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人文化性格的內傾性閱讀題及答案

關於中國人文化性格的內傾性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二、現代文(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共3題,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8題。

  中國人文化性格的內傾性

  何中華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值得仔細品味,因為我們從中能夠引申出中國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謂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來,人的所作所為方能迴歸到“禮”的要求上來。那麼,“禮”又是指什麼呢?所謂“禮”,就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屬於倫理範疇。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一定是自覺自願的,“復禮”不過是“克己”的結果罷了。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是“仁”的實現。“仁”屬內,“禮”屬外,它們互為表裡。“仁”實為“禮”的根據,“禮”是“仁”的外在表現。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禮何?”從道德人格養成的順序來看,一般是須先懂得規矩,亦即“知其然”,然後再一步步地領會其中的道理,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所以,雖然《中庸》說“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終究還需要“誠意正心”的自覺。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為風的干擾或者別人的打擾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來檢討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於自己心不在焉。這就是儒家的態度。所以,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中國文化之所以具有內傾性格,之所以採取反身性的姿態,這歸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決定的。確實,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的。這是說,東、西、南、北,加上天、地,這六個方位,都不值得聖人去探究、去追問,而是應該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審視與拷問。所以,孟子有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說法。

  中國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聖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證成為聖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證成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異。夏天熱了,中國人講究“心靜自然涼”,並不致力於改變生態,而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西方人則偏好發明電風扇、空調機之類的物件,透過改變生態來適應自身。這些都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不同旨趣。

  追根溯源,應該說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和反身性姿態,與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有著一種發生學關係。其實,鳥瞰中國的版圖,不難發現中國的海岸線很長,然而中國文化不屬於海洋型文化,而是農耕型文化。為什麼會這樣呢?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認為:對於歐洲民族來說,“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然而,“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沒有的,就算他們有更多壯麗的政治建築,就算他們自己也是以海為界——像中國便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比較了中西空間意識的不同,指出:“中國人與西洋人同愛無盡空間,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視深空,他的視線失落於無窮,馳於無極。他對這無窮空間的態度是追尋的、控制的、冒險的、探索的。中國人對於這無盡空間的態度卻是如古詩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我們嚮往無窮的心,須能有所安頓,歸返自我,成一回旋的節奏。”

  中國文化的這種內斂性格和取向,難以發展出現代科學技術,但或許正因此避免了因為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類生存困境。

  (節選自《齊魯晚報》2010年12月16日)

  6、下面對“克己復禮”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

  A.“克己”就是“去私”,“私”就是一己的私利,不符合“禮”的要求的言語舉動都是私慾、私利的體現。

  B.“克己復禮”要求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踐“禮”的要求,使人的所作所為回到“禮”的行為規範上來。

  C.“克己復禮”的實踐方式一般是先遵“禮”而行,再領悟其中的道理,但習“禮”而無內省,仍無法達到“仁”。

  D.“克己”的內省方式就是指君子遇到挫折首先要檢討自己,反躬自省,不要總是怨天尤人,從外在找原因。

  7、下列對“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和反身性姿態”形成原因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它是由“仁”的“克己”取向決定的。孟子的“仁者如射”就是說仁德君子要“求諸己”。至於外在的“六合”,聖人不考究、不追問。

  B.“仁”和“禮”一內一外,顯示中國文化人格重視“修身”、重視倫理道德的一面,至德的“聖人”理想的目標就是征服自我。

  C.它也受到中國地理環境的根源性的影響,中國的海岸線很長,然而在農耕文化看來,海是陸地的邊界,陸地處於中心。

  D.中國文化的內斂性格和取向,雖然比較難發展出現代科學技術,但是可能也避免了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類生存困境。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文化中“克己復禮”的內在要求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內傾性,這種“內在要求”是“要求”,也是“內在”的自覺。

  B.中西文化最高偶像“聖人”“英雄”對待外在自然的態度不同,他們分別是以自我的精神和物質的需要為旨趣的。

  C.農耕文明有封閉性,它以陸地為中心,是自足性的;海洋文明有開放性,它以海洋為中心,具有徵服性。

  D.西方人對待無盡空間的態度是追尋的、控制的,重視實踐;中國人的態度是敬仰和嚮往的,重視想象和心靈寄託。

  試題答案:

  二.現代文(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共3題,每小題3分)

  6. 【高考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

  【答案分析】A.“都是”太絕對,不符合“禮”的言語舉動未必都是私慾、私利的體現。

  7. 【高考考點】分析綜合,篩選整合文中資訊。

  【答案分析】D  此項是“內傾性格和反身姿態”的結果,不是題幹中的“原因”。

  8. 【高考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答案分析】B.西方文化的“英雄”征服外部世界的態度不能說是以物質的需要為旨趣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