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養生有三寶

白居易養生有三寶

  相信每一個都有聽說過白居易,甚至是學習過很多他的古詩。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的知名詩人,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永垂不朽的詩句。其實,白居易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在詩壇的成就,還有他的養生精髓。白居易早衰,然而卻獲得高壽,這與他懂得養生分不開。那麼白居易都有哪些養生方式呢?下面咱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白居易作為我國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相信到現在很多人仍是非常熟悉他。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白居易也是一名養生家。他出生在亂世,一生坎坷,卻活到了75歲。其實我們可以從他的詩歌中窺探出他的養生之道。

  白居易作為我國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相信到現在很多人仍是非常熟悉他

  養心

  心主神明,所以中醫養生首重養心、調心。白居易詩中說,“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這是他養心的重要體現,和《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病安從來”的養生精髓是一致的,也是他長壽的最重要秘訣。

  飲食均衡

  中醫倡導清淡飲食,不過食肥甘厚味。白居易就非常注重素和葷的搭配。據記載,他的早餐就是雲母粥或嫩筍,午餐晚餐也照樣素食為主,“午齋何簡潔,餅與蔬而已”,“庖童呼我食,飯熱魚鮮香”是對他健康飲食的明確記載。《黃帝內經》強調,“膏粱之變,足生大”,這恰恰反映了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大魚大肉,肥甘厚味,再加上酗酒,對健康非常不利。

  身心運動

  現代醫學強調“心理、運動和飲食干預”,其實,白居易很早就意識到並且實踐了這三點。白居易常年堅持散步,少則繞庭幾圈,多則遠足;並且還有練習氣功、打坐調神的習慣,而且已經達到了“中宵入定坐,女喚妻呼多不應”的境界。在中醫中,中醫認為,運動其實不僅僅是形體的.運動,最重要的是在運動的過程中調氣,如練太極拳就非常強調呼吸的調節。

  白居易“坐禪”養生獲高壽

  白居易54歲時初患白內障,後來又因墜馬傷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辭官歸去緣衰病,莫作陶潛範看”,所以白居易58歲時辭官退隱香山寺,但他絕不讓病痛所困,消極悲觀厭世,而是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靜和安樂康復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詩中所寫:“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在醫學尚欠發達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內障無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閉目坐禪養生。這在其晚年詩作《白香山詩集後集》卷十四《齋戒滿夜戲招夢得》中的“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等詩句中亦可見打坐參禪是白居易老年養生的方法。

  坐禪養生有何科學依據

  首先,因為坐禪是透過調身、調心的方法進行靜坐習定

  習定是佛門僧眾修身養生的方法,故此習定在佛教中稱為坐禪或禪法。習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維、排除雜念妄想、止息雜慮使身心安靜。道家《南華真經在宵》中也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無形,無搖汝神,乃可延生”。這種習定坐禪養生法實質就是一種“靜養”。

  佛教教義推崇的“七靜”即平靜、安靜、寧靜、定靜、真靜、虛靜、靈靜,都是為了使坐禪者的形與神在多層次的靜養中獲得養生效應。這種靜息境界還使坐禪者享受到脫離瑣事煩擾、精神歸於淡泊恬靜的愉悅,進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悅中陶冶性情,這種精神愉悅的養生境界使詩人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生動地描述:“中宵入定坐,女喚妻呼多不應。”

  其次,坐禪靜息養生的良性效應

  這有很多的有力證據,在中國佛教協會資料《高禪生卒年表》所載的571位高僧中,百歲以上的有12人;90歲以上的有42人;80歲以上的142人;70歲以上的361人;65歲以上的433人;這與封建帝王的壽命相比顯示出極大的反差。終生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並且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與物質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寧恬靜的高僧相比,壽命竟如此懸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禪習定自有獨到的養生之功。明代著名醫學養生家張介賓在《類經》中說:“心欲求靜,心靜而神亦靜,神靜而達養生之通衢也。故綿靜者延年,動者夭壽。”

  白居易一生坎坷卻長壽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因做過太子傅,後人也稱其為白傅或白太傅。他生逢亂世,一生坎坷,中年親人零落,但他以多病之軀活到75歲,其中原因值得探討。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因做過太子傅,後人也稱其為白傅或白太傅

  字為樂天之白居易,也實在符合其字號。他認為“身為醫王心是藥,不勞和扁到門前”,“心恬內無憂”則能少生病,生病也容易痊癒。因此,他“號作樂天應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白居易的樂天知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亂生氣,不煩惱

  “自知氣發每因情,情在何由氣得平?若問病根深與淺,此身應與病齊生。”縱有不歡之事,也能以理智戰勝情感,不氣不憤。

  淡泊名利

  每次被貶官或被迫辭官,他都能認命自樂。被貶到江洲時,他反而喜形於色說:“匡廬在唸久矣,今得青山綠水中為風月主人,幸甚!”

