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精選15篇)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精選15篇)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

  《戰國策魏二史舉非犀首於王》

  作者:劉向

  史舉非犀首於王。犀首欲窮之,謂張儀曰:“請令王讓先生以國,王為堯、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許由也。衍請因令王致萬戶邑於先生。”張儀說,因令史舉數見犀首。王聞之而弗任也,史舉不辭而去。

  註釋

  翻譯

  史舉在魏王面前指責公孫衍,公孫衍要使史舉陷於困境,就對張儀說:“請讓我使魏王把魏國讓給先生,魏王就成了堯、舜一樣的君主了;兩先生您又不接受,也成了許由一樣的賢人。我因此再使魏王給先生一座萬戶人家的城邑。”張儀大為高興,於是讓史舉多次去拜見公孫衍。魏王聽說後就不信任他了,史舉沒有告別就離開了魏國。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2

  《戰國策東周昭獻在陽翟》

  昭獻在陽翟,周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蘇厲為之謂周君曰:“楚王與魏王遇也,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韓之遇也,主君令許公之楚,令向公之韓。今昭獻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國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將令誰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翻譯

  昭獻來到陽翟,東周君打算派相國前往迎接,那個相國卻不想去。蘇厲替他對東周君說:“先前楚王與魏王會面時,主君曾派陳封到楚國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國去迎接魏王。楚王與韓王相會時,主君也曾派許公到楚國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韓國去迎接韓王。現在昭獻並非君主,而您卻派相國前往迎接;如果楚國的君主來到陽翟,那麼您將派誰去迎接呢?”東周君說:“對。”於是終於停止了這次行動。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3

  原文:

  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而又知趙之難子齊人戰,恐齊、韓之合,必先合於秦。秦、齊合,則公之國虛矣。公不如救齊,因佐秦而伐韓、魏,上黨長子趙之有。公東收寶於秦,南取地於韓,魏因以因,徐為之東,則有合矣。”

  翻譯

  有人替周最對趙國的金投說:“秦國派周最到齊國去的目的是為了使天下諸侯疑懼秦、齊聯合,並且秦國又知道趙國難以與齊國作戰,恐怕齊、韓兩國和好之前,必定先同秦國聯合。如果齊、秦兩國聯合超來。那麼您的趙國就要變成廢墟了。您不如救助齊國,再幫助秦國去討伐韓國和魏國,那麼上黨的長子就歸趙國所有了。這樣,您在東邊可以收到秦國送來的寶物,在南邊又能奪取韓國的土地,魏國就會因此而陷入困境,再逐步地向東邊擴充套件,那麼齊國只有向趙國求和了。”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4

  原文

  張儀之殘樗裡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為之請相於秦。張子謂秦王曰:“重樗裡疾而使之者,將以為國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為請相於秦。臣聞其言曰:‘王欲窮儀於秦乎?臣請助王。’楚王以為然,故為請相也。今王誠聽之,彼必以國事楚王。”秦王大怒,樗裡疾出走。

  翻譯

  張儀陷害樗裡疾,假裝尊重樗裡疾並讓他出使楚國。還讓楚懷王請秦惠王用樗裡疾擔任相國。張儀對秦惠王說:“尊重樗裡疾讓他做使者,是要他為秦楚兩國交好。現在他身在楚國,楚王還為他請求擔任秦國的相國。我聽說他曾經對楚王說:‘大王想使張儀在秦國陷入困境嗎?請讓我來幫助您吧。’楚王認為他說得對,所以為他請求在秦國做相國。現在大王您聽信楚王的意見任用樗裡疾為相國,他一定會拿秦國去侍奉楚王的。”秦惠王聽後大發雷霆,樗裡疾只得逃離秦國。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5

  原文

  秦召周君,周君難往。或為周君謂魏王曰:“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王何不出於河南?周君聞之,將以為辭於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翻譯

  秦國邀請西周君,西周君有些畏懼,不敢去秦國,有人為西周君對魏王說:“秦國邀請西君其目的是想讓西周進攻魏地南陽。君王您為何不在黃河南岸進行軍事演習,周君聽說後,就可以藉口魏國進兵西周,而不去秦國了。西周君不去秦國,秦國一定會擔心西周將絕其後路。便不敢渡過黃河來進攻南陽。”

  評析

  作為有實力者更應該重視名譽對自己長遠利益的巨大幫助。千萬不能因為蠅頭小利幹那些有損自己聲譽的事。對那些人所共知的道義形象,應該是保護和利用,而絕不應該毀壞他。政治家們最善於樹立道德形象,對那些血統高貴的遺老遺少、文化名人、道德楷模一定要加以尊重,以籠絡人心、以德治天下。

