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著名成語故事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訊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

  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宣告:“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

  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鬆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

  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麼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鬆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麼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建立起來的。

  :破釜沉舟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俅??旄閃福?緩蟠??a href='//' target='_blank'>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訊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