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論文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論文

  論文關鍵詞;黨的教育方針 高職教育 教學質量 社會需求

  論文摘要: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關係著學校的生存和教育的發展。提升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應該圍繞企業需求這一中心,以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為重點,在尊重學生智慧特點的前提下,沿著黨的教育方針這條主線,從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課程建設等方面加以改進和提升。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關係著學校的生存和教育的發展。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我國的高職教育朝著持續、穩定、健康方向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再認識

  高職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只有高職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保證,才會有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高職教育是以“以服務為宗旨”,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一種教育型別,具有高等性、職業性和教育性的特徵。因此,應從滿足社會需求、實踐理論並重、注重個性培養和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等方面對高職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重新審視。

  1.滿足社會需求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體現

  滿足服務物件需求和讓服務物件滿意,是衡量任何一種服務質量的根本標準。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肩負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因此,高職教育只有以貼近市場經濟變化、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企業需求、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為價值取向,自覺按照企業需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契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使用標準,縮短畢業生與企業需求員工之間的差距,其教學效果才能得到社會認可,教學質量才能會讓社會滿意。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問題,從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到微觀求職者的擇業動機,都會對就業產生影響。但是,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眼睛向內反觀自己,做深刻的自我剖析,這其中也有教育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社會需要的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學校沒有教給學生;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技能,社會又不需要,即學校的專業設定、課程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對稱。在結構性失業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畢業生。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要實現充分、合理就業,使勞動者在就業前就具有必備的職業資格和能力,大力發展社會需求的高職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供需錯位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肯定不被社會接受,不受企業歡迎,錯位的教學也無質量而言。因此,滿足社會需求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體現。

  2.實踐與理論並重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特色體現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掌握了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良好人文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的特點主要是依賴操作技能和服務技能完成任務。換言之,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豐富學生職業知識、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為目的教育活動,為學生能夠從事某種職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這種教育相容了高等性、職業性和教育性,實踐與理論偏頗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稱其為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高職教育區別於普通教育的顯著標志;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功底,又是高職教育區別於中職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標誌。

  社會的發展已顯示出,一個人一輩子固定在一個行業或一個崗位上的時代己經消失,高職教育也隨之從就業教育走向了創業教育。然而,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有兩種不同的教育質量觀,前者以填補現有的、顯見的就業崗位為價值取向,後者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為目的。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高職教育的教育目標已由單純針對職業崗位擴充套件到著眼於整個職業生涯,能力培養已由單純滿足上崗要求走向適應社會發展。現在的能力標準不是僅指操作能力,而是指綜合的、滿足行業要求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為完成職業任務所需要的能力,既有理論,也有實踐。因此,實踐理論並重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特色體現。

  3.注重個性培養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科學體現

  在我國現有的招生體制下,進人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其高考成績低於普通高校的考生。依傳統的觀點,他們是學習較差的學生,是高中階段學校的弱勢群體,是高考的失敗者。這些觀點不僅在某些成人中存在,而且很多高職學生也存在自卑心理。然而,在高職院校中也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例如,學生李某在數控機床技能方面見長,在全市技能大賽上屢次獲獎,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代表天津市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並取得佳績,多家企業願意高薪聘用,但是李某的英語能力卻較差,考試一直不及格,按學校規定不能畢業。像李某這樣的學生在高職院校中大有人在。因此,面對高職院校中這樣的學生群體,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引起足夠的深思—究竟以怎樣更加科學的評價方法,按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考察學生;以怎樣更加科學的教育方法,針對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地進行因材施教。

  高職教育中之所以出現類似學生李某這種尷尬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解決好高職教育的人才觀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每一個個體同時存在相對獨立的八種智慧,智慧間不同的組合,便構成了個體間智慧的差異。高職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他們是具有其本身智慧特點的群體,對於不同的教育型別、不同的培養目標、不同的受教育群體,必須有不同的人才觀、教育觀、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尊重高職學生的智慧傾向,因材施教,充分挖掘與發揮他們的智慧強項,將有利於增強學生成才的信心,有利於增強教師培養人才的決心,注重學生個性培養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科學體現。

  4.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本質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各類教育的總的指導思想,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內容。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型別,應該在達到教育總目標的前提下保持高職教育的獨特性,按照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把黨的教育方針融人課程建設的各個要素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高職教育既要教會學生職業技能—學會做事,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發展職業技能,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保持可持續發展—學會學習;不僅要使學生有能力從事某種職業,還要使他們有能力融人社會—學會共處;要使學生在開發自己潛能的基礎上,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成為社會需要的勞動者-一學會生存。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要求符合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這也是黨的教育方針在新形勢下的具體運用。

  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中,只掌握生產過程某一環節的專門技術,難以承擔日益具有個性化和創意化產品的生產任務;另一方面,知識經濟也使產業的升級換代週期大為縮短,今天的朝陽企業,明天就可能成為夕陽企業。產業結構的迅速變化,使勞動者的勞動崗位變換加速,為了適應變化著的勞動力市場需求,高職教育必須摒棄功利化的教育目標,不能僅僅由“企業需求”驅動,還應該由“發展需求”驅動,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理智抉擇。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審視與把握,不僅是高職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一種覺醒,而且也是順應市場經濟需求的一種自然迴歸。高職教育不僅讓學生習得一技之長,更要使其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因此,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本質體現。

  二、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

  I.提升企業參與度,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的社會功能決定了高職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程序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什麼樣的高職畢業生最受企業歡迎?高職畢業生就業之後如何迅速融入企業?高職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要解決這些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之路,提升企業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參與度,使企業深層次地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

