴻章同為救國於水火奔走,國勢之衰微,實為共見。然梁啟超惜李鴻章之視野狹窄,只知西人所謂堅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吸取李鴻章的教訓,從變法入手,尋求救國之路。梁啟超寫李鴻章,也是寫出了自己變法的勇氣與決心。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啟超本人也是譭譽極多,支援過變法,也與孫中山有接觸,支援過袁世凱,又鼓勵學生蔡鍔反對袁世凱,又一手促成五四運動。詬病者認為梁啟超善變立場不堅定,投機。而我認為梁啟超變得背後,只是在不斷尋求救國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真切而認真的。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是一句驚醒,讓我們不要盲目以成敗論是非功過,也讓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氣和判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