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優秀議論文

有教無類優秀議論文

  相信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的樣式有社論、評論、讀後感等。寫這類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教無類優秀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人認為應該實現大眾化的普及教育,並以有教無類作為其行動的口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樣的主張在許多時候並未得到全面的實行。

  所謂的有教無類,是說只要存在著社會需要,就應當不分類別,不論對哪一類人都給以教育。然而在遙遠的古代,由於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有書本知識的人還不是很多,而當時又需要有知書達理的文化人來處理各類事務,所以同樣存在著興辦教育傳授某些知識技能的空間。由於有人不喜歡當時的所謂禮崩樂壞,以及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克己復禮的人才,便透過招收弟子的方式,開辦了早期的私立學校。並且宣稱,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等級地域之類的區別。而那些想要讀書上進的人在有幸被收為弟子以後,就要帶上一捆乾肉作為給老師的見面禮。雖然說是有教無類,但是不管怎麼教也都照例是不能白教的,必須要收了那捆乾肉才好說話。在課程設定上,也與平常人希望的有所不同,學業有成的弟子起碼要能達到適合作官的標準,而對平常人有用的務農種菜那樣的本事則是不教的。在應試製度出現以後,讀書和考試便成了受到人們普遍關注,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尋常之事。為了出人頭地而外出趕考,便成了許多讀書人十年寒窗嘔心瀝血趨之若鶩樂此不疲的事情。

  在以前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年代,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有很多都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形成的。在此後的階段,受到學校教育的人數有了明顯增加,總體和平均文化水平也在逐年提高。隨著時代的變遷,考慮到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隨後又在各地逐步開展了普遍的吸收適齡兒童入學的義務教育活動,為以後的脫貧致富提供了便利條件,因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如今的文化教育事業已是遍地開花欣欣向榮。而以各級學校為主導的應試教育仍是培養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徑。

  然而由於教育資源在地域分佈上的不均衡,導致了部分地區教育資源稀缺的局面。而在某些地區,教育資源又顯得非常密集過於集中。長期以來與升學率掛鉤的應試教育及其運作模式,也使局面變得更加嚴峻。由於追求在行業內的前途和名利地位,以及為了謀求某些利益而出現的人為運作,致使學校教育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造成了擇校之風愈演愈烈的局面。重點校與普通校以及其它方面的區分,使得分類教育的模式廣泛存在且日益根深蒂固。在某些相關方面人員調整學校佈局重新分配教育資源的狀況下,造成了邊遠地區許多學生無校可上無師來教的局面,使讀書學習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某些相關方面人員堅持下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以及對教育資源的非正常應用,改變了平等教育的理念,使許多本來可以得到造就能有光明前途的人處於被冷落被排斥的境地之中。以往倡導的有教無類,在如今卻依然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沒有相應的渠道和獨特的`本事,想要進入心目中的好學校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許多地方以強調技藝而實行的試卷外的加分,也是造成那些非正規高收費的補習培訓機構在社會上流行,繼續加重學生課外負擔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對現有學校系統的狀態和運作模式進行識別和調整。透過對現有局勢進行認真的研討,尋求妥善對策糾正以往出現的偏差,使更多的人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好處,從而能夠推動經濟發展,造福整個世界。在完成應試教育計劃的同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到民眾的利益和當前環境,繼續推行和發展普遍義務教育,使課內教育能夠在提高文化水平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作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在目前的格局下要實現真正的有教無類也許還需要經歷較為漫長的過程。如何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既是需要許多人關心關注,也是需要有關方面和民眾齊心協力共同奮鬥才能完成的事情。

  拓展

  有教無類是中國的一個成語,出自於《論語》,關於有教無類有一個跟孔子相關的典故。類是指類別,有教無類的意思就是不管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收到教育。

  有教無類的歷史故事還原:

  孔夫子周遊列國,剛剛到了魯國邊境關卡,發現魯國士兵對來往行人收取過路費,每過一次都要重新收費。很有愛國觀念的孔子皺了皺眉頭,突然又想起囊中羞澀,摸了摸口袋,發現不夠自己和學生一干人等的過路費。子貢就拿出自己的錢讓所有人過了關。

  學生宰予(字子我)就跟孔子說:“老師,早就跟您提過,應該提高學費。您看,他們住你的,吃你的,相當於您對他們有補貼。如果降低學費,是讓不窮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學費的人搭了便車。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提高學費,透過提高學費,以增加更多的獎勵和補助,來解決窮人上學的問題。”

  子我接著說:“就好像這個關卡,我覺得也應該提高過路費。您看,關卡國家建設起來要資金的,行人進進出出,還要修繕,所以即使收費國家還是有補貼的。可是窮人一個月只用進出不超過三次,而富人一個月可能進出三十次,國家的補貼實際上補給了富人。正如您提高學費一樣,過路費應該提價,然後用提高最低生活標準的辦法來補助窮人。”

  子我回說:“我這是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

  而正是因為孔子跟自我的這番對話,才有了以下一番道理。

  《論語·衛靈公》中:“子曰:‘有教無類。’”意思是指,不應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物件之外,對誰都進行教育。

  從此,有教無類的說法,在中國流傳了下來,也為中國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為古代教育體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中國的文化教育開始了部分皇族、商人、農民、奴隸都可以學,中國的文化才越來越普及了開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