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歌鑑賞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歌鑑賞

  故事原文: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鑑賞:

  李白,每每想到這個名字,心中總是有一種意氣風發的感覺。在明代王世貞的《》中說李白的詩歌“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的確,李白的創作。在感情上總是噴薄而出的,像河流,夾雜著強大的力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像這首詩,句式長短不一,沒有太多的形式上的限制,更加體現了詩人思想與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天馬行空。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誕生於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自號青蓮居士。在我看來,李白雖然在詩歌創作上是一個天才,但是在政治、仕途上來說卻不是一個聰明人。因此,和大多數失意文人一樣,內心也充滿著煩憂之思。這首詩的背景。大約是天寶十二載(753)的秋天,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李白陪他登樓,設宴送行,作此詩。宣州,州治在今安徽宣城市,屬於皖南地區。這裡有一處古蹟,稱謝眺樓,又稱北樓,謝工樓。是南齊詩人謝朓擔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多次登臨,還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要送行的李雲,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李白稱他為叔,但並不是族親關係。李雲又叫李華,所以這首詩還有個題目叫做《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遇朝中故人,自然少不了一些關於時政的談論,以及對於各自近況的詢問。然而,仕途不順的李白,談及時政,談及近況,難免會聯想自身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李白的思維是如此的豐富,自然就會感嘆時間流逝如梭,自己在仕途上蹉跎了那麼多歲月,也只是留下無盡的煩憂。遙想十幾年前(742),李白應詔入京的時候,還輕狂的作詩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其實那時候,李白已經四十多歲了,所以說。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詩的開頭寫這樣的感慨時間的句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白742年應詔入京為官,上任之後才發現,所謂待詔翰林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文學侍從,跟自己所想象的根本不一樣。自己是因為負有詩名才被詔入京,除了給皇帝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作之外,並沒有其他作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政事,更別說什麼建功立業了。於是李白在744年又離開長安。之後所做的,我們所熟悉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也表達了他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像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其內心的思緒也是極其複雜的。然而儘管心中愁緒萬千,對遠道而來的友人,所說的話也只能點到為止。所以,詩人的思緒又轉到眼前的景物上面。“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的這一首詩,可謂句句都是名句。記得當初高中的時候,這首詩每一句都要記得很牢固,因為每一句都可能是名句填空的考察物件。可見,這首詩的價值所在。李白寫詩,講求“氣”。余光中的《尋李白》中這樣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詩作總是一氣呵成,隨意性較強。然而,雖然李白寫詩一氣呵成,文思卻不因此從事的開始到結尾都沒有變化,相反的卻是,跳躍性極強。一開始感嘆先前的時光與經歷離自己而去。緊接著就跳躍到眼前的景物上,於眼前人物相聯絡,不僅僅侷限於自己的悲慼。接下來,又有眼前的景物聯想到與景物有關的先人。“碰了來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情發。”李白和李雲,一個是詩壇巨星,一個是古文大家。兩人登樓賞景,把酒談心,自然少不了要評論詩文。而眼前又是謝朓樓。話題自然少不了謝朓。因此,李白詩歌雖跳躍性強,卻不因此變得雜亂無序。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面對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心裡所想卻是登天攬月。足見李白的豪放飄逸。“壯”“攬”,誇張而又貼切,使詩句充滿張力,讀起來便覺得十分豁達。同時,作者此時雖然已年過半百,但對於理想仍有如此豪邁的想法。一掃詩開始的煩憂陰鬱,恢復到作者本來的飄逸豪放,清新浪漫。

  煩憂--------驚情滿懷------又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前面已經說過,李白的詩作,跳躍性非常強。詩人剛才還忘乎所以,豪情滿懷,彷彿現實中的陰霾一掃而光,心頭的煩憂也都拋到九霄雲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不僅表現出詩人的豪情壯志,也是全市的高潮。,然而,當情緒到達高潮之後,詩人卻彷彿一下子從高處落到了地上,本來詩人還在抬著頭摘月亮,現在卻低眉垂眼,情緒一落千丈。尤其是酒的意向,給人一種頹廢之感。理想雖好,但僅僅存在於想。現實卻是作者一路南下,仕途不暢。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李白陷入深沉的苦悶之中。詩人將這無形的苦悶具體化:就像抽刀去斬流水,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的更急:舉杯想要喝酒,一醉解千愁,但卻激起更多的愁緒。不禁讓我想起李清照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白的這兩句詩,不但生動形象而且還具有思想深度。既有生活氣息,又富有哲學意味。

  詩的最後,詩人不在意氣高揚。而是陷入了思考。其實詩人還是蠻會自我排解的:“人生在世,是這樣的不順意,不如披散了頭髮,在一葉小舟去泛油江湖”。後人蘇東坡也曾有這樣的詩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樣的想法,雖說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卻也不是豁達。

  後人評價李白和杜甫的詩說:“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李白的這首詩基本上每一句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詩歌跳躍性極強,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詩人既有著天才的才能,又有著豐富的經歷,既有闊達的胸襟,又有著高度的語言駕馭能力,詩作跳躍性強卻不突兀,自然也就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地和諧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