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並序》原文與翻譯

《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並序》原文與翻譯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資政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於河南尹樊裡之萬安山下。

  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學舍,掃一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於仁義。祥符八年,舉進士,禮部選第一,遂中乙科,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始歸迎其母以養。

  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趨舍。

  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於延州築青澗城,墾營田,復承平、永平廢寨,熟羌歸業者數萬戶。於慶州城大順以據要害,奪賊地而耕之。又城細腰、胡蘆,於是明珠、滅臧等大族,皆去賊為中國用。自邊制久隳,至兵與將常不相識。公始分延州兵為六將,訓練齊整,諸路皆用以為法。公之所在,賊不敢犯。

  自公坐呂公貶,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呂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為黨,或坐竄逐。及呂公復相,公亦再起被用,於是二公歡然相約,戮力平賊。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黨之論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賢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議而用之。

  公為人外和內剛,樂善泛愛。喪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其為政,所至民多立祠畫像;其行己臨事,自山林處士、里閭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樂道其事者甚眾。

  譯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日,資政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裡(地名)的萬安山下。

  先生兩歲時成了孤兒(古代喪父曰孤),他的母親貧困沒有依靠,就又嫁到長山(地名)的朱家。先生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著離開長山到了南都。來到學堂,打掃了一間房子,日夜讀書,他的起居飲食,別人都收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過了五年,精通了六經的主旨,寫文章、論述一定以仁義為本。祥符八年,考中進士,被禮部選拔為第一,於是考中了乙科,擔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才回到長山接來並奉養老母親。

  先生年輕的時候就有高尚的節操,在富貴貧賤譭譽歡戚方面沒有哪一項會讓他動心的,卻慷慨激昂有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志向,經常誦著這樣的警句來勉勵自己:“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侍奉皇上和對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則,不因對自己有利或有害而決定取捨。

  先生作為將帥,主要講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築起了青澗城,開墾營田,修復了承平、永平的廢棄營寨,熟羌(少數民族)回到家鄉操持舊業的好幾萬戶。在慶州城大順把持要害地區,搶奪敵人的土地來耕種。又建成了細腰城、葫蘆城,於是明珠、滅臧等大的少數民族,都離開敵人為大宋效力。自從邊境的制度廢棄了很久,以至於士兵和將領經常互不相識。先生於是把延州計程車卒分給六個將領,訓練齊整,各路兵馬都採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敵人不敢侵犯。

  後來因呂夷簡先生的事情而被貶,那些士大夫門就為範、呂兩先生的誰是誰非而爭個不停。呂先生擔心這事,凡是說範先生是正確的`人都被指責為結黨營私,有的官員因為這被貶黜放逐。一直到呂先生恢復宰相的職務,而範先生也幸虧被再次起用,於是兩位先生欣然來往,齊心協力討平叛賊。全國的讀書人都因為這事很是佩服兩位先生。但關於結黨營私的話題,從此以後就不斷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經認為範先生有賢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終力排眾議而任用他。

  先生為人,外表和氣內心剛直,樂於行善,廣有仁愛。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家裡還很窮,終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賓客,自己一天不吃兩頓肉,但他對財產卻還很樂意施捨,心胸非常豁達。等到他離職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財,妻兒僅僅溫飽而已。他處理政事,所到過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給他立祠畫像。他的行事,從山林處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國夷狄,沒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樂於談論他的人非常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