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論語十則原文及詞語解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七上論語十則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教版七上論語十則:樂的解釋

  不亦樂乎的“樂”不應該讀yuè,而應該讀lè。

  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註釋是:說,同悅;樂,音洛。《論語 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註釋也是:好,去聲;樂,音洛。按今天的讀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於入聲“十一藥”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裡,“洛”和“樂”發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應該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è。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è***例:音樂***、lè***例:快樂***外,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註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並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於今天的y*** ,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可見,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應該讀yao。

  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è。***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è。***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ào。

  人教版七上論語十則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複習,今義:學習。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數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範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範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藉***把,今義:可能、許可。,今義:表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