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

  清明節的習俗是掃墓,每到這個節日就要為死去的親人掃墓。

  有一次清明節的時候,我跟爸爸和媽媽還有我姐姐……一起去幫爺爺掃墓。我們一起爬到山上去掃墓,我看到大人們在地上潑灑酒水等,還要除掉一旁的雜草,真辛苦!然後我們還摘花、摘蕨菜。我看見許多竹筍都在地下面呀!

  “我們吃的竹筍是怎麼挖出來的呢?”我問道。媽媽回答說:“都是用鋤頭挖出來的的。”

  “哦,那肯定很累的”我說。媽媽又說:“是呀,所以才要珍惜糧食呀!”

  清明的祭掃讓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東西,知道了勞動的艱辛。因為紀念這個節日我才有了這些體驗。為此,我不由對這個節日的由來和目的很感興趣,我問了媽媽這個問題。

  媽媽回答我說:“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可以指導農民伯伯開展農業生產。同時,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是對祖先的一種尊重和思念。清明節這個節日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這是一個既有意義,又讓我懂了很多知識的節日。明年清明節我一定還來掃墓。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幾天,清明節的氣氛似乎特別濃。大街上飄著綿綿的細雨,行人們都神情肅穆、滿臉哀思地捧著一束束鮮花,朝墓地慢慢地走去。

  大家來到外公的墓前,外婆將鮮豔的彩條掛在外公的墓碑上,在墓前放上了一束純潔的淡黃色鮮花。美麗的鮮花將照片上的外公襯托得格外精神,外公的臉上路出了一絲淡淡的微笑。但在同時,我也不免產生了一陣陣心酸。是呀,從前那麼疼我、愛我的外公已經沒有了,我再也得不到那些愛了,外公,我能不想你嗎?

  大家在外公的墓前默哀了五分鐘,誰也沒有說話,因為大家不想提起那些傷心的往事,那隻會讓大家更加難過地流淚。燒金元寶的時候,我在心裡許了一個願:外公,祝您在天堂一切都好!祭拜的時候,我又在心裡默默地對外公說:“外公,如果有下輩子,我還要做您的外孫女!”要走了,我邊回頭,邊走路,直到看不見外公的墓為止。外公,我真想永遠和您在一起呀!

  回憶能給大家帶來歡樂與痛苦,但是做人也要學會向前看,要學會珍惜。只有學會珍惜,才會感覺到幸福。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3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祖掃墓的傳統節日,清明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稱為“鬼節”。民間還有上墳、添墳的習俗。晚輩帶著燒紙,供品等,到已去世的親人墳上,燒紙磕頭。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還要在墳頭上壓白紙條。聽老人們講這是給已去世的親人修房屋,防備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來表示對死去親人的悼念。此時我想起了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正值春天,萬物復甦,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郊遊的活動。這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野外去遊玩,以此來放鬆放鬆自己因工作而緊張的情緒,還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氣氛。古代也有踏青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形象的描繪了當時清明節都城人民郊遊踏青的熱鬧景象。

  清明節還是植樹的好季節。因此又有插柳植樹的活動。聽老人們說舊時候有“清明不插柳,來年變黃狗”的諺語。

  除了以上的風俗以外,還有吃蛋的習俗。這就如同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一樣。這些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已經被淘汰,有的流傳至今,有的還增加的新的內容。

  清明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還有我們小夥伴的歡樂活動,盪鞦韆,放風箏。最好玩的要數放風箏了。大家在一片寬闊的空地上,跑來跑去,歡聲笑語,共同把風箏送上蔚藍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飛歡樂,放飛夢想,放飛希望……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4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5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知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裡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著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裡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6

  清明節前一天,吃過晚飯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去睡覺了,為的是養足精神,明天早上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和大哥哥就早早地起來了,連早餐都顧不上吃,就想和大舅他們一塊到山上去上墳。可是大舅說,剛下過雨,路不好走,要大家留在家裡,下午再去。

  到了下午,太陽終於露出了笑臉,大家心想:“下午一定能去山上上墳。”

  到了2點左右,大舅說:“路幹了,我帶你們去上墳吧!”

  大家走著走著,一位大大哥哥騎著摩托車過來了,說:“我也要去上墳,我送你們一程吧。”

  很快,我就來到了目的地,到了那裡,大舅教大哥哥和我“掛親”,我心想為什麼家鄉的人把上墳稱作“掛親”呢?“掛親”大概就是牽掛親人的意思吧。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7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而我家鄉的習俗卻截然不同。

  每到清明節,不管你多忙都必須得趕回來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祭拜,假如不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清明節一早,家家趕做祭拜品,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媽媽做東西,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媽媽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麼“萬事興,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該包紙錢了,先人把一大堆的紙錢十張十張的包了起來,然後又把它曬在太陽下面曬乾,我問媽媽為什麼要曬乾呢?媽媽笑了笑說:“不曬乾怎麼好燒呢。”

  在曬紙錢時也要吃飯,吃飯前要“叫飯”,就是把飯什麼的都準備好後,叫死去的親人來“吃飯”。說是吃,其實這也是一種禮儀罷了。先人吃完“飯”後,未滿12歲的小孩能吃先人吃的飯,要重新盛飯。

  飯也吃完了,紙錢也曬乾了,是時候出發去給先人祭拜了。

  我們來到祖宗的墳前掃墓,然後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墳前,然後邊燒紙錢,邊放炮。祭拜後,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情形。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9

  明日是清明節。我正在完成語文流的作文,我想明日正好是清明節不如這會上網查查清明節的來歷。我特意與大家一起分享: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說完了清明節的由來,就來看看我網上祭先烈的事吧,我剛登陸祭先烈的網站,心中不得不想起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搶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他們都是為了新中國而丟掉了生命,我心中一陣悲憤,咬牙切齒的咒罵道國民和日本鬼子,我一連點了好幾個鞠躬和獻花,並留下了言:你們用血肉換來了新中國,我萬分感謝你們給了我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在此向你們鞠躬!

