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在千年文明史中積澱了高尚的傳統美德和優秀的民族精神。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宥坐之器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上參觀,看到一隻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放在座右,作為勸誡的器皿。”

  孔子說:“我曾聽說過這樣的器皿,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來作為最好的鑑誡,所以常常將它放置於座位的右邊來警惕自己。”說完,孔子回過頭來對子弟們說:“放水進去試試看。”於是,一位弟子把水灌了進去,恰到好處時,它便端正,然而繼續加水,水滿了它就傾覆。

  孔子,嘆息說道:“唉!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疑惑,進一步向夫子問道:“敢問夫子,要保持滿而不覆的狀態,有什麼辦法嗎?”孔子回答說:“聰明睿智而能自安於愚,功蓋天下而能謙讓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卻能守之以怯懦,擁有四海的財富,但能謙遜自守,這是所說的謙抑再加謙抑的方法啊!”

  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看到宥坐之器空時傾斜,真感到像為人求學,不能不加以勉力。因為不學習就沒有相當的學問、智慧、能力從事好社會工作或處理好人際關係。因此,從小就當要珍惜時光努力向學,才不至於空有理想,而無實現它的真才實學。

  而宥坐之器適中時便端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生活方方面面。好似與人相處,過於疏遠或是親近過頭,皆難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淡如水,平和而自然,反讓彼此感情更持久。凡事皆需有度,過猶不及,確實如此。

  知道人生當把握時光學習,並通過勤苦學習與鑽研,學識高了,技能強了,名利地位也接踵而至。屆時,會不會產生自滿、驕慢之心呢?古人有云:“滿招損,謙受益。”過於自滿,自以為是,就不易聽進諫言。聽不進諫言,猶如被矇住了眼睛耳朵,不知曉其中的危害,災禍由此產生。古代聖王大舜傳位於大禹時,便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提醒時時要保持一顆恭謹慎重的心,莫讓危害起於細微。

  擁有名利地位人皆歡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聲顯赫,此亦是福。古有云“福兮禍所伏”,當福來臨時,禍患可能也隱藏在其中了。因為任何事物若過分突顯、暴露或張揚,便易招來妒忌、誹謗、陷害等不祥之事,禍患也常起於此。如此,有何方法能保持不覆呢?文中,夫子強調“損之又損”,謙虛了再謙虛,方為持滿之道。謙虛厚德能載福,《易經》中有六十四卦,獨一“謙卦”六爻皆吉。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厚積薄發,謙抑上更加謙抑,才是真正保持滿而不覆的道理啊!

  對此,我們可在古聖先賢中的事例中見到諸多榜樣,如晏子身居高位,平常卻恭謹自守,安於平淡生活,不與人爭,輔佐三代君王,最終安享高壽;范仲淹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愛國愛民,縱然被貶亦不怨,隨遇而安,德風流芳至今;韓琦度量過人,性情渾厚純樸,從不崖岸自高。雖功蓋天下,位居大臣之首,對人總是謙虛禮讓;《忍經》中記載婁師德性格穩重,謙虛謹慎。他曾對弟弟說:“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忌的,你打算怎樣避免這些妒嫉呢?”婁師德的弟弟聽後,跪在地下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決不讓您擔憂。”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啊,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將唾沫擦去,正違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願,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應該不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幹,這樣笑著接受它。”

  至此,不免感慨,世人難以做到之事,對他們而言,卻是生活的日常行為。正是“宰相肚裡能撐船”,擁有一顆博大、謙卑的心胸,正如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一樣,持滿而不溢。

  我們也當時時以宥坐之器自我勉勵,好學、有度、謙恭,以智慧德能服務社會,以厚德仁心載福,付出自己的心力,期望家族綿延不絕、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孔子觀水

  孔子觀賞著向東流去的水,子貢見了向夫子問道:“君子一見到大水便要前去觀賞,這是為何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是『義』;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谷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滿後,不需用什麼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不論從哪裡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啊!”

  孔子觀水,便看到水的品德有如此多,讀罷此文,不得不令我們敬佩起水的德能來。如它那自然、從容,不刻意彰顯自己,利益萬物而不自以為有功的美德。又如它總往低處流,不怕彎曲迂迴,謙卑曲全的好品行。縱然迂迴曲下,它也一定按自己的水道行進,這似同君子那堅守原則的凜然之氣。

  水,浩浩蕩蕩,江河湖海奔流不息。永無窮盡,如宇宙人生大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永無止息。看瀑布從高山之巔毅然躍下,一往無前的氣勢裡,感受到勇者無懼的力量。無論流到哪兒,無論置在何處,水面自然平和,像法律法規講求的“公平正直”。

