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譯文: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這春色眼見客居他鄉的我正愁得無法排解,竟還無賴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你讓花兒開放就已經十分魯莽,還讓黃鶯對我喋喋不休地亂鳴。

  註釋: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眼見:眼見得。愁不醒:客愁無法排遣。無賴:謂春色惱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倉猝。丁寧:再三囑咐。

  賞析:

  《杜臆》中雲:“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第一首正是圍繞“客愁”來寫詩人惱春的心緒。“眼見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說明眼下詩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畫出這種沉醉迷惘的心理狀態。然而春色卻不曉人情,莽莽撞僮地闖進了詩人的眼簾。春光本來是令人愜意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是在被客愁纏繞的詩人心目中,這突然來到江亭的春色卻多麼擾人心緒!你看它就在詩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開,又令鶯啼頻頻,似乎故意來作弄家國愁思綿綿中的他鄉遊子。此時此地,如此的心緒,這般的花開鶯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過於輕率了。杜甫善於用反襯的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裡惱春煩春的情景,就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彷彿。只不過一在亂中,愁思激切;一在暫安,客居惆悵。雖然抒發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於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說:“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註》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註參考:

  1、 週一貫 李子山.小學生必讀古詩詞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xx年:197頁

  2、 李承林.中華文典 中華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頁

  譯文及註釋

  譯文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註釋1.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顯示全部

  賞析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 顯示全部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3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代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柺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柺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裡、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裡,在那沾而欲溼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裡,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4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翻譯

  寄語東山那位窈窕的姑娘,總喜歡用幽夢去煩惱襄王。

  禪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楊絮,不會再隨著春風上下顛狂。

  註釋

  口占:指即興作詩詞,隨口吟誦出來。

  東山:各地稱東山者甚多,不詳何指,此處當為藝妓的居處。

  窈窕:美好貌。

  幽夢:隱秘的夢幻。

  惱:撩撥,使人煩惱。

  襄王:戰國時楚國的國君。

  禪心:從佛修行之心。

  絮:柳絮。

  狂:瘋狂地飄舞飛揚。

  創作背景

  蘇軾於熙寧十年(1077)至元豐二年(1079)任徐州太守,道潛曾由杭州前往探訪。蘇軾設盛宴為之接風。宴席上,一個年輕貌美的藝妓向道潛求詩,且不斷地挑逗撩撥,道潛即興吟出這首詩。

  賞析

  題目是“口占”,名符其實,通篇以口語出之,從“寄語”之下,都是答辭。首句點出對方身份——歌妓。“好將幽夢惱襄王”出自宋玉《高唐賦》。這二句意在告訴對方不要來糾纏我,還是找別人去吧。由此可見,道潛之信守佛戒,不近女色,並非是意志力剋制的結果,而是已人定界,此心已死。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後二句解釋原因:“我”潛心修禪,心無餘物,就像沾染了泥的柳絮,沉於地面,不可能隨風飄浮了,“我”也不會因你的挑逗而動凡心。這句以柳絮沾泥後不再飄飛,比喻心情沉寂不復波動。柳絮輕飄於天,隨風逐舞,猶如人之浮於世;絮之沾泥,猶如人之出於世。

  這就是佛家的禪心之所在,佛家有“放心”之說,蓋指心猿意馬;柳絮沾泥不再飄浮,喻禪心已定,心如止水,“放心”已“收”。詩人之不為聲色所動,不是有意識地恪守佛門戒律,刻意約束自己,而是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風吹不起半點漣漪。佛門說法,本重比喻,道潛以佛徒身分而用之於詩,可謂不忘其本。而此喻之妙,猶有可說者。春風飄絮,本是自然現象,春天最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動,柳絮也常以其“輕浮”之質,被賦予男女感情的色彩。這裡,不僅柳絮沾泥,風吹不起為人們所習見,因而頗能引起會心的感受,而且,在禪心觀照下,以輕質為重質,化喧為寂,設想也頗為別出心裁。

  由於作者是位佛徒,人們理解該詩,或許多著重於他對佛門戒律的自覺遵守,即所謂不涉邪淫。然而,從禪家理論來看,其意義尚不止於此。《大乘義章》卷十三說:“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維。······所言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禪定,本指坐禪時住心於一境。廣義地看,堅守禪心,不受干擾,如絮之沾泥,風吹不起,不也就是禪定的功夫麼。詩人不受女色之誘,並不是由於意識到佛門戒律,更不是害怕別人的指責,而是他本來就心如止水。這不由得使世人想起了“二祖安心”的公案。禪要自己參,心要自己安。道潛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正是他本人已經“安心”的結果。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杜陵絕句

