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鴻章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1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讚歎梁啟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使讀者在瞭解李鴻章生平的同時,也使人對當時國民性和國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瞭解。

  作者一開始並未直接給李鴻章蓋棺定論,而是要讀者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傑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我個人覺得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並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好或者壞,而是應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後覺得李的內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傑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於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鬥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後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於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於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苟焉已耳。”後來又寫李興辦洋務,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主要在軍事和商務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

  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從此李的外交生涯開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後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後也。”雖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於無奈,後人也應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閒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後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我對於李的評價是功過參半,但是我還是十分佩服他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圖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無藥可救了,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這樣吧,當時國民的愚昧麻木,實在是讓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卻安於現狀不願改變現狀,這實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個想救國的人,然而黑暗的社會終究不能讓他實現心中的抱負。

  但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終究是好事,為了國家的強大而拼搏也是讓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樣我還是敬重李的,至少我們也應該向他一樣樹立自己的理想並且為之奮鬥。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2

  梁啟超言,李鴻章一生尚未有蓋棺定論,頗有爭議,立傳之時帶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時鴻章年三十八,懷才鬱悒,撫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為數奇,不復言祿矣。”機遇曾文正公和時局,而後閃亮登場。很多人說李鴻章為晚清權臣,但從權力來源的軍政上來看,是高估他了。於xx,太平軍起義之前,清王朝八旗軍東征西討,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氣沉沉,才出現滿漢權利消長的初端;於中央政府,李鴻章雖有督撫之任,但並不是握有實權的軍機大臣。

  略觀李鴻章一生,先平再明後暗。在其明時,組建淮軍,兵法帷幄,謀定後動,料敵如神,所以在軍中十五年沒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對待部下將官都是以道義相交,親愛如骨肉一般,所以將領都樂於為他效命,可堪稱將將之才。

  李鴻章一生勢不可與洋務分割,遭受世儒的唾罵是洋務,有識之士的譴責也是洋務,小民茶餘飯後也定牽動到洋務。洋務,刮骨未盡,痛與餘毒並存。當然,中日海戰,洋務破產了。李鴻章的一世英名隨海軍一起覆滅,同時陸軍的潰敗,把他平定江蘇,平頂捻軍的榮譽掩蓋了起來。海戰這一年,正是光緒十九年,李鴻章七十歲,是他一生明暗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近代史更屈辱的轉折點,李鴻章的個人榮辱成了晚清的興衰的象徵,此後他一生中最後的`八年將是外交的八年也註定必將是暗藏禍機的八年。

  當時,萬國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順理成章地,外交談判,合約簽訂多由李鴻章處理,弱國的外交,氣息奄奄,難以妙手迴天。李中堂因一紙密約——中俄密約,這一實實在在損害中國利益的條約終於讓一部分憤怒的國人稱之為當世秦檜。

  局勢造人,歷史長河湍流不息,李鴻章的明與暗,褒貶不定,但都不影響他在中國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3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諡文忠。清朝末期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同時也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

  在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裡,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李鴻章,而不再是對其一味的貶低,裡面一句“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不僅肯定了他的才華和見識,也讓我們看到其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

  書中,梁啟超對這位飽受爭議的人物評價頗高,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針對世人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梁啟超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

  做為政治家,李鴻章是晚清統治階層裡為數不多的傑出人物之一。他的見識超出同儕,也較早地意識到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於是他倡導洋務運動。他也是中國近現代化事業的主要開拓者,洋務運動時期他開辦工廠,修建鐵路,建設海軍,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留洋……但由於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被當時四萬萬國人咒罵著及後世之人痛斥著,而他的功績也在無形中被否認了。

  縱觀其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但是在皇權體制下,他沒能實現其抱負,反而招來國人對他咒罵痛斥,這不能不說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這也是李鴻章充滿悲劇色彩及爭議的原因。

  看完書之後,感慨頗多,心中也難以掩蓋對李鴻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時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在燈枯油盡之際,還被迫與俄國公使簽下密約,還仍放心不下國家…...這一切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4

  讀了梁啟超著的《李鴻章傳》,因為梁啟超與李鴻章屬於兩個政治派別,所以感覺本書應該相對公正,起碼不會過分褒獎李鴻章。

  本書中的李鴻章與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明顯不同。教材中的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封建衛道士。但本書中的李鴻章卻是一箇中心報國的“英雄”。李鴻章懷著一顆報國的心,在曾國藩的提攜下,再加上各種機遇,先後評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成為了大權在握的權臣。他推進洋務運動,訓練新軍,組建北洋艦隊,周旋於西方各國列強之間,成為中國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終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侷限,他的思想觀念決定了他註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護者。儘管他內心深處想幫助國家富強,但是他始終意識不到,中國的落後是有落後的封建制度所決定,而不知道民主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統治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撓,他更加難以施展拳腳。

  外交中,李鴻章先後代表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訂了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因此,他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可是在當時的情形下,諸多條約的簽訂都是無法挽回的,無論哪位外交家去談判,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李鴻章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列強從中國攫取的權利。