  所謂深層次地參與,就是根據行業、企業對人才型別的需求設定專業,以行業人才素質標準為依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一種學校育人標準與行業用人標準對接、雙向監控、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校企共同設計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技能訓練、頂崗實習、學生評價等教學環節,共同承擔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教學場所由學校延伸到企業生產車間,教學評價由學校為主變為校企共同評價,實現學生能力培養與行業技術水平、崗位要求相適應的教學目標,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專業整體教學質量。

  特別是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有企業的深度參與,可大大提高學校的實訓教學效果。實訓基地的裝置可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購買和擺設,為學生營造出真實的生產環境;實訓基地的師資可聘請企業的能工巧匠擔任,他們不僅能教授學生實踐技能,還能將他們的實踐經驗及愛崗敬業的精神傳授給學生;實訓基地的實訓專案可由企業的真實生產提供。學生在這種真實的生產情境中,不僅能練就操作技能,更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職業素養。

  2.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堅持理論實踐並重的課程建設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就是課程。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宏觀的教育理論與微觀的教育實踐聯絡起來的一座橋樑。無論什麼樣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培養目標,最終都必須藉助這座橋樑才能實現;教育層次、教育型別之分,也集中反映在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的區別上。高職院校必須基於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性、職業性和教育性的特點,建立富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發揮課程應有的教育價值,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一定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和高職教育的教育價值觀,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並重,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但又不等同於中等職業教育的“技能本位”的課程觀。在課程目標上,應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多層次態勢,僅拘泥於“崗位能力”的課程設定顯然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高職院校要為不同需要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適用課程,以滿足高職生個體發展差異性的客觀需求。在課程內容上,應採取知識、技能、態度等要素綜合化組合的策略,注重與行業(職業)標準接軌,為學生提供與其未來可能從事職業活動有關的知識與技能,不過分強調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而是注重學生多元智慧的開發,使教學更適合拓展學生的智慧強項。在充分考慮職業需要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和技能,使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在課程結構上,要打破傳統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學科內容系統化和學科結構系統化的體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排序,這不是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增減,而是追求知識點在工作過程中的系統化。在課程型別上,既要有能夠培養學生職業思維、職業技能的專業課程,也要有能夠培養學生創新和創業思維、創造能力以及人文素質的綜合類課程,為學生髮展興趣愛好、發揮自身潛能和全面塑造自我提供服務,使學生的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成為既有職業能力,又有人文素養的人才,在科學開設必修課的同時,儘量為學生多開設一些限選課和選修課,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

  3.以多元智慧理論為依據,重構評價體系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根據人的智慧結構和智慧型別,採取適合的培養方式,發現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價值、發展人的個性。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在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教育要有效地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必須使評價標準與培養目標符合同一價值取向,必須改革傳統的評價體系,改革教學導向系統,使評價發揮其應有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和激勵功能,為評價物件指明改進的`目標,為教育管理和教育決策提供有用的資訊和依據,為教師引導教學行動。

  高職院校傳統的、終結性的評價體系脫離了高職學生的群體特點,限制甚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了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重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堅持人性化、多元化、科學性和發展性的評價原則,將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形式和評價結果與學生的長期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就業和成長提供支援服務的評價體系。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應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成績多層次化、評價內容多面化。

  首先,評價主體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單一主體評價格局,在原有評價主體基礎上引入企業評價、班主任(或輔導員)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間的互評。使評價更加符合職業規範,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完善,有助於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其次,評價成績多層次化就是要在多元智慧理論指導下,在教學上注重因材施教,使學生揚長避短,充分調動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讓學生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專長。再次,評價內容的多面化就是要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不僅要注重高職生操作能力的評價,更要側重高職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評價,既要體現教育機構對學生知識素質培養的目標,又要體現企業對就業者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需求,即評價要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職業性和教育性,引導學生綜合發展,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人才。

  4知識、能力、態度,“三位一體”協調發展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徵與功能,現代高職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應該是“三位一體”—知識、能力、態度融為一體的質量。因為,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也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外在表現,是知識的昇華;態度是對職業認可度有使命感而形成的內在品質,三者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使學生將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學會做人與做事協調一致、全面發展,是契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能夠得到“德才兼備”的人才是企業的理想選擇,而做不到“兩全其美”時,企業寧可放棄那些“有才”,但職業道德欠缺之人,因為職業道德的缺失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和信譽。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加強專業理論教學,為學生今後能適應終身教育打下基礎;加強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訓練,使畢業生能夠迅速上崗的同時,特別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認知、職業態度和職業責任教育,因為這些是學生形成高尚職業道德的基礎。學校要將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首先,正確的職業理想是從業者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是其保持職業熱情的源泉,也是其高質量地完成職業任務的動力,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科學、務實的職業理想。其次,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認知教育,要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再次,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態度,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及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興趣,積極挖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點,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本專業樂趣和成就。只有從內心對職業產生了較強烈的情感,才能自覺地追求它、從事它,“愛崗”是“敬業”的基礎,“愛崗”能夠更好地“敬業”。第四,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責任教育。員工只有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並把它變成自己內心的道德情感和信念,才能自覺自願地從事本職工作,並表現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另外,短時間內可以培養學生的某種職業技能,卻不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而且良好職業道德的培養也不是經過一兩次教育活動,或由幾個教師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務,必須經過有效的培養和薰陶,而且還要從學生走進高職院校的那天起就要進行,堅持系統性、全程性和全員性。

  總之,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應該緊緊圍繞企業需求這一中心,以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為重點,在尊重學生智慧特點的前提下,沿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這條主線,不斷最佳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課程建設,重構評價體系,培育出真正受企業歡迎的、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將高職教育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