  唐代: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註釋」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於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註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省咸陽市附近。五陵,後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裡指渭河水,位於今陝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餘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遊宴,作應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遊歷山水,曾出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並在次年被貶出長安,於是產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鑑賞

  這首詩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於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瞭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於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裡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遊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於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汙,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後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6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一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春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春風輕輕吹拂人面,帶著清新的楊柳氣息。

  譯文二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譯文三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有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指柺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柺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柺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7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註釋: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譯文: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歌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8

  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三原文

  宋代:楊萬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譯文及註釋

  兩岸舟船各背馳(chí),波痕交涉亦難為。

  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

  只餘鷗鷺(lù)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只能看到鷗鷺無拘無束無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間飛翔。

  鷗鷺:鷗鳥和鷺鳥的統稱。

  譯文

  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

  只能看到鷗鷺無拘無束無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間飛翔。

  賞析

  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一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之界。這裡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翻飛。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後,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著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轉,頗具匠心。詩人採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願望。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9

  絕句·遲日江山麗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古詩簡介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寫於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豔。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二首,繼續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翻譯/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溼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註釋

  ⑴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⑵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溼潤。

  ⑶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賞析/鑑賞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首寫於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豔。“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裡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透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溼,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緻,“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衝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0

  梅花(五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譯文

  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梅花》註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梅花》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後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於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凌寒獨自開”,這裡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梅花》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後,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後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1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及註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lù)上青天。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bó)東吳萬里船。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西嶺:西嶺雪山。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泊:停泊。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賞析二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溼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溼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絡。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賞析

  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集解】“鶯處處有之。立春後即鳴,麥黃椹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節趨時之鳥也。”唐王涯《廣宣上人以詩賀發榜和謝》:“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唐羅隱《贈滈先輩令狐補闕》詩:“花迎彩服離鶯谷,柳傍東風觸馬鞭。”

  翠柳:柳樹冬枯葉。初春柳葉是嫩黃色的。仲春柳葉是嫩綠色的。季春柳葉綠色變深開始發翠。夏天的柳葉才是翠色的。盛夏不適合黃鸝,所以黃鸝鳴翠柳的時間就在春末夏初。那麼兩個黃鸝所鳴也就呼之欲出。新郎官亦是官。民間有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的。鶯鳴乃應節趨時,暗示官位升遷。

  黃鸝相對白鷺是小鳥,小鳥應節趨時。則大鳥又將如何?

  白鷺的腳很長。高腳與高潔在古代是諧音。所以白鷺又暗喻高潔之士。唐劉禹錫《白鷺兒》:白鷺兒,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敵,眾禽喧呼獨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無雲,飛去入遙碧。”

  白鷺:習性喜沿溪灘覓食。受驚擾,會依次起飛;故有一行而上的景象。聯想最後一句嚴武任成都尹、劍南東西川節度使。經嚴武推薦,杜甫被任命為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其中的連帶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彷彿在官場中也看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場景。

  這個“上”字非常妙。與天上飛一行白鷺的意境拉開了距離。“上”恰到好處地描繪了這一場景,並有拔高提升的感覺。更可以引發聯想到身處荒野的高潔之士被提拔高升了。突出了來船的重要性。杜甫因舉薦而要去做官,提拔高升就在眼前。其中的感恩之念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飲水不忘掘井人。一切都是因為來船,這個“船”字突出了這首詩的中心以及重點。更在說明一群高潔之士是被提拔高升的。

  窗是房屋的配件,房屋表示有人存在。西嶺是山。窗含西嶺說明房屋不在山上,在山旁邊。山旁有人正是東窗才能含西嶺,東窗正是讀書的地方。讀書的地方能見到雪,便有了寒窗苦讀的味道。

  再聯想到前面所講“兩個黃鸝鳴翠柳”。暮春初夏時節,此時西嶺雪未化,足見雪存在之久遠。千秋這個漫長的時間概念卻影射了修煉的艱辛,更蘊含了多少失意與落寞。還表示歲月沒有荒廢,都快修煉成仙了。內中的邏輯是環環相扣並相互印證。表達的是有人在這裡寒窗苦讀、學成要出山的意象。這裡還包含另外一層意思:自己被別人提拔是主要是因為自己修煉的結果。有一種自我的肯定。

  門泊“萬里之船”言下之意,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經停泊在家門口了。船:在古代又稱“舟”。《易·繫辭下》:“舟揖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船行於水,水映天。船猶如行於天上。萬里船更隱含了學有所成,要去縱橫天下的意味導向。

  《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上了船也就是人生上了一個臺階,脫離了庶人階級,進入上層階級。這又強化了“兩個黃鸝鳴翠柳”所導向的要出山了的意蘊。更有“一行白鷺上青天”哪種被提拔高升的味道。