  這個清明節讓我知道了這個新時代是民族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我為他們感到自豪!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0

  清明節這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不僅杏花開了,而且天氣非常地好。有一首詩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寫的。

  清明節到了,我們當然應該去掃墓了,去紀念死去的親人和朋友,紀念死去的將軍們。他們雖然死的很早,但是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仍然活在世上。這個節日是既開心有悲傷的,如五一二大地震時,死了很多人,但是我們要去墳墓邊紀念他們。

  清明節的時候踏青是最好不過的了。清明這天,青草、嫩柳都發芽了,出去玩一玩的話,可以有著清新的空氣,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到清明節,喜愛放風箏的人都會去外面放風箏,這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呀!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所以說,就有了清明節插柳的習俗。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1

  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記憶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孃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孃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孃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昨日清晨,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提著竹籃,竹籃裡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一塊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也罷!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來祭奠一下那些與我相隔了一層泥土的親人們,也追憶一下我那些漸漸模糊的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

  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著濛濛細雨到來了。

  這天早上,又是濃郁的天,徘徊了一會了,感到分外憂愁,仍是不適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飯,拿起香紙,扛起鋤頭掃墓去了。

  踏著路上的荊棘,順著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老爺爺、老奶奶的墳前。爸爸把墳四周的雜草除掉之後,我在上面貼黃紙,插上香就離去了。

  眾多親人的墳前都去過了,我們又冒著小雨,準備去爺爺奶奶的墳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欣賞;鳥叫聲,蟲鳴聲,我無心聆聽,只顧著早些來到墳前。一會兒,我們到了。望著孤零零的墳墓,我不禁滿腹憂愁。待爸爸鋤完草,貼完紙後,我們又拿出紙錢跪在墳前,將它們全部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東倒西歪,周圍一片死氣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人們個個都帶著悲傷的心情迎接這個沉重的節日。

  清明節,最重要的就是掃墓。掃墓,是活人與陰間逝去的故人鬼魂的一次對話,所以掃墓的時候,要有沉重的心情。我們先擺上一張和幾把椅子,然後在上面擺上幾個艾餃、艾團、和幾個小菜。然後就插上香,然後就開始朝著香上拜一拜,也可以說一些祈求的話。等一切工作完後,就可以開始放鞭炮,這是一種在民俗傳統當中驅走鬼和不好的東西的一種做法。在放鞭炮時,我們要躲的遠遠的,不然會被鞭炮傷到。最後,我們就要懷著悲傷的心情下山了。

  清明節的主食是艾餃和艾團,這個麵皮是用綠綠的艾草和麵團和在一起,也就變成了綠色了。然後就開始製作艾餃和艾團了。艾團是甜甜的芝麻餡的,則艾餃就是鹹菜餡的了。雖然艾餃和艾團的製作相似,但是成形時艾團是橢圓的,而艾餃是半圓的。做好以後,在蒸籠裡面一蒸,就可以吃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的習俗,有獨特的特點,雖然這是一個沉重的節日,但也是令我們喜愛,也讓我們知道了,清明節要祭拜祖先。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4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六年級下冊語文作文:清明節的習俗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吟起這兩句詩時,然後我總會想起剛剛過去的清明時節的情形。

  4月4日,我和爸爸、媽媽及親戚們從三亞回老家,坐在車上,一想到要拜見已去世的愛我的老太公,我的情緒忽有些激動、悲哀。經過一個多鐘頭的奔波,最後回到了爺爺家。爺爺家裡人很多,有大人、小孩,熱鬧極了。

  吃完午飯,大人們開始拿起鋤頭、鏟子雲墳地給墳墓“大掃除”,然後媽媽和嬸嬸們忙著煮拜祭祖先的飯菜。下午二點多,我和表弟跟著大家去墳地。

  來到墳地,爸爸、大伯、叔叔等人忙著給墳墓打掃、貼紅紙;我和表弟繞著老太公、老太婆的墳墓追趕打鬧。這時,表哥陳澤鼎戴著草帽扛著鋤頭忽然大喊一聲:“我就是關羽,誰敢欺負我!”惹得我和表弟哈哈大笑,但一想到老祖宗,我就停止了笑聲。大人們幹完活後,便在老太公等人的墳地上擺上豐富的菜餚、點心、牛奶、水果等等,然後待燒香後,我們子孫便在草蓆上跪拜祖先。我悄悄地觀察大人們,只見他們的表情很悲傷,我心裡也很悲傷。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在心裡自創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陽光烈,此人回鄉過清明。摸了墳墓看墓碑,此時想起老祖宗。”

  當拜祭完老祖宗後,我心裡想:明年我還要來拜老祖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