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通用3篇)

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通用3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1

  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第1課時)

  初中化學到了第十一單元已接近尾聲,教材在編排上沒有按知識體系進行,所以從傳授角度出發,會深刻地感覺到內容顯得比較散。筆者發現在使用知識體系較清晰的原教材時,每屆學生在學習知識錯綜複雜的“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氧化物、酸、鹼、鹽相互轉化關係”時,都會出現的不可避免的兩極分化現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書編排的意圖——這裡不正是引導學生透過閱讀、分析、歸納、整理出知識條理(體系)的極好素材嗎?如此設計教學,不正是為學習綜合性較強的後續內容,在作極其重要的能力鋪墊嗎?這裡的“亂”與“堵”,是為了後續學習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從綜合性內容中整理出系統,從而保持學習的系統和流暢。

  為此,教學設計需要突出了三個基本理念:一是,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聯絡實際,學生既感到親切,又感到有用;課前,讓學生多渠道收集資料,課中,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不是“我講你聽”,自然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讓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獲取新的知識,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思維得到充分地發展。三是,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注重了協作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相融合,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

  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第2課時)

  化學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識,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和想象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單純灌輸,較少的考慮到學生的接受途徑是否恰當。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貫徹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採用類比、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過程中思維更加活躍,行為更加主動,獲取知識的需求更加強烈。

  許多問題,從小的方面講,第一、沒有注重學生書寫方程式的練習;第二、沒有規範學生化學式的書寫和練習;第三、資料圖片等資訊較少,如缺少一些胃藥圖片、溶洞圖片和侯德榜照片等。大的方面講,第一、這節課自認為雖然列碳酸鹽的主要化學性質,但學生不能很好的去認識,可能會出現模糊理解。這是想“求全”思想下導致的教學錯誤,因為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既沒有講精細、講到位,也沒有講全面。第二、在碳酸鹽(含CO3原子團)的檢驗這個重點上並沒有突破,學生沒有很好的歸納、總結和概括出檢驗的方法,也就並不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第3課時)

  這節課對比以往,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就是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學生能夠用複分解反應的條件(本節課主要是對產物的要求)去判斷反應能否發生。由這個中心而展開任務分析,可以說自己上課的思路也比較清晰。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和任務分析主要受到《知識分類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與實踐》這本書的影響,閱讀後感覺自己的教學觀念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將學習的理論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將是以後一直前行的道路。

  以往溶解性規律放在這堂課來教學,感覺難點過於集中,學生很吃力,今年嘗試在之前的教學中簡單介紹,加以分化,看來還是有好處。學生透過多次使用這個溶解性規律,能夠熟練查閱,為這節課節省了不少時間;透過應用也更能體會去記憶這個規律的作用。

  早上預上了兩節課,感覺主要問題都是時間不夠,於是絞盡腦汁壓縮幾個部分的內容。下午上課時開始還是閒庭信步,“比較自如,後面發現時間不夠就開始顯得慌亂了。”(黃老師語)很感謝幾位老師談了自己的'經驗,讓我受益匪淺。比如將複分解反應的概念放在酸和氧化物的反應後來介紹是非常自然的,那麼這節課可能就有比較充足的時間來探究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了。再如龔老師所建議的,幾個內容本來都是有文章可做的,因為趕時間可能就一筆帶過了。確實是,如果將內容適當整合,這堂課應該會從容很多的啊。

  從具體的教學手段上來看,課前我比較猶豫不絕的是幾個複分解反應實驗的處理,為了使現象生動,我增加了硫酸銅。不過按照書上的處理,應該是作為一個驗證實驗,這樣學生還是比較被動,但如果改成上課開始時的探究實驗,以此來得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感覺時間不夠……最後還是決定作為驗證實驗了。作為規則的教學,一般認為是下定義,然後用符合規則的例子來例證,但如果讓學生自己來簡單的歸納規則,下定義,會更好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學年想嘗試一下,由一些實驗來引出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但對於現象不明顯的又如何處理,難道還要提示加指示劑?真是藝無止境啊,不斷思考努力吧。

  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2

  本課題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與社會的發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學設計中,密切注意聯絡社會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慾望中探索新知識,變枯燥為生動,把學習作為一種享受;另一方面,課程設計儘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透過大量的實物、錄影、圖片,讓學生去感知、體驗、對比,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本課題設計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介紹氯化鈉、碳酸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氫根離子的檢驗方法;第二課時介紹粗鹽的提純以及複分解反應。

  本課時介紹幾種生活中常見的鹽:氯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鈣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氫根離子的檢驗。本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用影片資料介紹學生熟悉的物質──氯化鈉的製取過程,石筍和鐘乳石的形成,用豐富的表現形式保證學生的視聽結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展現化學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採用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所瞭解到的氯化鈉、碳酸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一些性質和用途。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須的化學知識、技能,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讓學生體會化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真正體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透過學生探究實驗,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探究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使學生切實感受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體現合作性學習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最後讓學生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上網查詢為我國制鹼工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蹟,將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愛國主義教育融為一體。

  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3

  生活中的鹽——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本節重點學習這三種鹽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生活中的用途。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學習效果作如下反思。

  1、從學生生活中食用饅頭這一生活習慣引入,學生既熟悉又興奮,對饅頭中的發酵粉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學習這三種鹽的的用途時,我選用大量生活中的物品、圖片,生動形象的告知學生生活中的鹽用途相當廣泛。化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2、在落實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時,我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記錄筆記;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看。我將重點知識設計成幾個問題拋給學生討論,設計成基本實驗,再透過學生的彙報,教師的引導,把幾個基本實驗串聯起來,巧妙的解決了實驗多,時間不夠,學生無法完成操作等難題。這正是本節課的亮點。而學生透過自己的設計實驗,真正掌握了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關性質。這一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探究,合作交流。

  3、本節課我還添加了趣味實驗,用於比較等量碳酸氫鈉和碳酸鈉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的快慢及生成二氧化碳多少,這樣不僅增強了課堂趣味性還開拓了學生視野。

  4、本節課學生討論的時間較多,作為教師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掌控時間,過多或過少都是無法完成整節課的流程。

  在整堂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參與面積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合作精神。新的化學課程標準倡導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已經達到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