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活動反思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活動反思

  特級教師黃愛華曾說:“磨課、磨人”。十月“教研月”活動中的磨課體驗,真正讓我體會到了磨課、磨人的味道。在一次次的試教過程中磨教學環節、磨每個細節、磨我該說的每一句話……在這樣的“磨礪” 中,我得到了進步、得到了成長。我從磨課中收穫了許多,感悟了許多,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來自於課前的精心預設。

  一、“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

  磨課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我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一課,每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圍繞著如何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而腳踏實地的設計,引領學生沉浸在學習的天地,絕不講求表面的熱鬧,沒有一點花架子。匯入環節,我們進行了多次修改,開始是“蹺蹺板”的引入和“謎語”的引入,上了幾次總覺得不合適,好像是為了新穎而引入沒有實際的意義,最後在組長的提議下又改為了直接引入:孩子們今天老師跟你們一道來學習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這是一架----(天平)誰知道天平是幹什麼的?你們瞭解天平嗎?

  下面我來考考大家,指標指在正中說明左右兩邊的物體怎麼樣?指標偏向左邊說明什麼?偏向右邊呢?這樣的設計,我們覺得更加有效。探索環節,小組合作探究是新課程一個必有的環節,但是組織不好既達不到學習的目的,而且會導致課堂無法調控。在第一次試講中由於小組學習沒有組織好,所以導致了整節課沒完成教學任務。經過我們組全體成員的討論,最後設計了“剛才我們寫出了這麼多數學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標準把這些式子進行分類,可以嗎?先請同學們讀一讀大螢幕上的活動要求(1、先從信封裡拿出式子在卡紙上擺放整齊,2、然後討論出分類的標準,3、最後按討論的標準分一分。)下面請同桌的兩個人為一組,活動開始。”小組學習活動,很好地完成了合作探究的任務。最後的練習環節是我們組本次活動的主題,要體現練習的有效性,我選取有針對性、典型性的練習素材,將學習與生活有機結合。

  二、“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設計有效的探究活動

  有效的探究活動,就是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開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具有探究價值的活動,讓學生透過切身的體驗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學生從自己動手實踐中歸納出結論。本節課重點是方程的意義,我大膽的改變了教材編排,透過學生觀察天平圖自己寫出不同的數學式子,我安排了這樣的'活動:1、剛才我們寫出了這麼多數學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標準把這些式子進行分類,可以嗎?2、剛才由於選得標準不一樣所以分得結果也不一樣,今天我們重點來研究等式。請同學們把不等式放進信封裡,把等式進行分類?透過對式子進行一次一次的分類,層層推進從而得出方程的意義,以及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在整個探索過程中都是孩子們自己參與,親身感受,不是硬塞給學生,而是採用逐步滲透、深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防止了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透過合作與交流拓展思維。

  三、“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設計有效的練習題目

  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在設計練習時,層層遞進,不斷提高。體現出這樣幾個層次:鞏固練習題——判斷技巧題——實際應用題——拓展提高題。透過基本鞏固練習題、判斷技巧題檢驗學生在本節課中對方程的意義,以及方程和等式的關係的掌握情況。在基本練習第一題後我設計了一個畫圖題,用圖形象的表示出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在練習這個題時每個班都只有幾個同學能完成,後來我想既然達不到有效練習的目的乾脆就取消這個題目。

  數學從生活中來,最終還要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出示了我的重慶之行,讓孩子們透過觀察找出方程。然後又設計了兩個拓展提高練習題目,這兩個題目也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的優良品質。

  這次磨課過程,是我學習、總結、提高的過程。透過磨課,我們知道了學生的需求和教學方向;透過磨課,我們創造了最合理的教學設計;透過磨課,我們創新了教學理念;透過磨課,讓我對“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