  在亂世中對待前朝皇帝最好的模式當屬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了王朝的道統,獲得了道義上的唯一合法性和權力上的威嚴性,在天下普通民眾眼中,顯得很具有道德形象。當然,對手和智者很會看穿這種手段,但是天下之大,有頭腦又有話語權的人又有幾個呢?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6

  原文

  蘇秦為趙王使於秦,反,三日不得見。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兩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對曰:‘吾已大矣,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案規矩刻鏤我。’一蓋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鑽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於秦,而三日不見,無有謂臣為鐵鑽者乎?”

  翻譯

  蘇秦為趙壬出使到泰國,返回來,三天沒能得到趙王的接見。蘇秦對趙王說:“我從前經過柱山,看見那裡有兩棵樹。一棵樹在呼喚自已的夥伴,一棵樹在哭泣。我間它們其中的緣故,一棵樹回答說:‘我已經長得很高大,年紀已經很老了,我痛苦的是那些匠人,將用繩墨量我按若規矩雕刻我。’一棵樹說:‘這不是我所痛苦的事情,這本來是我份內的事。我所痛苦的是那鐵鑽一樣的東西,自己鑽進去而使木屑出來。’如今臣下出使到秦國,歸來後三天不得進見,恐怕有人認為臣下是鐵鑽一類的東西吧?”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7

  原文

  宣王謂摎留曰:“吾欲兩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對曰:“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簡公用田成、監止而簡公弒,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兩用之,其多力者內樹其黨,其寡力者籍外權。群臣或內樹其黨以擅其主,或外為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必危矣。”

  翻譯

  韓宣王對摻留說:“我想並用公仲、公叔執掌國政,是否可以?”

  繆留回答說:“不可以。晉國並用六卿而招致國家分裂,齊簇公並用田成、監止而齊筒公自己被殺,魏國並用公孫衍、張儀而失去了西河之外的土地。現在大王想用兩個人同時執政,那個勢力強的一定在國內樹立自己的黨羽,那個勢力弱的也一定會憑藉國外權勢損害國家。群匝中如有在國內樹立自己黨羽,對他的君主專橫擅權的,有在國外結交,分裂國家土地的,那麼大王的國家一定危險了。”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8

  韓一·鄭彊載八百金入秦

  作者:劉向

  鄭彊載八百金入秦,請以伐韓。泠向謂鄭彊曰:“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與國,秦必不聽公。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鄭彊曰:“何如?”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幾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乘居陽翟,令昭獻轉而與之處,旬有餘,彼已覺。而幾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獻,公叔之人也。秦王聞之,必疑公叔為楚也。”

  文言文翻譯:

  鄭強車載八百金進入秦國,請求秦國討伐韓國。冷向對鄭強說:“您用八百金請求秦國討伐它自己的盟國,秦國一定不會聽從您。您不如讓秦王懷疑公叔。”

  鄭強說:“怎麼做呢?”

  冷向說:“公叔進攻楚國,是因為幾瑟在楚國,所以他主張首先進攻楚國。現在已經讓楚王用百輛車子送幾瑟回到陽翟,再讓昭獻迴轉陽翟與幾瑟住在一起,十多天之後,公叔雖已察覺為時已晚。幾瑟是公叔的仇人;昭獻是公叔的朋友。秦王聽說此事,一定懷疑公叔幫助楚國。”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9

  秦敗楚漢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遊騰為楚謂秦王曰:“王挾楚王,而與天下攻楚,則傷行矣。不與天下共攻之,則失利矣。王不如與之盟而歸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與三國攻之,義也。”

  翻譯

  秦軍在漢中把楚軍打得太敗。楚懷王被騙入秦國,秦昭玉扣留了他。遊騰替楚國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挾持楚王並和天下諸侯一起攻打楚國,那麼就有傷大王的德行了。如果不和天下諸侯共同攻打楚國,那麼就會使國家利益受到損失了。大王不如與楚玉結盟而放他回國。楚王畏懼秦國,一定不敢背叛盟約,如果背盟,大王趁此聯合齊、韓、魏三國攻打它,這才是正義的行動。”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0