  遇疾不憂

  “縱病心中不憂愁”是白居易的一貫思想,既來之則安之。他在身患半身不遂之後,還“一足任它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腸。頭風若見詩應愈,齒折仍談笑不妨。”

  正確對待衰老

  不少人一旦老了,不中用了,就傷感交加,心力瘁盡。而白居易對生老病死看得比較輕,其言:“病應無所避,老更不宜忙。”

  事實上,白居易對醫療知識也多有掌握,呼吸吐納功法及按保健法,也是其長壽的保證。但其樂天的性格,是長壽基礎的基礎。

  因年老疾病而退隱的白居易以坐禪養生獲得高壽,享年75歲,這在唐代堪稱是壽星。

  白居易長壽因“四樂”

  唐代詩人白居易存詩逾三千,居唐代詩人之冠,享年75歲,是古代詩人高壽者之一。他的長壽之道是多方面的,而世人對他的“四樂”養生之道推崇備至。

  第一樂:仕途坎坷處世樂

  白居易29歲中進士入仕途,但人生道路並不是“春風得意”的。昏暗官場使他壯志難酬,政治上一再遭受打擊。儘管白居易一生坎坷,但他始終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立身處世準則,樂觀處世,以德養壽。

  第二樂:感事釋懷賦詩樂

  感事賦詩是白居易終生的樂趣,即使遇到傷心事,也以此來宣洩心中的憂愁和悲痛,求得心理平衡。在白居易的大量詩作中,隨處可見詩人這種心中煩惱自釋懷的經歷。

  第三樂:陶情怡性山水樂

  白居易一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他都要瀏覽名勝,觀賞風光,寄情山水。白居易以山水為樂,開闊了胸襟,和悅了身心,同時登山涉水也鍛鍊了體魄。

  第四樂:恬和身心交友樂

  白居易平生愛交友,善交友,由於他心地善良,交友誠摯,所以交得的友情都很牢固。他與元情誼甚篤,且詩也齊名,世稱“元白”;又與劉錫交往至深,故人稱“劉白”。他喜歡與朋友歡聚,或書信往來,或唱和酬答,吟詩作賦,樂在其中,這使他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滿足。

  白居易是怎麼養生的

  少年時代的白居易,為了能在京城長安嶄露頭角,拼命苦讀,勤奮寫作,以致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剛剛20歲,就出現了“未老而齒動發白”的症狀。以後他被貶,“謫居臥病潯陽城”,按常規難以高壽。然而,詩人卻活到75歲。奧秘何在呢?

  首先,白居易樂天如命,始終保持心情的開朗、豁達

  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心是自醫生。”(《達哉樂天行》)《舊唐書》本傳說他“常以忘懷處順為事,都不以遷謫為意”。他高歌“無憂樂性物,寡慾清心源”(《養拙》),“寡慾身少病,樂天心不憂”(《求崇裡觀居》)。就是對人類無法避免的衰老現象,他也是曠達視之。比如他的頭髮脫落嚴重,他不憂不,認為這樣“既不勞洗沐,又不煩梳掠”,反倒省事。正是由於樹立了這種樂天知命的思想,白居易總是處於一種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於身心健康極為有益。

  其次,白居易十分注重飯食之補

  白居易十分注重飯食之補

  他的早餐很簡單,不外是“一杯雲母粥”,或“烹葵炮嫩筍”。嫩筍其味鮮美,增人食慾,據現代科學分,還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對高血壓、高膽固醇症有一定療效。他的午、晚餐也以素食為主。“飢聞麻粥香,渴覺雲湯美”,“午齋何簡潔,餅與蔬而已”。就是開葷,不過是“飯熱魚鮮香”。

  最後,白居易積極練功

  堅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習慣,少則,“繞庭行數匝”;中則,“散步中門前”:多則,遠足“勞童僕”。參禪打坐,精習氣功,也是白居易養生健身的重要手段。有時“淡然臨水坐”(《約心》),有時面對前庭挺拔的松樹,“月好好獨坐”(《松聲》),還常常“夜半起端坐”。

  經過一番氣功鍛鍊,“浩然心委化”,融溶進一種凝神靜習的佳境(《冬夜》)。由於白居易具有很深的氣功功夫,然達到了“坐穩夜忘眠”或“中宵入定坐,女喚妻呼多不應的奇妙程度,從而蘊蓄起旺盛的精力。“庭前盡日立到夜”,不覺得累;“燈下有時坐徹明”,也無倦意,這就從身體條件上保證了詩人寫出了那麼多的傳世之作,白居易身體力行,潛心鑽研,最終成為古代養生的大家之一。

  結語:上述內容就是關於白居易的一些養生之道的相關介紹,透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於白居易的養生之道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了吧?如果您也對養生感興趣,那麼不妨來學習學習白居易的養生方法哦,這些可是經過現代研究,被證實有養生作用的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