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的演變歷史資料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那麼大家知道圖書的演變歷史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基本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圖書的定義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內49頁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書名和著者名,編有國際標準書號,有定價並取得版權保護的出版物稱為圖書。

  圖書是以傳播知識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資訊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髮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之圖書起源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攻入咸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裡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別。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繫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了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係。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切文字記錄都稱作“書”了。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範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了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書籍制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檔案又形成了一套文書制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了。

  之發展趨勢

  中國圖書行業經營效益較為穩定,毛利率維持在15%-16%之間,銷售利潤率維持在12%-14%之間。但與其他行業相比,行業投資回報率並不太理想,行業總資產報酬率低於6%,淨資產利潤率低於8%;所幸兩項指標都呈波動上升趨勢。

  據統計,我國圖書行業銷售規模在經歷2009年小幅下降後,2010年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速度,行業銷售收入達672.93億元。與此同時,行業利潤達到31.77億元,同比增長43.71%。

  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3-2017年 中國圖書出版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至2015年中國圖書出版品種將增至41.9萬種,圖書出版總印數將增至79.2億冊,報紙出版總印數將增至552.3億份,期刊出版總印數將增至42.2億冊,人均年擁有圖書數量將上升至5.8冊/人,每千人擁有日報份數將達100.6份/千人,國民綜合閱讀率將提高至80.0%。這預示著圖書行業需求將穩步增長,行業銷售規模有望持續擴大。

  在教育出版商紛紛向教育資源服務商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教輔類報刊市場的內涵和外延隨之日益豐富。我國現有100多家教輔報刊社,其中英語類約40家,語文類、數學類各佔20多家。在武漢、太原、重慶等地調查時發現,這些教輔類報刊社的發展已步入群雄並起態勢,且與教輔圖書出版商、教輔網站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正面臨向素質教育轉型的挑戰。

  為了教輔圖書這塊“肥肉”,全國580家出版社中有90%在出教輔,而涉足教輔圖書的民營出版機構,數量更為龐大。

  噹噹網的電子書平臺,可以實現手持閱讀暢銷書。當 當網移動客戶端的“封面掃描”功能識別率可達98%以上,消 費 者只需要通過拍攝圖書的封面便可在噹噹網上找到同樣書籍及時查 價下單。

  之概念解析

  在中國古代,人們曾對圖書下過不同的定義。例如:從圖書的內容方面出發的就有:“百氏六家,總曰書也”***《尚書·序疏》***。從圖書形式上出發的則認為:“著於竹帛謂之書”***《說文解字·

  序》***。顯然,這些定義是時代的產物,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的,不可能對以後的發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義已經正確地揭示了當時書籍的內容和形式特徵,並且把“書”看作是一種特指概念,把它與原始的文字記錄區別開來。經過了長達數千年演變,作為圖書內容的知識範圍擴大了,記述和表達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質載體和生產製作的方法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因而也就產生了圖書的各種型別、著作方式、載體、書籍制度以及各種生產方式。 所有這些,便促使人們對圖書有了較系統而明確的概念。

  直到今天,圖書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遲到這樣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於“圖書館”和“圖書情報工作”等概念來說,“圖書”是廣義的,泛指各種型別的讀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軸,又包括當代出版的書刊、報紙,甚至包括聲像資料、縮徽膠片***卷***及機讀目錄等新技術產品;而在圖書館和情報所的實際工作中,人們又要把圖書同期刊、報紙、科技報告、技術標準、視聽資料、縮微製品等既相提並論,又有所區別。在前者與後者有所區別的時候,圖書所包括的範圍就大大縮小了,這是狹義的“圖書”。

  之構成要素

  從竹木簡牘到今天的各類圖書,不管其形式和內容如何變化,只要認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出它們都具有下面這樣幾個要素:

  1.要有被傳播的知識資訊。

  2.要有記錄知識的文字、影象訊號。

  3.要有記載文字、影象訊號的物質載體。

  4..圖書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是產生圖書的基本條件。

  之主要特點

  與其它出版物相比,圖書的特點為:

  1.內容比較系統,全面,成熟,可靠;

  2.出版週期較長,傳遞資訊速度較慢。