  原文

  建信君貴於趙。公子魏牟過趙,趙王迎之,顧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為冠。工見客來也,因闢。趙王曰:“公子乃驅後車,幸以臨寡人,願聞所以為天下。”魏牟曰:“王能重王之國若此尺帛,則王之國大治矣。”趙王不說,形於顏色,曰:“先王不知寡人不肖,使奉社稷,豈敢輕國若此?”魏牟曰:“王無怒,請為王說之。”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前郎中以為冠?”王曰:“郎中不知為冠。”魏牟曰:“為冠而敗之,奚虧於王之國?而王必待工而後乃使之。今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為虛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與幼艾。且王之先帝,駕犀首而驂馬服,以與秦角逐。秦當時適其鋒。今王憧憧,乃輦建信以與強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椅也。”

  翻譯

  建信君在趙國很顯貴。魏國公子牟經過趙國,趙孝成王迎接他,回來以後,坐到自己位置上,面前擺著一小塊絲織物,準備讓工匠用它做帽子。工匠看見客人到來,因此迴避了。

  趙孝成王說:“公子竟然驅趕侍從者的車子,有幸光臨寡人的國家,希望聽到治理天下的道理。”

  魏國公子牟說,“君王重視國家如果能像重視這塊小小的絲織物一樣,那麼君王的國家就會大治了。”

  趙孝成王很不高興,在臉色上已經表現出來了,說:“先王不知道寡人不成器,讓我享有國家,怎麼敢輕視國家像您說的這樣!”

  魏國公子牟說:“君王不要發怒,請讓我為您解釋。”又接著說:“君王有這麼一塊小小絲織物,為什麼不讓伺侯在面前的郎中用它做成帽子?”

  趙孝戚王說:“郎中不知道怎麼做帽子。”

  魏國公子牟說:“做帽子做壞了,對於君王的國家哪裡會有損害?可是君王必定等工匠來了以後才讓他們做。如今治理天下的工匠,也許不是這樣,國家成為國空人絕的廢墟,先王得不到祭祀,然而君王不把它交給工匠,竟然交給年幼漂亮的人。再說君王的先帝,用犀首駕御馬車,讓馬服君做車右,而與秦國爭相取勝。秦國當時也要躲避它的鋒芒。現在君王猶豫不決,竟然讓建信君坐著輦車與強大的秦國爭奪勝負,臣下擔心秦國折斷大王車上的依靠。”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1

  齊助楚攻秦

  【提要】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有關國家和個人的重大決策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步走錯,謬以千里。如果沒有采納有關國家存亡的關鍵大計而導致重大決策失誤,那麼國破家亡也很正常。楚懷王是戰國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與秦國分庭抗禮的楚國走向了衰落乃至滅亡。

  【原文】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大齊王;唯儀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纐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月:“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計聽知覆逆者,唯王馳。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過聽,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曲沃(秦地)。後來秦想要報仇進攻齊國。可是由於齊、楚是友好國家,秦惠王為此甚感憂慮,於是秦惠王就對張儀說:“寡人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係正密切,請賢卿為寡人考慮一下怎麼辦才好?”張儀說:“請大王為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南方遊說楚王試試看!”

  於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楚懷王說:“敝國國王最敬重的人莫過於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過於希望給大王你做臣子;敝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過於齊國,而臣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莫過於齊王。現在齊國罪惡,對秦王來說是最嚴重的,因此秦國才準備發兵征討齊國,無奈貴國跟齊國締結有軍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時也不能使臣張儀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臣勸秦王獻上方圓600裡商、於土地。如此一來,齊就喪失了後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齊走向衰弱以後,就必然聽從大王號令。由此看來,大王如果能這樣做,楚國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又在西南對秦國施有恩惠,同時更獲得了商、於600裡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

  楚懷王一聽,非常高興,就趕緊在朝宣佈:“寡人已經從秦國得到商、於600裡肥沃的土地!”群臣聽了懷王的宣佈,都一致向懷王道賀,惟獨客卿陳軫最後晉見,而且根本不向懷王道賀。這時懷王就很詫異的問:“寡人不發一卒,而且沒有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於600裡土地,寡人認為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賀,偏只有賢卿一人不道賀,這是為什麼?”陳軫回答說:“因為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600裡,反而會招來禍患,所以臣才不敢隨便向大王道賀。”懷王問:“什麼道理呢?”陳軫回答說:“秦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秦國還沒把地割給大王,大王就跟齊國斷絕邦交,如此就會使楚國陷於孤立狀態,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如果先讓秦國割讓土地,楚國再來跟齊斷絕邦交,秦國必不肯這樣做;要是楚國先跟齊國斷交,然後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麼必然遭到張儀欺騙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張儀的欺騙,以後大王必然懊悔萬分;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後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將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已經辦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再多說,你就等待寡人的吧!”於是懷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宣佈跟齊斷絕邦交,還沒等第一個絕交使者回來,楚王竟急著第二次派人去與齊國絕交。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秦王就趕緊派使者前往齊國遊說,秦齊的盟約暗暗締結成功。果然不出陳軫所料,當楚國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時,張儀為了躲避楚國的索土使臣,竟然裝病不上朝,楚懷王說:“張儀以為寡人不願誠心跟齊國斷交嗎?”於是楚懷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齊國罵齊國,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後,才勉強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敝國所以贈送貴國的土地,是這裡到那裡,方圓總共是6裡。”楚國使者很諒訝的說:“臣只聽說是600裡,卻沒有聽說是6裡。”張儀趕緊鄭重其事的巧辯說:“我張儀在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怎麼能說有600裡呢?”