  水性柔和,給人以美的感受,它無色透明,纖毫必見,又猶明察秋毫。無論發源何處,都朝同一個方向——東方流去,啟迪著我們堅守操守,勿中途變節。也告訴我們,立志後當勇往向前,縱然中間會有曲折迂迴,但最終目標不改變。

  新鮮潔淨的水,洗滌物品,使它們變得清潔美好,但水已汙穢。這猶如智者以美好的道德化導人心,使人改過自新,重煥光彩,而他自身恐怕已受到委屈磨難,遭受汙辱責罵。然而,那博大的胸懷,卻可以含納汙垢,縱受盡委屈汙衊,也坦然面對,隨緣順受。

  此外,它隨方就圓,置於任何形狀的容器都能安然其中,像是有很強的親和力,可以融入大眾;它變化無常,時而為雨,時而為雪,時而為雲,時而為霧,以不同方式利益萬物,不會拘泥於外在形式;它面對美醜、淨垢,沒有分別心,同樣為之洗滌,使之更加潔淨,似同那平等心;它既能洗滌物品,又可滋養生命,功能廣大,像是君子之才華橫溢,亦能從政,亦懂醫術,亦知天文地理……

  難怪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無所爭。我們在敬佩水的德性後,也不由得感佩起孔老夫子的智慧來。

  夫子於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啟迪,從水的不同形態中,就感悟到許多人生哲理。他將萬物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於是時時處處便有所啟發。能懷有一顆謙虛好學的心,的確更能開啟智慧,在生活中領悟真理。

  想夫子尊為萬世師表,還能謙虛向萬物學習,我們又怎麼不更加謙恭善學,讓自己的品德日日新,讓智慧更加增長呢?

  :匡人解甲

  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陽虎曾經施暴力於匡地的人民,孔子與陽虎長得又很相似,於是匡地的人便以為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主宰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圍住。

  子路生性勇猛,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悅,拿起兵器便要與他們對戰。孔子見了,立即制止子路說:“哪有修行仁義之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講授詩書,不學習禮樂,那是我的過錯啊。如果以闡述先王之道,喜歡古代典章制度作為過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安排啊。來,你來唱,我來和。”

  子路聽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開始彈唱起來,孔子於是和著音樂唱起來,其音曲甚哀,唱了三遍之後,匡人知是聖人,並非陽虎,於是脫去戰甲,離開了。

  匡人圍住孔子,因誤解孔子為陽虎,然而,孔子不知何故,子路也不知何故。突遇士兵來勢洶洶,大有一決死戰之意,不免令人緊張起來。

  於是,子路怒,奮戟將與戰,想要一決高下。然而,夫子此時,竟能平心靜氣,先檢點自己有無過失。如無,繼續以禮樂教化世人,讓子路取出琴來,請子路歌,自己來和,用那哀傷的曲調表達了委婉陳情之意。這一舉動,與陽虎完全不同,令發怒的匡人頓時冷靜下來,仔細一思索,此人雖貌似陽虎,卻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原來,他是魯國的大聖人孔子啊!由此,匡人大為慚愧,也倍受感動,自動脫去了盔甲,以示不會侵犯,靜靜地離去了。

  《孫子兵法》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以禮樂教化,以德行感化,扭轉危局,真是善之善者也。

  想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人無故地無禮辱罵,難免會不高興,跟著變了臉色。若是故意挑釁,甚至要危及性命,不是擔憂驚嚇,怕也要憤慨不平,甚而被激怒,與之較量起來,難得能平心靜氣,更別談能馬上反躬自省,以智慧化解衝突,以德行感化對方了。

  夫子處事不驚,穩如泰山,還能時時保持內省,堅持以禮教人,以德化人,其深厚的智慧德行與那寬闊仁厚的胸懷,深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另外,此則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一點,當有人來找麻煩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誤會,就像匡人並非有意加害孔子,而是將孔子誤以為是傷害過他們的陽虎。如此,能夠化解誤會,自然衝突也隨之化解。正如夫子並不動武,與子路相和而歌,使得匡人認清了孔子的身份,自然地化去了禍患。倘若任由子路與之大戰,寡不敵眾,屆時死傷一片,到頭來卻發現只是一個誤會,豈不是冤枉?如此,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順或是突變,也當冷靜思考,不要亂了方寸。因為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小誤會,若意氣用事,反可能加深誤會,使問題更加嚴重。能夠提起理智,以一顆仁愛之心,體察他人,客觀面對,則將更有助於誤會的消除,從而化解衝突,使彼此更為和睦,也讓生活更為安寧美好。

  聖賢人的智慧,實為我們為人處事的至善良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