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著名成語故事

  《史記》,它以通俗簡潔的文字,將中國古典史學名著《史記》中記載的精彩故事和著名人物,做了精心編選和生動形象的講述。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奇貨可居

  呂不韋,原本是韓國陽翟的一個大商人。擅長經營之道,他往來各地,賤買貴賣,因此積累了千金的家產。

  秦昭王四十年,秦國太子去世。兩年以後,秦昭王把他的次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安國君非常寵愛一位姬妾,還把她立為正室夫人,號稱華陽夫人。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是,華陽夫人沒有能給他生一個兒子。安國君的兒子裡,有一個名叫子楚,他的母親名叫夏姬,不受安國君的寵愛,所以備受冷落。而子楚,在安國君眼裡,有他也行,沒他也可,後來,子楚被秦王派到趙國去當質子。即便有了人質在手,趙國還是經常遭到秦國的攻打。趙王大概認為子楚的父親都沒把他看得多麼重要,便也殺都懶得殺他,況且如果殺了他,不僅沒什麼意義,反倒給了秦國一個藉口。所以,子楚在那裡並沒有受到禮遇,倒也沒有生命之危。

  子楚雖然是秦國太子的兒子,又擔當這麼危險的任務,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所享受的待遇卻很差。秦國那邊根本不關心他,就像沒這個人似的,趙國不殺他就算慶幸了,更不要說給他提供點補助了。他日常乘坐的車輛比較破舊,生活的費用也不寬裕,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他在趙國過得很不如意。當時,呂不韋正在趙國都城邯鄲經商,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了被當作人質的秦王之孫子楚。呂不韋雖然是個商人,但是卻有著十分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極大的政治野心,他認為子楚的利用價值極大,可以說是奇貨可居。於是,他正式去拜見了子楚,對他說:“我幫助公子光大您的門第。”子楚聽後不以為然,笑著說:“先生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第,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第吧。”呂不韋則說:“您還不知道吧,在下的門第要等到公子的門第光大之後才能光大起來。”子楚見呂不韋不像是在跟他開玩笑,同時他又不明白呂不韋這句話的意思,因此,他請呂不韋入座,和他深入地交談起來。呂不韋說:“秦王老了,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在下私下裡聽說,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對她言聽計從,可是很遺憾華陽夫人沒有兒子。雖然如此,她卻能夠對嫡系繼承人的選立起決定作用。現在,公子兄弟有二十餘人,您只排在中間,並不受寵,又加上長久地在國外做人質,與父親安國君的感情更加深厚不了。如果秦王去世,安國君繼位後,他也不會把您召回秦國,讓您有機會與在他身邊的兒子們競爭太子的位置。”子楚說:“是這樣啊。那我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就像我們商人做生意需要資本一樣,沒錢什麼都解決不了。公子現在缺少的就是錢,所以您沒有能力送東西給您的親戚,也沒有能力結交那些貴族身邊的賓客。所以即使你是再好的商品,也沒人願意出來替你宣傳包裝。在下雖然不能富可敵國,但手裡也有幾個錢,在下願意拿出千金,來替公子做這件事情,在下要讓公子成為華陽夫人的兒子。”子楚聽了這話,立即離開座位,向呂不韋叩頭,說:“如果先生的計策能夠成功,事成之後,我願意與先生共同享有秦國的土地。”

  :一字千金

  子楚繼位只有三年便去世了,太子嬴政繼位。他尊奉呂不韋為相國,尊稱他為“仲父”。當時,秦王嬴政年紀還小,太后親自主持朝政,實際是呂不韋執掌大權。趙姬與呂不韋舊情復發,二人私通。

  此時,戰國四公子,即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名聲遠揚,他們禮賢下士、廣交賓客,並且藉此互相傾軋爭鬥。呂不韋所在的秦國雖然強大,他的家裡雖然富有,家僮甚至多達萬人,但是卻不如這四人那麼有聲譽。呂不韋經常感到羞愧,於是,他不惜重金,召來了眾多文人學士,優待他們,門下的食客達到了三千多人。

  當時,諸侯各國有許多辯才,例如荀卿等人,他們著書立說,使自己的學說主張遍佈天下。呂不韋也打算如此,他要求門下的食客們都將自己的見聞記載下來,最後將其彙集,編排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有二十餘萬字。他認為這些內容包括了天地萬物以及古今萬事,便為其取名叫《呂氏春秋》。不久,呂不韋把《呂氏春秋》刊寫並張貼在咸陽的城門上,並且在其上懸掛賞金,邀請各地的遊士、賓客,說如果誰可以增減書中的一個字,就可以得到賞金千金。

  《呂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古籍,它為後人研究戰國末期及其之前的中國各方面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胸懷大志

  李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經擔任過鄉里的小官吏。一次,他看見官吏辦公地點的廁所裡,有一個老鼠在吃著髒東西,而每當有人或者其他的動物走近它的時候,這個老鼠總是擔驚受怕,嚇得躲起來。後來,李斯因為要辦理公事,到了糧倉裡,他注意到糧倉裡的老鼠吃著儲積的糧食,住在寬敞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人或者是其他動物的驚擾,見到他不害怕。因此,兩相比較,李斯嘆息著說:“一個人是賢能還是蠢才,就好比老鼠一樣,都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罷了!”為此,李斯立誓要勇敢地追求名和利。於是,他辭去官職,到當時的名士荀卿那裡,跟他勤奮地學習帝王之道,而這些只是為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將來的飛黃騰達,高官厚祿。為此他鄙視世人追捧的所謂的道德。

  學業完成以後,李斯心裡認為,楚王不值得自己為他效力,而關東六國都很微弱,沒有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所以,他決定到秦國去效力。在與荀卿辭別的時候,李斯激昂地說:“學生聽說,人如果遇到了時機就不要錯過。如今,大國爭雄,像我這樣的遊說之士正好可以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加官晉爵、享受榮華富貴。秦王想要吞併各國,稱帝而一統天下,這正是學生揚名的好機會。身處卑賤地位而不想辦法改變的人,就好比見到肉只是知道吃的禽獸,徒有人的軀殼罷了。對於一個人來說,地位的卑賤是最大的恥辱,處境窮困是最大的悲哀。長久地處在卑賤的地位與困苦的境遇之中,卻還憤世嫉俗、厭惡名利,而自稱與世無爭,這就不是士人的本色了。因此,學生要去西方,到秦國去遊說秦王,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