  楚國使節回國報告楚懷王以後,懷王大怒,就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這時陳軫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現在我可以說話了嗎?懷王說:“可以。”於是陳軫就很激動地說:“楚國發兵去攻打秦國,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實在不如趁此機會,不但不向秦國要求商、於600裡土地,反而再送給秦一個大都市,目的是跟秦連兵伐齊,如此或許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裡的再從齊國得回來,這不就等於楚國沒有損失嗎?大王既然已經跟齊國絕交,現在又去責備秦國的失信,豈不是等於在加強秦、齊兩國的邦交嗎,這樣的話,楚國必受大害!”

  可惜楚懷王仍然沒有采納陳軫的忠諫,而是照原定計劃發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組成聯合陣線,同時韓國也加入了他的軍事同盟,結果楚軍被三國聯軍在杜陵打得慘敗。可見,楚國的土地並非不大,而人民也並非比其他諸侯軟弱,但是之所以會弄得幾乎要亡國的慘境,就是由於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實良言,而過於聽信張儀詭詐遊說的緣故。

  【評析】

  張儀這次充當了一次國際騙子,把楚懷王騙得既失去了友邦,又丟失了土地。然而國家之間是非道德的,絕不象人與人之間有溫良恭謙讓,國家之間暴力、詭詐經常使用,一切踐踏道德的舉動在國家利益這個大前提下獲得了正義性。象義大利政治學者馬基亞維利,他最先將政治從世俗道德中脫離出來,第一次讓世人明白:政治中自有道德,但絕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情理。我們不能指責張儀,只能怪楚懷王政治上的幼稚和愚昧。

  反觀張儀之所以能將楚懷王玩弄在股掌之間,說服一國之君就象哄小孩一樣,關鍵在於他已經揣摩到楚懷王的貪慾、眼光、意志及智力的多寡和大小了。楚懷王不知道張儀分化瓦解之計,圖謀幾句空口的承諾,就自剪羽翼和自棄依靠,而且不聽智者的存亡大計,其智力的低下讓人吃驚,但是想想巧舌如簧的張儀對他的利誘,就知道原來是利令智昏!愚昧的根源在於心貪,小小的利益就可以把他誘惑得連盟友都出賣了。因此,要想說服對方,先要作好揣摩對方的功夫,然後對症下藥、以明顯的利益誘惑之,如此就能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始終佔主動、控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人打算給你明顯的利益時,你也一定要好好的分析一下,對方到底要得到什麼,其後果意味著什麼?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2

  戰國策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戰國策·齊策二》)

  註釋

  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裡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戰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

  譯文

  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夠,一個人喝這壺酒還有剩餘。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準備飲酒,然後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添上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呢?”於是就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3

  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秦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於南鄭、蘭田以入攻楚,出兵於三川以待公,殆不合軍於南鄭矣。”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楚威王攻梁,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於是攻皮氏。魏氏勁,威王怒,楚與魏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也其將揚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經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於公相支也。公戰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惡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與昭獻遇於境,其言曰收璽,其實猶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奈何?”對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以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秦必委國於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儀而已,其實猶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譯:

  楚國圍困雍氏,韓國派冷向到秦國借救兵,秦國為此派公孫昧來到韓國。公仲說:“您認為泰國將會救韓國呢?還是不救韓國呢?”

  公孫昧回答說:“秦王的話是這樣說的,請你們取道南鄭、藍田去攻打楚國,我們出兵進駐三川,等待您。這樣恐怕秦、韓兩軍永遠也不能會合了。”

  公仲說:“怎麼辦呢?”

