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語言學派簡析論文

地方語言學派簡析論文

  (一)馬林諾夫斯基及其“語言情境”

  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主要研究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係。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語言研究是建立在語義學理論基礎之上的,要想把語言研究深入下去,必須建立一種語義學理論,要想把語言現象解釋清楚,需要用語義學理論。他的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強調語言的功能,他認為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的功能在於使用。根據他的理論,語言被認為是一種活動的方式,不是用來描述事物的,而是用來產生行動的。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了“語言情境”探討語義理論。他認為話語的意義就是當時當地正在發生的人的活動,而人們在日常活動中所使用的語言的意義直接來自於這些活動。這一論斷意味著,原始社會語言的語言只有這一種用途,兒童都是以這種方式學會語言的。根據他的理論,話語的意義不是來自於詞語本身,而是取自於語言產生的環境,話語只有在生活情景中才能被理解,而口頭語言常常與當時的環境有關係。他的“語言環境”和“意義是語境中的功能”兩個概念為弗斯和韓禮德的語言學理論提供了歷史鋪墊。

  (二)約翰魯珀特弗斯及其“典型語言環境”

  弗斯是倫敦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語言學理論在英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弗斯就讀於英國里茲大學歷史系,1911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20年至1928年在印度旁遮普大學教授英語;1928年在倫敦大學教授語音學;1938年成為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的正式成員;1944年,倫敦大學設立普通語言學系,他成為第一任教授,培養和影響了一批語言學家。弗斯對語義學和語音學的研究都做出了巨大貢獻。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R。H。羅賓斯曾說:“語言學在兩個方面的發展是和弗斯的名字聯絡在一起的,這就是他的語言環境理論,或更概括地說,他在語義方面的語境理論和音位學中的韻律分析語言情境理論成為語言學的基礎”。弗斯語言理論的特點是從社會角度觀察語言,他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套約定俗成的符號,而且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過程。他試圖把社會研究和語言研究結合起來,認為人創造並維持文化價值,而語言又是文化價值的重要成分,所以人們可以透過語言學更好地瞭解社會本質,明確反對用邏輯學和心理學研究語言。弗斯對語言進行社會學研究是從意義著手的。他認為,語言學研究的物件是在實際中使用的語言。言語活動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是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進行的。分析語言一定會分析語言的意義“,意義”是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他所說的意義不僅是詞彙本身的意義和語法上的意義,而且包括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弗斯創造了“典型語言環境”這一概念,他認為語義學研究特定的社會角色。受索緒爾理論的影響,弗斯認為語言成份的'橫向組合性排列就是“結構”;而“系統”就是能在結構的一個位置上互相代替的一組縱向的聚合性單位。弗斯指出,語言成分出現在什麼位置通常由系統規定,在詞彙方面的表現就是搭配規則。結構不僅是各個成分之間的排列問題,各個成分之間有著互相期待的關係,系統和結構密切聯絡。弗斯在語言學方面的第二大貢獻是他提出的韻律音位學,他是第一個對韻律分析全面深入論述的語言學家。弗斯的韻律分析有兩個特點:一是區分了組合關係和聚合關係。他指出,在實際話語中,構成聚合關係的不是音位,而是“準音位單位”。準音位單位的特徵比音位少,因為有些特徵是一個音節或是一個短語中的音位共有的。弗斯沒有給韻律單位下定義,但是他在論述中表明韻律成分包括:重音、音長、鼻音化、顎音化和送氣等。無論哪種情況,這些特徵都不會存在於一個準音位單位。二是“多系統”概念。弗斯認為由語境引起的發音特徵說明了有關語境的特點,應該把它們抽象出來,建立多個“準音位單位系統”。用多系統分析法,可以把音位的許多特徵用系統表示出來。強調多系統分析,並不等於忽視結構的分析。弗斯十分重視組合關係,他認為話語的基本單位不是詞,而是在特定環境下的語篇。把語篇拆成各種層次是為了方便研究,但是不論研究哪個層次,從語音到語法再到語境,都必須分析語篇的韻律成分,一個句子的韻律成分在整個句子及其各個部分中佔著統治地位。弗斯的語言理論曾受到多位語言學家的批評。英國語言學家剛特克利斯認為沒有系統,文章意思模糊,文字晦澀,很難讀懂。美國學者弗朗西斯迪尼說,“弗斯的話很不好懂,《語音和韻律成分》一文竟象是無人校對過。”但他畢竟對英國理論語言學的開創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韓禮德及其系統功能語法理論

  韓禮德1925年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里茲,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弗斯基本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者。韓禮德繼承了弗斯的兩個基本理論,即“語言環境”和“系統”。他認為社會情境影響著人的語言,應該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在費斯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他重新規定了“系統”的意義,提出了完整的理論模式,準確定義了術語的含義及各種關係。韓禮德對語言學的貢獻是建立和發展了當代的系統—功能語法,被稱為系統語法或系統語言學。他的系統—功能語法是一種社會學導向功能語言學方法,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語言學理論之一。系統功能語法沒有像喬姆斯基那樣把理想化的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作為研究物件,而是把實際使用的語言現象作為研究物件。系統功能語法包含兩個組成部分:系統語法和功能語法。系統語法主要解釋網路系統中語言的內在聯絡,或者叫“意義潛勢”。這個網路又包含各個子系統,語言使用者可以從中做出適合的選擇。韓禮德把“語言”看作“語言行為潛勢”,是“選擇範圍”。在特定的環境中,一個人可以選用一組語言形式。語言系統由多個子系統組成,在一個系統網路中,兩個子系統可以相互依賴,也可以沒有依賴。功能語法主要用於說明語言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手段。韓禮德認為從“功能”的角度探討和研究語言學,可以揭示語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時也能夠建立語言使用的基本原理,進而探討語言功能和語言兩者之間的關係。馬林諾夫斯認為語言系統最初來源於兒童語言的功能,韓禮德發展了這種觀點,認為兒童語言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其對語言功能的逐漸掌握。對兒童而言,語言的用途有許多種,可以用來得到東西、表達感情等,是一種多功能又方便的工具。但是在兒童語言中,一句話只有一個功能。到了成年時期,功能範圍擴大到3種:概念功能、交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這3種功能含義豐富且更加抽象,可稱為宏觀功能。它體現在各種用途中的意義組成部分,是意義潛勢的組成部分。韓禮德認為必須走出語言來深入分析語言,藉助社會學理論觀察語言的使用,意義潛勢是行為潛勢在語言上的實現。韓禮德認為,文化環境不但對行為有一定程度的制約,而且對語言形式的選擇也有很大程度的制約,要把語言與社會結構聯絡起來研究。韓禮德的語言理論比較全面,既研究了形式又研究了意義。他早期的研究著重於語言的形式,中期重點研究語言的意義和功能,後期著重分析語言與社會的關係。在韓禮德的影響下,目前已經形成一支系統的語言學家隊伍,繼續完善和發展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