  船的象徵意義十分濃重。杜甫因嚴武舉薦出來跟著嚴武做官共事,可以理解為上了嚴武的船。而三國時期有個同名同姓的東吳嚴武是著名棋士。其字:子卿。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過該嚴武,所以有。官場如棋局。杜甫故意把這條船說成是東吳的,顯然是在借兩嚴武同名同姓把舉薦自己的那個人喻為“棋聖”。

  暗示一個政治家是棋士,還是“棋聖”;帶有一種崇敬與讚美的意味存在。或許還暗示作者甘願成為一枚棋子。這可以理解為作者一種感恩圖報的宣示。行萬里更有要做一番事業的寓意。而且坐船還意味著有一種要同舟共濟的表達。整首詩的旨趣圍繞著“船”字。所以這“東吳萬里船”意味深長。

  “兩個黃鸝鳴翠柳”引發了“應節趨時”的話題,又從側面見證了雪存在的久遠、船來泊驚起了“一行白鷺上青天”,而又說明了學成要出山的事件。水中有天,人將坐船出行,暗喻將與高潔之士一同縱橫天下。“窗含西嶺千秋雪”暗示:“寒窗苦讀”、“修煉得道成仙”又應承了“應節趨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話題。而東吳之船更點明瞭全篇的關鍵,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所有的意象意境都在那裡有機地碰撞迴盪融合。一切都讓人回味無窮。

  整首詩描繪的是以作者家為事件發生的中心地,時間在春末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樹上成雙結對的黃鸝鳥在卿卿我我地鳴叫,預示著什麼事要發生。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有船來接作者與一群高潔之士要同去做官了。事件脈絡表達的非常清晰明確。

  時間、事件、地點、情節、故事表述完滿。並且互相印證、更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感知、感懷、感恩還注入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人類最偉大的人生理想。更體現了文化人那種“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做人境界。表面看上去寫的是優美的景物,實際上則寄託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志趣情操。

  全詩以賦的方法寫作,且渾然天成,而又恰到好處不露痕跡。以至於外行人以為杜甫這首詩是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且那些明比、暗喻讓人浮想聯翩。是運用“賦、比、興”的經典之作。讓人見識到了什麼叫託物言志,什麼是詩的語言。讀這樣的作品幾乎是與讀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一樣引人入勝。詩詞之妙莫過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們述說:詩是不可翻譯的。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2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賞析: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溼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溼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絡。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裡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3

  絕句四首·其一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翻譯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鬱鬱蔥蔥的,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

  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看到堂前的松樹,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談古論今。

  註釋

  行椒:成行的椒樹。

  朱老:與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結識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鄰里朋友。

  阮生:後世常與“朱老”連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為詠知交的典故。

  賞析

  這首詩先寫草堂,舉其四景:堂西的竹筍,塹北的行椒,園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樹。詩人處在這遠離鬧市的幽靜環境之中,因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草堂的愛賞,以及他對生活的樸素要求。他久經奔波,只要有一個安身之地就已經滿足了。顯然,這首詩雖屬賦體卻兼比興,於平淡的寫景敘事中寓含著詩人的淡泊心情,以作為組詩之綱。當時杜甫因好友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草堂,足證嚴武在詩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這裡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賓卻不是嚴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見詩人當時的心境和志趣。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4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杜甫古詩)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代·杜甫《絕句》

  譯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裡到處瀰漫著花草的香味。

  燕子銜著溼泥飛來飛去忙著築巢,暖和的沙子上成雙成對的鴛鴦靜睡不動。

  註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溼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常雙雙出沒。

  賞析:

  這首詩用自然流暢然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然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然愉快心情。

  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然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然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是。“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融·七月》“春日遲遲”。這裡用以突出初春然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然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春融花草香”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然春融,初放然百花,如茵然芳草,濃郁然芳香來展現明媚然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融、花草及其散發然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透過聯想,可以有惠融和暢、百花競放、融送花香然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然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然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然初春景物描繪。

  “泥融飛燕子”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然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溼,秋去春歸然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然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然觀察十分細緻,“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的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然情狀。

  “沙暖睡鴛鴦”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衝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然溫暖,在溪邊然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然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然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然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然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然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界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然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然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然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然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然歡悅情懷然表露。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然還是他感受到然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融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然視覺、觸覺(融)、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然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然陽光明麗、惠融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控就能想象出泥土然松溼和沙礫然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然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然輕盈、鴛鴦嬌慵然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然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界和春意之中。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5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春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有什麼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註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裡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即在東風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麼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痴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麼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裡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簷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鑑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後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於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