  公孫昧回答說:“秦王一定會效法張儀以往的計謀。楚威王進攻魏國,張儀曾對秦王說:‘我們同楚國一起攻打魏國,魏國就會掉頭投向楚國。韓國本來就是魏國的盟國,這樣泰國就孤立了。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國變得強硬起來。’這時楚國一定圍攻皮氏。魏國態度強硬,楚威王大怒,楚國和魏國展開大戰,結果秦軍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滿意而歸。觀在秦國表面上聲畜救韓,而暗地裡與楚國親善,您依仗秦國態度強硬,一定輕視同楚國的戰鬥。楚國已暗中得知秦國不會幫助韓國,一定很容易同您相抗衡。您如果戰勝楚國,秦國就會同您一道乘楚國之危奪壤土地,攻佔三川而歸。您戰不勝楚國,秦國就會阻塞三川全辦拒守,您不能自救。臣下厭惡這樣的事。司馬康三次往反到楚閣的郢都,甘茂又同昭獻在邊境上會面,他們聲稱楚國收回了軍印,不再攻打韓國,其實在這背後仍有盟約。”

  公仲忍懼地說:“既然如此,那麼該怎麼辦呢?”

  公孫昧回答說:“您一定要先考慮韓國的實力,而後考慮秦國的援助,先用自身的計謀,而後考慮張儀的幫助,您不如趕快讓韓國同齊國、楚國聯合在一起,秦國一定會把國家託付給您,以解除可能遭到的進攻。這樣您疏遠的不過是張蟻罷了:,而實際上仍沒有失去秦國的邦交。”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4

  原文:

  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排其逆鱗哉?”太子曰:“然則何由?”太傅曰:“請入圖之。①”

  ……鞠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與之謀也。”太子曰:“願因太傅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諾。”出見田光,道太子曰:“願圖國事於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太子曰:“願因先生得交於荊軻,可乎?”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僂行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願足下過太子於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非節俠士也。”欲自殺以激荊軻,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剄而死。

  (《戰國策燕策三》)

  譯文:

  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他看到秦國將要吞併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裡十分憂慮,於是對他的太傅鞫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佈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侮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謀遠慮勇敢沉著,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說:“希望太傅您代為介紹,好嗎?”鞫武說:“好吧。”於是鞫武去見田光,說:“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議國家大事。”田光說:“遵命。”於是就去拜見太子。

  太子跪著迎接田光,倒退著走為他引路,又跪下來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穩,左右人都退下後,太子就離席,向田光請教道:“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能儘量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件事。”田光說:“我聽說好馬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一天可以飛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時候,連劣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現在聽說的是我壯年的情況,卻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這麼說,我不敢因此耽誤國事。我的好朋友荊軻可以擔當這個使命。”太子說:“希望能透過先生與荊軻結識,可以嗎?”田光說:“好的。”說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門口,告誡他說:“我告訴您的和先生剛才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洩露出去。”田光低頭一笑,說:“好。”

  田光彎腰曲背地去見荊軻,對他說:“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太子只聽說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大不如當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導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盡力想想辦法。’我從來就沒把您當外人,於是把你舉薦給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處走一趟。”荊軻說:“遵命。”田光又說:“我聽說,忠厚老實之人的所作所為,不使人產生懷疑,如今太子卻告誡我說:‘我們所講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洩露出去。’這是太子他懷疑我啊。為人做事讓人懷疑,就不是有氣節的俠客。”田光這番話的意思是想用自殺來激勵荊軻,接著又說道:“希望您馬上去拜見太子,說我已經死了,以此表明我沒有把國家大事洩漏出去。”說完就自刎而死。

  戰國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15

  韓一·王曰向也子曰天下無道

  作者:劉向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無道’,今也,子曰‘乃且攻燕’者,何也?”對曰:“今謂馬多力則有矣,若曰勝千鈞則不然者,何也?夫千鈞,非馬之任也。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夫越趙、魏而鬥兵於燕,則豈楚之任也哉?且非楚之任,而楚為之,是弊楚也。強楚、弊楚,其於王孰便也?”

  文言文翻譯:

  “過去您說‘天下無敵’;如今您又說‘就將攻燕’,為什麼?”虞卿回答說:“現在說馬很有力量,那是事實,如果說馬能力拖千鈞就不是事實,為什麼?現在說楚國很強大,那是事實,如果說楚國能夠跨越趙國、魏國同燕軍作戰,那哪裡是楚國所能勝任的!況且不是楚國能勝任的事情而楚國偏要去做,這是損害楚國啊,使楚國強大,使楚國受到損害,它們之中哪種情況對大王更有利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