  中日甲午海戰後,李鴻章在一本與伊藤博文商議《馬關條約》的過程就能說明這一切。當時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多次商討,一直難以達成一致,李鴻章在回旅館的路上遭遇槍擊,傷勢嚴重,但依然堅持商討玩條約條款,日本方面處於歉意,在條約中做出一定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弱國無外交,沒有國家實力作為後盾,外交實力必然軟弱。如果當時換做他人,未必就強過李鴻章。

  所以,個人覺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從主觀角度講,他應該屬於一個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侷限性決定了他的失敗。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5

  李鴻章在近代史上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所謂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次議和為李鴻章罪。李鴻章早年師從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中,始嶄露其軍事天賦,及至平捻軍,已經接替了曾國藩的地位,實為漢臣第一代表。而後致力於洋務,盡力數十載,建立了近代的工業和軍事體系,而甲午一戰,其苦心經營海路諸軍毀於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務的失敗,從此而來的是中國地位的徹底淪落。之後李鴻章以年過七旬之身體,奔走於各列強之間,盡力維持,而為世人所詬病最多的,也是在這最後的七年。

  梁啟超從李鴻章未達以前即其時的中國之形勢,兵家之李鴻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外交家之李鴻章要等幾個主要階段和方面對李鴻章進行解讀。每一事提及成敗,必以李鴻章當時所處的實境,分析他的行為決策,而不以簡單成敗論,力求客觀公正,不無理智與智慧。及至甲午戰敗,是為李鴻章個人名譽之轉折點:當中日戰事之際,李鴻章以一身為萬矢之的,幾身無完膚,人皆欲殺。而梁啟超頗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蒼者天,此前所以寵此人著何以如是其憂,後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筆至此,不禁費書而嘆也。悲慼之情,由是可知。

  梁啟超寫李鴻章,可謂實至名歸。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梁啟超和李鴻章所處時代相距不過幾年,甲午戰爭敗,則維新變法興。梁啟超和李鴻章同為救國於水火奔走,國勢之衰微,實為共見。然梁啟超惜李鴻章之視野狹窄,只知西人所謂堅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吸取李鴻章的教訓,從變法入手,尋求救國之路。梁啟超寫李鴻章,也是寫出了自己變法的勇氣與決心。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啟超本人也是譭譽極多,支援過變法,也與孫中山有接觸,支援過袁世凱,又鼓勵學生蔡鍔反對袁世凱,又一手促成五四運動。詬病者認為梁啟超善變立場不堅定,投機。而我認為梁啟超變得背後,只是在不斷尋求救國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真切而認真的。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是一句驚醒,讓我們不要盲目以成敗論是非功過,也讓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氣和判斷。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6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李鴻章在列強眼中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面龐慈祥,雙眼明亮,閃爍睿智,包含幽默。他從不向人提要求,但總能獲得滿足。他很輕鬆地與人交談,不會使人緊張……對婦女禮貌,喜愛兒童。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採訪。李鴻章藉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G·亞歷山大———後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后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夥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李鴻章傳讀書筆記7

  有人說: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

  從這個角度回首過去,使人打了一個寒顫。縱有光輝的人性與溫暖的正義,更多的卻滿目蕭然。活在世上之士,有遠大的志向與臻於完美的節操,卻無奈地被時代帶來的一切束縛,有無上的榮耀,更有言不盡的苦楚、血淚,都籠罩著悲壯的色彩。但這層蒙灰的紗,卻依舊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為什麼?明知道無法改變什麼依舊奮不顧身?明知道結局依舊不放棄?明知道會如此淒涼仍不低頭?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知道了結局,無法回頭,卻還必須走在一條註定失敗的路上。顏文忠知道李希烈不會放過自己,卻沒有回頭;于謙知道自己擁立景泰之後會遭遇清算,卻至死不渝;張文忠想到過自己死後萬曆的冷酷,卻依舊變法;林文忠臨走之前考慮過銷煙之後君王的無情,卻正氣向前。是的,這是背後的信仰與理念告訴他們,催使他們,卻不曾想這竟可使他們如此執著。

  想知道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麼強大,一直在尋找著答案。

  視角停留在了《李鴻章傳》之上,因為此書特殊的作者、主人公。兩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過交集,但他們都在一條路上失敗了,黯然離場,因此更能明白對方煎熬的感覺、艱難的處境。讓我尤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對於世界各狀之駕輕就熟,是近代以來國人中罕有的世界觀,更為完整的史學體系,成就了當代人寫當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但縱然有梁公妙筆,此書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還是在於著筆李鴻章,那是中國人難以抹去的家國情節。

  李鴻章是個複雜的人物,是他曾帶來了富國強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讓中國近代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但因此可確定“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對於任何人,只有給他一個更為精準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為。梁公說他是“適成為我國十九世紀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確如其言,作為一生在中華傳統薰陶下成長的人,往往於舊時代難以完全破格,願意接受外來的文化,卻源於自身的束縛,顯得不徹底。在他的身上集中著近代中國難以取捨的選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