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統美德的故事

  民族傳統美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劉平期賊

  詩曰:劉平避亂,賊欲烹之,乞歸食母,詣賊不欺。

  東漢時,有一個叫劉平的人,扶著母親逃難。有一天出外去尋求食物,遇見了一夥飢餓的強盜,就要把他煮熟吃了,劉平叩著頭說:“現在我為了母親去尋些野菜,讓我把野菜給母親送回去吃了,再回來給你們煮吃。”強盜們聽了,也很可憐他,就把他放了。

  劉平回到家裡,把野菜給母親吃了,稟告母親:“兒子和強盜們約了把野菜送回來,我還要回去,是不可以欺騙他們的。”說完就又回到了強盜那裡,強盜們大吃一驚!他們互相說:“從前聽說有烈士,現在親眼見到了,你走吧,我們是不忍心吃你的啊!”於是劉平保全了性命。

  言而有信,至誠之心,天地萬物都能被感動。

  :彥光易俗

  詩曰:彥光立學,招致大儒,焦通禮闕①,令其觀圖。

  隋朝時,樑彥光在相州***今河南相州***做刺史,相州地方的人性情向來是陰險偏頗、變化多端。所以樑彥光就招集了品行端方的讀書人,在每一個鄉村裡,設立一個學校,不是聖賢人的書不講。因為這個緣故,人人都很刻苦勉勵,相州地方的風俗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一個姓焦名通的人,對雙親沒有禮節,被他的從堂兄弟告發了,樑彥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子廟裡韓伯俞因為母親打他不痛,悲傷母親的力衰,對著母親大哭的畫像,焦通悲痛慚愧,好像沒有容身之地的樣子,於是樑彥光就教訓他一番,叫他回去,焦通終於改過了,成為一個品行良善的人。

  【註釋】①闕:quē,過失。

  :居仁敬齋

  詩曰:居仁主敬,以敬名齋,居喪守禮,骨立如柴。

  明朝時,有一個理學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餘幹人,師從吳與弼讀書,他的學問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為主,因為正心,把一個“敬”字放在心裡,所以就把這個“敬”字做了他書齋的名字。他平常對著妻子像見了嚴肅的賓客一樣,他的父母亡故了,居喪時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進內室的門。他和人家說話,從不講到利祿上去。後來在白鹿書院裡做講道的主教,暗地裡修持,很謹慎地自守,終身做一個平民,不肯出去做官。不遷怒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朱熹間居

  詩曰:晦翁莊重,敬慎威儀,自少至老,須臾②未離。

  南宋時,有個著名的大學者朱熹,字仲晦,別號晦翁。他的為人,很端莊穩重,在朝廷裡講話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視中看見許多饑民外逃,經調查是州官盤剝百姓太厲害了。他六次寫奏章向皇帝報告。可是,前幾次奏章都被小人給扣下了。皇帝看後,便免去了州官的職務,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說:“這個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辭職回鄉。”

  他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制服,戴了襆頭,著了方頭鞋子,到家廟裡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裡,几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地坐著,休息完了起來,就整齊了腳步慢慢地走,他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一直到老始終沒有放棄。

  【註釋】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須臾,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