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論馬》原文及翻譯賞析

岳飛《論馬》原文及翻譯賞析

  岳飛《論馬》

  原文: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瞰豆數升,飲泉一斛,然非清潔寧餓死不受,介冑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值復襄陽,平楊麼,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取為馬,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相關試題及答案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然非清潔寧餓死不受

  (2)比行百餘里

  (3)而秣不擇粟

  (4)甫百里

  (5)殆欲斃然

  (6)寡取易盈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2)此其為馬,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3.作者認為自己過去兩匹馬“奇”的原因是什麼?

  4.文章以馬喻人,說明什麼?

  【參考答案】

  1.(1)精細的飼料、潔淨的水 (2)及,等到(3)吃飼料

  (4)剛,才(5)幾乎,近於(6)滿足

  2.(1)良馬不是憑藉它的力氣受稱讚,而是憑藉它的品質受稱讚。

  (2)這樣的馬,吃得少容易滿足,喜歡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動,這是資質低劣的馬啊。

  3.吃得多卻不苟且隨便接受食物,力氣充沛卻不追求逞能炫耀。

  4.要善待人才,要給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條件。(或:一個人只有積蓄內力,增長德性,才會有遠大的發展前途/人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要踏實,要沉著,要嚴以律己,要有大忍之心,才能成為棟樑。)

  註釋:

  1臣:我,岳飛自稱。

  2日:每天。

  3啖:吃。

  4芻:chú,草。

  5斛:hú,古代十鬥為一斛。

  6精潔:精美的食物。

  7不受:不吃。

  8介冑:介,披上;胄, 戰甲。介冑,披上戰甲。

  9比:等到。

  10奮:振作精神。

  11午:午時,相當於今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

  12酉:酉時,相當於今下午五時至七時。

  13褫:chǐ,解,脫。

  14息:氣喘。

  15苟:gǒu,輕易。

  16裕:充足。

  17逞:逞能

  18致遠:能走遠路。

  19以:而。

  20秣:mò,喂。

  21攬:抓住。

  22轡:pèi,韁繩。

  23安:穩。

  24踴躍:蹦跳的樣子。

  25甫:才。

  26竭:竭盡。

  27殆:幾乎。

  28斃:倒下。

  29寡取:指吃喝得少。

  30易盈:容易滿足。

  31窮:力盡。

  32駑鈍:駑:劣馬,鈍:笨拙,此指沒有才能.

  譯文:

  良馬不以它的力氣為出名,而以它的品質出名。我有兩匹馬,所以經常以之為奇。每天窺視它食豆數升,喝水十鬥,然而不是清潔乾淨的'寧願餓死也不吃,披甲戴盔賓士,一開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後,才開始揮動鬣毛長聲鳴叫,奮振四蹄迅速奔跑,從午時到酉時,還可跑兩百里;脫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沒有事的樣子。這馬,吃的多卻不苟且隨便接受食物,力氣充沛卻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達遠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陽,平楊麼(不知這個是不是地名),不幸相繼死去。現在我所騎的就不一樣了。每日所吃不超過數升,飼料不條挑揀粟米,喝的也不選擇泉水,收緊韁繩就開始不安,躍躍欲試,迅速奔跑,剛到一百里,力氣竭盡,汗水淋淋,氣喘吁吁,幾乎四去的樣子.這馬,少吃容易飽,喜好逞能容易竭盡,是劣馬啊.

  賞析:

  古人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就是說,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最好的標準。時至今日,看到短文:岳飛的《論馬》(節選)深有感觸,作此文。

  嶽武穆入見,帝從容問曰:“卿得良馬不?”武穆答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才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才也。”帝稱善曰:“卿今議論極進。”

  岳飛這篇談話,透過常見的生活現象,剖析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引人深省,又窮盡事理,無事辯駁。他侃侃而談,透過馬的飲食與行走,兩相對比,說明“負重致遠”之才,必須具備若干要素。

  “受大而不苟取”。所謂“受大”,譬之於人,就是要作深厚的積累。要成為負重致遠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實。知識的汲取,才能的磨鍊,均要做到多多益善,不滿足於一得之功,一孔之見。而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應該講究“精潔”,對無益甚至有害的東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很有借鑑意義。有些青年在成才過程中,飢不擇食,對左道旁門、雜七雜八的東西,以至外來文化中一些不健康乃至腐朽沒落的貨色,也“兼收幷蓄”。結果,腦子裡像擺滿種種陳舊貨色的雜貨鋪,而放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不去努力掌握。另在物質方面,也有人是知“取”而不戒“苟取”,做不到不義之財,一毫不取。這無異飲鴆止渴。有此兩缺,根底不厚,都難成“負重致遠”之才。

  “力裕而不求逞”。一個人在品格學識上有了深厚的功底,可算“力裕”。但這對“致遠”只是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使用上應該“厚積而薄發”。而不是“只有半桶水偏要淌得很”。薄發“不是不發,而是持之有度,運用有方。要以堅韌的態度,“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毅力,歷久不衰地發揮自己的智慧與才能,以收“負重致遠”之效。恃才傲物,旁若無人,急於求成,未見大陣仗便已氣衰力竭,終歸小家子氣,不是匡時濟世,可成大器者應有的行為。

  “寡取易盈,好逞易窮。”一個人要“負重致遠”,應畢生以此為戒。戰國趙括,就給後人留下了“寡取易盈,好逞易窮”的慘痛教訓。他把兵書讀得倒背如流,連他父親老將趙奢也辯不過他,於是自以為用兵打仗很容易。一旦為將,他一到前線,就改變老將廉頗堅守持重的戰略,說這是怯戰。他下令向秦軍突擊,秦軍佯敗,他卻小勝而驕,洋洋自得。最後,這個只知紙上談兵的人,在長平陷入秦將白起的重圍,使全軍四十萬人被坑殺,害得趙國精銳盡喪,幾乎亡國。讓我們牢記此類教訓,永遠謙虛好學,博取而不自滿,堅韌求索而永不停步,奮進不已,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唐·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一切立志成才的青年朋友,都不應忘記這兩位前賢總結自身體驗的詩句,並用以自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